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景洪中学创办于1957年秋,校园
占地面积113亩,是“云南省一级三等
完全中学”、“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云南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传统项目试点学校”。 允景洪中学是西双版纳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学校先后获西双版纳州“
文明单位”、“先进党组织”、“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先进党组织”、“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先进单位”的称号。
简介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工作、劳动技术课、艺术教育均已形成特色,获“云南省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等称号。学校既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又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国际、国内及地州举行的物理、数学、化学、作文、美术、书法等大赛中屡创佳绩,赢得荣誉。教师每年参加省、州级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均有名列前茅的获奖者。各科教师在省(部)级刊物及地州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90多篇,参加省级以上论著编写或个人著作13本,有68篇教师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2004年荣获云南省一级高完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第十名,获二等奖。近几年来,允景洪中学中考升学率已保持在92%以上,高考升学率已保持在85%以上。
新的世纪,允景洪中学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把学校办成州内乃至省内具有一流设备,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校园环境优美,教有专长,学有特长,办学特色明显,社会效益显著的现代化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
2009年5月21日,四川成都军区在允景洪中学举行拄扎仪式,望向国防等大学输送更多优秀学子。
发展历程
1962年10月
景洪中学迁入初级师范学校后,原景洪中学的校舍(即现在的允景洪中学校址)划归允景洪小学作教室使用。不久,州工委决定筹办工读中学班。1963年,州文教科及州工委宣传部通知允景洪小学教师王昭、王震和具体筹办职业中学。1964年,附设于允景洪小学内的“职业中学”秋季招收第一班学生27名,1965年面向全州继续招第二班学生(民族班)。此时,州文教科又为学校增派一名教师杜立根。为认真贯彻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州工委决定“职业中学”与允景洪小学分离并更名为“允景洪半工半读学校”。“
半工半读学校”开设语文、数学、几何等基础学科,以学习把握适用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上山伐木解板,做木工、做家具、做漆工,走“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的办学路子。州工委宣传部长吴祥祉为了支持学校办学,特地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学校读书。1969年3月,两个班(又称两个排)的半工半读学生全部参加分配安排工作,他们成为景洪县农具厂等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同年,州军管会指示允景洪半工半读学校走毛泽东主席“五·七”指示的道路,并与州化肥厂(江北思茅化肥厂)实行厂校挂钩。1969年5月7日,学校在州化肥厂正式上课,并将允景洪半工半读学校改名为州“五·七”中学。
为了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州文教科从景洪中学抽调李强(后为省教厅督导室主任)、李兆麟、童传厘、周世琼四位老师到州“五·七”中学任教。在州文教科的安排下,将学校搬迁到州化肥厂内,原校舍让给景洪县小学使用。随后,州“五·七”中学成立革命领导小组,由王昭老师任组长并兼化肥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9年底,一批州级机关干部得以“解放”,被“解放”的干部杨宏勋同志作为革命领导干部调到州“五·七”中学任学校领导(该同志1970年调思茅工作)。全校教职工11人,专任教师7人。从此,带有浓厚“文革”色彩的州“五·七”中学,开始了她在艰难困惑中探索的历程。
1970年5月
州“五·七”中学招收初中第四班学生。因学校茅草房教室漏雨而且严重破损,经请示后学校由州化肥厂迁回原学校所在地,景洪县小学让出使用的校舍。同时,州革命委员会把江北“样板山橡胶试验基地”划拨给学校作“勤工俭学基地”使用。
1971年9月
州“五·七”中学招收初中第五、第六、第七班新生(第七班为民族班)。1972年州“五·七”中学开办高中,招收了高一班学生(学制为两年)。此时,由于景洪县第一中学创办,城区小学毕业生均被县一中录取,初中四班毕业后,生源不足,州“五·七”中学未能招录初中新生,仅招高中1个班。
1973年9月
州“五·七”中学招收初中第八、第九、第十班新生,招收高中1个班新生。至此,学校发展到8个班的办学规模(初中6个班,高中2个班)。有教职工17人,专任教师10人,在校初中生533人,高中生106人。1974年底,州委宣传部长许铮同志代表州委在全校大会上宣布,州“五·七”中学更名为“西双版纳州允景洪中学”,于是结束了州“五·七”中学的历史。
这个用毛泽东主席“五·七”指示命名的学校,开设的课程是毛主席语录“天天读”、工农业基础知识、政治、数学、革命文艺等,实行的是开门办学,开门考试;结合教学搞生产,联系阶级斗争抓批判;突出的是无产阶级政治,强调的是劳动;上课极不正常,更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所学校仍然毕业了16个初中班,为我州的劳动技术队伍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
州“五·七”中学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学校师生虽有痛苦的磨难,但也有成功的喜悦,留给学校和学生的是艰苦奋斗的历史足迹。老师和同学朝夕相处,结下了纯真的师生情谊。在州化肥厂办学时的顶班劳动,以工人为师;在半工半读、全面开展勤工俭学的活动中,自己养鱼、养猪、种蔬菜;在校园里,师生自己打草排,砍林木盖房子建校舍。学校师生融为一体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学会了生活,养成了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师生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铭刻在西双版纳教育历史的记忆之中。
1974年底
以“西双版纳州允景洪中学”称谓冠名之后,学校以矫健的步伐,开始了她茁壮成长的历程。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时局的好转,允景洪中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980年被列入云南省24所重点中学之一,学校的教学管理更为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4年允景洪中学被州政府确定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首批学校,为了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学校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在州委、州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一批州内的优秀教师被调入允景洪中学,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走在全州的前列,成为我州社会信誉较高的窗口学校。1997年,经省级专家评审组评定:允景洪中学进入云南省一级完全中学行列。
2010年
“允景洪中学”正式更名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