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
青海省乐都县地方传统节日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流行于青海省乐都县地方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活动,早期出现于宋代。明代盛行,明人刘侗、于奕正在其所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迳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迳,即久迷不出,日黄河九曲灯也。”据《西宁府志》记载,七里店有一座修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三官庙,这座三官庙正名为赐福观,建观后即开始举办黄河灯会,以作为庙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灯会期间还要搭台唱戏。黄河灯会全名为“九曲黄河灯阵”,其式样布置系由八卦图演绎而来,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宫”的阵法设计总城、城壕、胡同、内城、仪门等。灯城栽高杆16根,每杆挂高灯一盏,同时按五方不同的方位各悬不同色彩的神幡一幅。
1956年以前,灯会所插灯杆和方灯是按姓氏来分配,当时称“八大户”,分别为张、马、裴、党、徐、许、业,其他杂姓为一户。1956年至1978年,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黄河灯会停办。
1979年,九曲黄河灯俗活动恢复,由于“八大户”无人负责,便改由水磨湾、七里店、马家台、李家庄4个生产队联合举办。过程中以前所有灯均为白色,1979年后,灯改为红、黄、绿三色,在许多灯上贴纸花,插塑料花作为装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活动
活动仪式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每逢灯会之年的正月初八,马家台、七里店、李家、水磨湾四村德高望重的老人聚集在赐福观里,安排人事:选总头目5-8人,为大会的总负责人,当地人称“供代主”。邀请灯把式、礼桌若干人,灯把式负责摆灯阵,由其设计并画出线路,其他人负责栽杆。招待员若干人,专司下请帖、招待香客的茶食事宜。侍香若干人,专管塑腊、神前点香烛以及侍候阴阳。此外,管戏台修电、维持秩序、在厨房烧火做饭等都派有专人负责。
活动流程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从农历正月十三日开始,要求请阴阳道士7人(熟知此类仪式的阴阳道士少,只能请到4-5人)出榜诵经,请亡魂请神丰氏;十四日升幡拜忏、念功诵经;十五日为正日,行香、告庙、上裱,夜晚到灯阵巡经;十六日搭座,施法食放亡魂;十七日早放杆、撤幡送神,倒杆的时间和方向由阴阳卜算。送神后酬谢演员和阴阳,并散福,即将正月期间村民敬献的馒头等供品分与众人食用。每晚依次上演“龙凤呈祥”“天官赐福”及主戏“黄河阵”。在灯会期间,有乐都本县及临近地区游人前来观赏灯阵。
活动详情
栽灯杆
正月十二日,撒路一栽灯杆的线标。届时平整灯场,灯场面积约十五六亩,路长约9华里。灯把式们先破土祭神,然后用白灰或草木灰依照“九曲黄河阵图”所示画路线,随后用铁锹铲土夯筑。当路线画到中央时,鸣炮、焚香,总管们给灯把式敬酒。各户都有固定灯位,户与户的分界处,以松枝为界,当地人称“松帽子”。
正月十三日早上,请道士出榜念经,邀请众神和历辈先祖亡魂,意为请神和祖先看戏。各家各户分头依路线两侧栽灯杆,灯杆多为高约1.7米左右质地匀细的木竿。木竿总根数一般为365根,杆与杆之间的距离约60公分,横竖均以19行排立的方阵布局,每并行两排木杆形成约2米宽的巷道。栽好灯杆,再系上绳子连接起来,形成一座灯城。摆成的灯城方圆九里三,城分总城、城壕、胡同、内城、仪城等。分为9城,中间为紫禁城,其他8城为东北城(艮方)、东中城(震方)东南城(巽方)、中南城(离方)、西南城(坤方)、西中城(兑方)、西北城(乾方)、中北城(坎方)。中央意为太极,灯场的北边各设约2米宽的东西两道门,分别为人口和出口,象征两仪,四方四正的四处城壕象征四象。9城之间构成东、西、中3条长街,供游览者来往观灯。
