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位于四川省泸州市
合江县先市镇区赤水河西岸,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93年)。
历史沿革
清光绪年间(1893年),建先市“江汉源”酱园作坊、晒露场。
清光绪年间,建三官庙。
民国时期,始建同仁合号。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镇上三家酱园厂合伙经营,公司名号为”同仁合号”,后来因火灾损毁。2009年,按原型制、原结构、原样式复建。
建筑格局
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由老作坊(建筑面积约1011平米)、晒露场(建筑面积约6875平米、现存二百四十多口百年老缸)、同仁合号(建筑面积约1119平米)、三官庙(建筑面积约180平米)和赤水河边老码头遗址(酿造厂专用运输码头占地约100平米)构成。酿造作坊建筑群总建筑面积约2410平米。
主要建筑
老作坊
老作坊总体格局为多院落组合,由前厅、后厅、左右厢房、天井、左厢房外连侧院、右厢房带施厢组成。通面阔41.2米,通进深27.2米。右厢房和后厅右次间、梢间及外连施厢为酱园酿造作坊(约365平米),右次间、稍间的楼面为竹、木用具保管室(约110平米);后厅明间为堂屋,左次间、梢间和左厢房为配方室、办公、接待用房和主人住房(约300平米);左厢外侧院为作坊员工住房(约300平米)。
老作坊大门后凹开在前厅前大壁上,呈八字形,正中为双扇大门,两边各开边门一扇。大门前面置九级踏道。两侧厢房从前厅前大壁前伸7.5米,对称建造。左厢房为“吊足楼”,右厢房地基为“筑台”。前厅规模为四柱三间,通面阔12.8米,进深4米。穿过前厅是宽16米,进深4.2米的大天井。天井三级台阶上为后厅,规模为六柱五间,通面阔21.2米,进深10.5米。左厢房后连两个小侧院,因地就形,有“吊脚”“爬坡”建筑形式,以小天井通风采光。右厢房外连“施厢”。整个建筑均为条石墙基,石板地面,木穿斗结构,悬山式、歇山式混合型屋盖,小青瓦屋面。
晒露场
晒露场位于赤水河岸,紧靠老作坊。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向赤水河倾斜),由一道长约68米,高3.5米的石坎将坡地分为上下两层向赤水河倾斜的晒露场,总面积约6875平方米。地势开阔,斜坡适度,白天日照充足,夜晚露气浓厚,是日晒夜露酱油的优良场地。
三官庙
三神祇官庙位于晒露场南面,座西北向东南,为酱油作坊祭祀天、地、水“三官”神祗的小庙。小庙面阔三间,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石木结构,抬梁式构架,由八根0.4米见方的石柱支撑屋架,抬梁、驼峰、角背、桁木等构件结构严整,悬山屋顶,青瓦屋面,屋脊、宝顶为锤灰泥塑,面贴青花瓷片。
同仁合号
同仁合号位于公司大门进入处,座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共二层,建筑面积约1119平方米。
老码头遗址
老码头遗址位于老作坊前赤水河边,占地约100平米,用条石砌筑。是酱园作坊原料、产品运输和生产用水的主要通道。隨着公路运输的开通,逐渐废异不用,实物尚存。
历史文化
先市“江汉源”酱园作坊
先市“江汉源”酱园作坊,是川南周边地区最早的酱园酿造作坊之一,其产品“先市”牌酱油在川南黔北渝西广大地区形成“先市酱油、赤水醋”的口碑。“先市”牌酱油生产自然生态,酱香浓郁,久贮不变质,坚持以师带徒,以艺传人,成就了“调和五味,口福万家”的四川省知名品牌。是一个古法酱油酿造的微型博物馆。其酿造技艺、配方、酿造作坊群及部分生产设备、工具等一直传承沿用至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载体(全国酱园酿造业仅有的两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专家学者誉之为“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
文化活动
2009年6月,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泸州市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应邀参加了展示。
2011年3月,《中国国家地理》以《盐是一种景观》专题系统介绍了川黔古盐道中先市酱油酿制作坊及晒露场。
文物价值
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展现了川南酿造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真实的记录了川南社会经济,民营工业的发展历史,是传统文化展示、教育基地。
保护措施
2010年12月9日,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被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2月17日,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2020年6月10日,合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北至赤水河岸,西南向外延20米,东南、西北至围墙;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2024年8月,先市酱油百年传承基地入选四川省2024年工业类博物馆建设重点项目。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区赤水河西岸。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路程约千24.5米,用时约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