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夺人(拼音:xiān shēng duó ré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
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
左丘明《
左传·文公七年》。
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春秋·
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
春秋时期,宋国的司马华费逐,生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华貙、
华多僚、
华登。华多僚在宋国国君的面前,经常说两个兄弟的坏话,华登被逼逃亡到国外。华疆却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宋公请来齐国的乌枝鸣,帮助防守城池。
这年冬,逃亡在外的华登,率领吴国军队支援华疆。眼看华登的队伍朝宋国奔来,大夫濮对乌枝鸣说:“先前的兵书上有这样的话:先张扬自己的声威,可摧毁敌人的士气(先声夺人),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的士气衰竭。如今华登的军队很疲劳,正是我们发动攻势的好时机。如果敌人稳住了,势头也足了,我们就难以打败他们,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乌枝鸣于是派兵迎击华登,把他率领的吴军打得大败。华登领着残兵败将,拼命向宋公杀去,宋公招架不住想逃跑。濮拦住他说:“我是下臣,我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你应该坚持住。”说完,濮朝军土们喊:“是国君的战士都把旗帜挥舞起来。”军士们狠劲地舞动旗帜,士气顿时旺盛起来。这时宋公也壮起胆子,对军士说:“国家若是败亡了,国君死去,也是大家的耻辱,而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罪过,你们拼死战斗吧。”齐军和宋军一块攻击华登,华登最后被濮杀死。
宋军以先声夺人的气势赢得了首场战争的胜利,又在后来的失利中重整士气,最终夺取上将人头,平定了叛乱。由此可见鼓舞声势的重要性。同时,这则故事也提醒人们,做事情要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状态,不给敌人可趁之机。
清·
壮者《扫迷帚》:“我兄负一乡之望,乃上之不能先声夺人,阻止设位,攘斥狐仙,力辟
谬说。”
现代作家
姚雪垠《
李自成》:“他相信自己的做事练达和军事才能都比熊文灿高明得多,更加上以辅臣之尊,未出师就先声夺人。”
现代作家
张恨水《八十一梦》:“加上那些神兵神将,把金鼓打得震天震地的响,更是先声夺人。”
“先发制人”的意思是交战中先发起进攻者可以制服对方;现泛指双方争斗时,抢先行动,以取得主动权。“先声夺人”“先发制人”两者都有抢先一步,力争主动的意思,但有区别:一是意义不同。“先发制人”偏重在先下手行动,以制服对方;“先声夺人”偏重在先张扬声势,以压倒对手。二是用法不同。“先发制人”常用作动词“来(个)”的宾语,“先声夺人”一般不这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