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
美国学者奥斯卡·克利斯曼提出的研究儿童发展的学科
儿童学(Paedology或Child Studies)是研究儿童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具体包括:(1)儿童个体的发生以及遗传对儿童的制约作用;(2)儿童身体的发育过程;(3)儿童常见的疾病;(4)儿童的心理,如本能、感知觉、想象、思维、语言、情感、意志等;(5)异常儿童。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传记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诊断法、智力测验法等。该学科产生并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科学进步,对传统儿童观(即直至19世纪,儿童仍被认为是没有个人身份的“小大人”,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没有任何权利)产生挑战。
简介
儿童学(Paedology或Child Studies)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已发展出新童年社会学、儿童史学、儿童经济学等一系列新兴的学术研究方向。
机械地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儿童学家的思想基础。他们认为遗传的规律和环境的影响直接决定着心理发展。儿童学家把人的发展的质的特殊性归结为生物学特征,并且用环境的“社会学的”研究来代替儿童个性特征的研究。
儿童学的研究方法有日记法、谈话法、问卷法、诊断法和智力测验法。智力测验作为测定儿童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一般手段是有价值的。但是,儿童学家把测验的结果视为判定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决定性的依据。他们断言不同阶级出身和不同种族的儿童之间的智力差异是注定不变的,从而将列入“智力落后”的儿童排斥于学校大门之外。
30年代后期,苏联曾对儿童学的观点(儿童学的对象问题、生物和社会发生学观点、智力测验等)进行了批判,联共(布)中央并于1936年作出《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的儿童学曲解的决定》,清除儿童学。原因是由于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不加批判地引进儿童学的观点,并大量地采用测验技术,在教育上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混乱。但是,这种对学术问题采用自上而下命令式的批判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结果在对儿童学的错误观点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对年龄心理特点和年龄发展问题作了否定,同时还否定了心理学家的工作。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先后在美国、英国、波兰、法国、德国、苏联等国成立了儿童学会(有的称为儿童心理学会),进行儿童学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儿童学也传入中国,出版了以《儿童学》为名的著作。
随着儿童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及对学校教育体制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诞生了儿童哲学
发展历史
19 世纪末“儿童学”概念由美国学者奥斯卡·克利斯曼(Oscar Chrisman)率先提出来,国内外一大批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纷纷加入建设儿童学学科体系的队伍之中,为建立系统科学的儿童学知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相关的社会服务与实践,推动儿童福利事业的整体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国际
儿童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已经在欧美日数百所高等院校中,通过建立儿童学系/ 所/ 研究院、儿童学系列课程联盟、儿童学专业期刊以及举办儿童学专题会议等多种方式得以确立,并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中国
在中国,自近代以来,儿童学已经获得初步发展。但一方面各分支领域的建设仍参差不齐,缺乏内在的协调与配合,某些分支领域相比欧美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儿童学学科的整体建设,尚未获得更大范围的关注与讨论,儿童学相关的实践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也未对此充分重视,导致与儿童相关的决策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无法对建设儿童友好的社会产生更多积极、实际的影响。
研讨论坛
2020年7月25至30日,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幼儿教育导读》杂志社、杭州师范大学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教席合作办公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童蒙文化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以“儿童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为主题的2020全国儿童学研究暑期研讨会。
参考书目
朱智贤主编:《儿童心理学史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1982。
凌冰编著:《儿童学概论》,商务印书馆,上海,193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7:34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