正月十四日下午,开始要套方灯,并在灯场周围点缀如同花边一样的彩灯。方灯造型别致,呈约20厘米宽35厘米高的立方体,灯架用木条拼置,所糊纸色为单一的绿、黄、红,留一面纸只粘灯架上沿木条,可以像帘子一样卷起来,用来取放蜡烛。灯架的顶部是一块中间有一小圆孔的木板,便于蜡烛燃烧。底部的木板上也有一孔,便于将灯笼插在削尖的木杆上。糊方灯的纸色:中央紫禁城插的方灯都用黄色纸,东面的北城中城、南城,中间的北城、南城,西面的北城、中城、南城所插的方灯都用红色纸。城壕和乐字处插绿色方灯。
正月十四晚上,开始起灯,举行大规模的道场,4名阴阳先生身穿五色法衣,诵经三日,祈求五谷丰登、出行平安。自十四日夜晚灯被燃亮后,整个场景犹如一朵盛开的大莲花,黄蕊、红瓣、绿叶,再加上高杆上的高灯,色彩鲜明,错落有序,如星光般闪烁。东西两门贴着对联,东进门的对联是:“入此灯城,满眼光明世界。来斯花市,万物化雨春风。”横额为“东进解厄”。西出门的对联是:“月到天心,月灯交辉人玩赏。风和日丽,风调雨顺谷丰登。”横额是:“西出延生”。
正月十四,在赐福观内,请来的道士要在庙中布置会场,中午开始念“玉皇理清经”,竖幡(代表人间的阴幡、天曹的玉皇幡、阴府的救苦幡),借幡通天招请各方神圣,晚饭后要招请各村祖先的亡魂,意为请神圣和祖先关灯看戏。通过道教斋醮宗教功能,祈求诸神保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安抚村落周围鬼魂,保佑村落不受各种亡魂侵扰。
转灯(又称望灯)
转灯时,总管和鼓乐队导引在前,游人踵跟于后。入东门时,还要在门前点一堆旺火,同时鞭炮齐鸣。总管左手中举一杆长长的五色幡旗,行走的节奏由总管来控制,步伐缓慢,态度虔诚。转灯时,整个队伍庄严肃穆,先从城壕转起,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转毕才能入城。城内由榔头乐字组成,四角四个,东、南、西和北面禁口5字,象征八卦。九宫是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方的八城和中央的戊已土城,共为九宫。当游灯者转到“紫禁城”中央时,一些善男信女取出携带的香裱投入高灯杆(代表玉皇大帝神位)下的桑火,跪拜祈求一年顺利,然后起身继续转灯阵。再由中街北进,转入西北城(乾方)、西中城(坤方)、西南城(兑方)。然后由西街北进出西门。
节日禁忌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还盛行“偷灯”风俗,凡没有儿女或讨不上老婆的,为求子女者,转灯时看好人丁数众多的人家栽下的灯,便迅速摘灯。还观其色,占验男女,说是红灯生男、绿灯生女。摘灯后忌言语,忌回头,忌灯灭。住家远的人还要从庙里买灯烛,保持灯火持续,意为香火不断。如能持续不灭带到家中,便激动不已。婚后不育夫妇求子,不能自己捧灯,说是不灵,多由夫妹或婆婆辈分的人摘下面灯,快步来到不育者家中,入门高喊求子夫妇名字:“某某快来领子!”夫妇跑步大声应答接灯,将灯供放于灶神之位,焚香燃烛,跪拜祈求灶王护佑三霄娘娘所送之子。当年如喜得子女,来年灯会时另配1灯,蒸制白面寿桃12个,连同清油、香烛等物送到赐福观,谓之“还愿”。现在“偷灯”已演变为摘取灯上的纸花。
演出活动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从正月十三日开始,灯会期间还要演戏酬神悦神。正月十五以前唱的戏称为“还愿戏”或“愿心戏”,主要演《龙凤呈祥》、《佳婿成龙》等象征吉祥如意的戏。十五日早上天亮之前要演献戏,如《天官赐福》《刘海撒金钱》之类。十五日夜配合“黄河灯阵”演《黄河阵》。十六日演《战秦琼》《铡美案》等戏。
文化特征
黄河九曲灯会以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为中心,融入信仰、艺术、游乐、商贸、民俗等活动。其折射出明代军屯、民屯的移民历史记忆和地域认同,包含着原始宗教、道教、佛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因子,并体现在村民的信仰民俗里,植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
(1)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转九曲仪式是在晚上进行的,在正式进入九曲阵之前,全部灯光熄灭,一片黑暗,待社首令下,灯桩上的油灯点起,蜿蜒成阵,人们和社火队伍才可陆续进入阵中。社首持令旗头灯在前,旗牌伞扇在后,再后才是社火队伍和游人。老幼踵足前行,队伍浩浩荡荡。各地大致相同的仪式过程都特别注重幽暗与烛照的对比,给参与者以跟随光明冲出幽暗的强烈的心理感受。
