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强直
疾病名称
先天性肌强直是遗传基因突变导致,以肢体肌肉强直为主要表现的骨骼肌疾病。临床特征为婴幼儿期发病、肌肉肥大和用力收缩后放松困难。根据基因缺陷和临床表现不同,患病率约为1/100000;根据遗传方式和临床特点的不同,又分为氯离子通道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Thomsen型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Becker型,还有钠离子通道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副肌强直。本病预后良好,寿命不受影响。
发病机制
Thomsen型和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均为编码氯离子通道的CLCN1基因缺陷所致;先天性副肌强直为钠离子通道骨骼肌亚型SCN4A基因缺陷所致。
临床表现
1.起病年龄
通常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期起病,主要表现是肌强直及肥大,病情一般稳定。Becker型起病比Thomsen型晚,临床表现也略严重。
2.肌强直
Becker型和Thomsen型先天性肌强直通常累及全身骨骼肌,表现为行走起步时迈步困难,肢体僵硬,动作笨拙,久坐后站立也感到笨拙,握手后不能放松。上述症状在多次重复运动后减轻,在休息后或寒冷环境中加重。叩击肌肉可见“肌丘”或局部肌肉收缩出现短暂的局部凹陷,称为叩击性肌强直。突然惊吓或乘公交车突然刹车时引起全身强直而跌倒,跌倒时不能用手支撑,状如木板倾倒。
先天性副肌强直主要累及面肌、颈肌和上肢肌肉,和Becker型和Thomsen型先天性肌强直的肌强直症状类似,受凉时也可明显加重,但肌强直症状在重复动作后反而加重,故为副肌强直或反常性肌强直。
3.肌肥大
Becker型和Thomsen型先天性肌强直患者的全身骨骼肌出现普遍肥大,酷似健美运动员,肌力比一般人大,无肌肉萎缩。先天性副肌强直患者肌肥大主要出现在部分患者小腿,少有健美运动员体型。
辅助检查
主要包括肌电图和基因检查。
1.肌电图
肌电图可呈典型的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扬声器发出摩托车加速时的声响。
2.基因检测
对CLCN1和SCN4A基因进行检查。
诊断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肌电图发现肌强直放电、基因检测发现致病突变可明确诊断。在基因检查前需与其他伴随肌肉强直的儿童神经肌肉病鉴别。
治疗
先天性肌强直可于成年后减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以使用一些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美西律、卡马西平、苯妥英钠。避免剧烈运动、寒冷、紧张等加重肌强直的因素,避免使用肾上腺素等导致症状加重的药物等。
护理
患者在突然变换体位时应加以保护,若出现心理障碍,家长应多给予安抚和疏导。
预后
预后良好,寿命不受影响。
遗传咨询
该病预后良好,一般无需进行产前诊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3 21:28
目录
概述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