“高效微纳化学电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9年12月24日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10年4月17日通过教育部建设计划论证,设立微纳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功能催化材料与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微纳电极材料与高效化学电源三个研究方向
实验室简介
针对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世界能源危机,南开大学在申泮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赫咺、张允什、廖代正等科学家的带领下,在国内较早开展新能源材料、新催化材料、分子功能材料等学科前沿研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制出我国第一支镍氢电池样品,发明了“直接法合成ZSM-5分子筛”。
历史沿革
1987年首批进入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并承担
高能电池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1992年,经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我国高校第一个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1997年成立新催化材料科学研究所,从事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及新能源材料化学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2004和2007年先后成立金属与分子基材料化学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和能源材料化学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对功能配合物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催化材料、高能化学电源等进行研究开发。
依据建设计划论证专家组建议、实验室研究人员讨论和2010年9月19日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建议,将名称调整为“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立分子基能源材料、低碳能源催化材料、高效化学电源三个研究方向。2011年12月18日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运行。
服务内容
实验室依托化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理学(化学)和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国家和天津市的能源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创造新物质和追求原子经济性的化学科学发展为推动,着重于能源-材料-化学-环境-经济等多学科的交叉重大问题,开展化学和(或)电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高效、清洁、低成本与长寿命转化与储存的创新科学研究与开发,为实现从高碳向低碳或无碳燃料的转换、能源清洁利用、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做贡献。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2人,包含固定研究人员36人、技术支持人员12人和顾问成员4人。固定研究人员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正高职22人、副高职14人)。成员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
实验室人员在建设期(2010-2011年),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30项(经费1亿余元),其中建设期内新承担科研项目77项(经费6000余万元),跨年度科研项目53项(经费约4000万元)。建设期内,新承担科技部与国家基金项目43项、教育部与天津市项目21项,其它项目13项,其中包含国家973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项、校企合作乙炔法氯乙烯流化床合成绿色催化技术项目1项。
主要贡献
经过积累,“ZSM-5分子筛的新合成方法”(李赫咺等)获198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展氢化物化学”(申泮文等)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储氢材料及化学电源”(张允什等)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氢化物镍电池实用化研究”(宋德瑛等,合作)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子磁性的基础研究”(廖代正等)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镍氢电池、电池组及相关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系统集成”(高学平等,合作)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几类
无机材料的氢、锂、镁储存与电池性能研究”(陈军等)获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磁性配合物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廖代正等)、“功能性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组装与性质研究”(程鹏等)、“功能高级有序结构分子聚集体研究”(卜显和等)、“清洁能源材料与高能化学电源”(陈军等)、“新型发光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程鹏等)、“新型功能配位聚合物的构筑与结构性能调控”(卜显和等)先后获1999年(天津首届)、2001年、2002年、2006年、2008年、2011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原文简介
Th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Chemist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 Adv Energy Mat Chem,KLAEMC), located in Nankai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2009 on the basis of the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n Metal and Molecule-based Material Chemistry and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Chemistry. The laboratory has 52 faculties including 36 researchers (with 22 professors and 14 associate professors), 12 technicians, and 4 consultant members. Researchers include 1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5 special government allowances (The State Council), 3 Cheung Kong Scholars (Ministry of Education), 3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8 New-Century Training Programme Foundation for the Talents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KLAEMC has set up three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molecule-based energy materials, catalytic materials for low-carbon energy and high-efficiency chemical power sources. Researches in KLAEMC focus on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ssues in multidiscipline fields of energy,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e KLAEMC is devoted to in-depth understanding the laws of energy storage & conversion and developing advanced materials for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clean energy.
I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2010-2011), members in the KLAEMC are responsible for 130 research projects ranging from basic research project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Tianjin Government to applied research projects sponsored by companies, with total
funding over 100 million Ұ.
Members in the KLAEMC have made respect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science and economy of China.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fields of zeolite synthesis, hydride chemistry, batteries, optical and magnetic complex materials, and functional molecular aggregates. The accomplished researches were awarded 2 State Natural Science (2nd) Award, 1 National Invention (2nd) Award, 4 National (2nd) Award on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 Tianjin Natural Science (1st) Award and a number of other aw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