(2)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的九曲阵是一个闭合的迷宫,有一个入口和出口,从入口进入依路前行,就会从出口出阵。入口和出口往往毗邻,位于阵的正门侧。这一独特的设置可以看作是九狱的入口和出口,人们从入口进入九曲(九狱),经过一番幽狱的历练,终从出口跳出幽狱,实现重生。九曲阵出入口所在的正门,具有明显的仪式阈限意义。再次,九曲阵构造虽然简单,由立着的灯柱和隔开路径的横索构成,曲折成阵。就是这样横竖二维隔离,隔开了人们行走的路径,使各自不能相通,只能前行。转阵禁忌越过绳索,否则会迷不得出,陷入阵中。这寓意幽狱之行不能越矩,否则永世不得复生。
(3)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九曲阵正中的老杆和九曲阵外的神庙,共同营造了虚幻的情境。一是生灵所在的天上、一是人类所在的世间、一是亡鬼所在的地狱,这三者通过九曲阵合为一体。人们通过转九曲,上与神灵交接,下与鬼魂揖别,进入独特的心理状态。一个十分有意味的细节是,人们转到老杆处,朝老杆的根部吐一口唾沫,然后再摸一下老杆的高处。老杆往往在九曲阵的后一曲,转完这一曲就很快出阵,所以一唾一摸,象征着唾弃鬼蜮幽狱的邪祟,祈求平安康健。所以俗语云,身体哪个地方不舒服,摸摸老杆再摸摸身体的哪个部位,一定会好起来。
流行地区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在各种阵型结构中,以“中九型”阵型具有代表性。九曲黄河灯俗广泛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内蒙古、甘肃、北京、辽宁等十余个省市区。除九曲黄河、黄河九曲的略称外,各地民间有串黄河、跑黄河、转黄河、转九曲、游九曲、九曲会、灯游会、灯油会、跐地灯、走地灯、走弯弯、摆地灯等多种俗称,陕北多称“闹老教”,内蒙古多称“九曲圣会”“九曲灯会”,晋南多称“走地灯”,另有卍字灯阵(河北满城、甘肃永昌、安徽寿县),花灯迷魂阵(安徽利辛)亦属九曲黄河灯俗范围。
按照省份来看,山西省全省均有分布,中部较多,北部次之,南部较少。陕西省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的汉中。河北省主要分布在西部太行山区和北部燕山山区,中东部较少。北京主要分布在京郊的北部和西部。辽宁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分布在毗邻山西、陕西、河北、辽宁的地区。甘肃省主要分布在中部。河南主要分布在和河北、山西毗邻的地区。山东、青海、安徽、吉林、江西、宁夏分布较少。
按照民族来看,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具有典型的民间文化烙印,集中展示了当地人民大众的社会经历和聪明才智,不仅传承了中国民间岁时节日文明的精髓,并且具有鲜明的本地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不仅传承了中国民间岁时节日文化的精髓,而且还兼具颇有特色的地方性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九曲黄河阵灯会带有某种智能游戏的性质,灯阵及其外延的灯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随着民间信天主教人数的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点灯的人在逐年减少。在当代社会,随着民间信仰的逐渐衰退、宗族观念的逐步淡化,导致了这种黄河九曲灯会等类似民俗的消退。
由于九曲黄河灯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的民俗日已淡化,特别是现代文化艺术品种灯笼增多,传统的灯笼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些颇有造诣的制灯老艺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老龄化,退出了制灯工艺的前沿,或相继过世,使有些传统的老工艺制作失传。而年轻的一代忙于生计,无法得到传承,古老的九曲黄河灯俗面临濒危现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不断变化,对传统的制作工艺逐渐失去了兴趣,深厚的群众基础正面临着丧失。同时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利益的驱动,九曲黄河灯向小型、低俗、狭隘的方向发展,甚至成为某些习俗的陪成品,失去了过去那种家家户户争先恐后积极参与,灯笼表现形式多姿多彩的原生态形式的制作工艺,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濒危状况日益加剧。
保护措施
2008年,乐都县七里店黄河灯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青海省政府与乐都县相关部门要求每年都要举办。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海东市乐都区文化馆获得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项目保护单位海东市乐都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8年3月,海东市乐都七里店再次点亮九曲黄河灯会,灯会从正月十四开始举办,总共三天,当日19时许,点灯人将事先做好的蜡烛点亮并放进方型灯笼内,所有方灯都悬挂在高1.7米左右的木杆上,由一根绳子连接,按八卦阵法搭建形成一座灯城。
2019年,海东市乐都区将逛黄河灯阵作为全市“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乐都区在南凉遗址公园,用现代声光技术全新展示了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的文化活动。
文化轶事
传说一
一说是“九曲黄河灯会”源于商代,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道,姜子牙受西伯侯文王邀请领兵伐纣,直把商纣兵马打得节节败退。为保商纣江山,当时商朝太师闻仲请来好友赵公明相助,赵公明不幸丧生。赵公明的三个妹妹云霄、碧霄、琼霄法力无边,每人各有一件法宝:剪仙剪、量天尺和浑元金斗。为保商纣王的江山、报兄赵公明被杀之仇,她们摆下了几十里长的灯火迷宫黄河阵,阻挡姜子牙的兵将,但终被姜子牙破阵斩将。后姜子牙封赵公明为财神,封三霄姐妹为感应随世仙姑,后封为送子娘娘、催新娘娘、奶姆娘娘。并设立三霄灵姑神位,令其荣居碧霞宫,执掌剪仙剪和混元金斗,专司人间天上生育之事。《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中还明确提到:“混元金斗,即人间之净桶,凡人之生育,俱从此化生也。”由此,人们为了祈求生育,便常向三霄娘娘祈祷祝愿,并通过摹仿三霄娘娘所摆的九曲黄河阵图,用木杆、灯笼扎成九曲黄河阵来喜悦神灵。“灯把式”裴得友说,当年三霄娘娘摆下黄河奇门阵,欲把玉虚门下十二大仙困进阵内,使其失神、消魂、丧本元损肢体。于是民间就效法三霄娘娘也来个九曲黄河灯阵,但斗争对象不是十二大仙,而是平常传说中给人制造厄运的阴魂鬼魅。旨在摆下黄河灯,不怕鬼狰狞。
传说二
二说是:早在明代,有某人尚未入仕,每日沿湟水南岸散步。每到河边,见一妇人在河边哭泣。有一天,那人见妇人不但不哭,反而大笑。某人不解,问她为何哭笑不节,妇人回答说:“明天有人来代替我,我可以走了。”某人听了有些诧异,感到其中必有跷蹊,欲看个究竟。次日一早,他去河边观察。不久,只见一位女人怀抱小孩,骑驴而来,丈夫护送至河边。刚涉入河心,女人连孩子一并堕入河中,那人一见,大声疾呼“快把人救起”,妇人的丈夫立即救起妻子和孩儿,过河而去。第三日某人又去散步,见那妇人又蹲在河边哭泣,某人问:“你为何没走,又在哭呢?”妇人回答:“昨天替我的人来了,我正要走,有官人呼喊救人,救起了我的替身,我不能解脱,所以又伤心在哭。”某人顿时明白这是屈死冤魂,感到此地大为不洁不祥。后来某人做了官,便利用正月十五上元天官圣诞节日,在七里店举行“九曲黄河灯会”,以慰鬼神。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2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