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是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范瑞平。本书研讨了儒家政治哲学和政教建设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延伸。
内容提要
中华正在崛起,儒学可当复兴?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今已是人民共和的天下,至圣先师何在?中国模式初现峥嵘头角,大道三通直面普世价值,仁义礼智何为? 《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选文三部十五篇,三部所题“政治儒学复兴的正当性”、“可行性与可取性”、“走向未来”,直指儒学的当下与未来,可欲与可行。既有当代大陆儒家的黄钟大吕之音,亦有港台新儒家绵延之嫡绪,间有西来贤者对儒家的同情之理解,抑或来自自由主义阵营的儒家式建构,前世今生,旧邦新命,无不是在如今肆虐寰宇的世界潮流之中,追问着这个感人至深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由范瑞平等编著。
编辑推荐
范瑞平等编著的《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的出版,将使国内在儒家政治哲学和政教建设研究的大致面貌,得以完整地获得体现。
目录
范瑞平:前言
政治儒学复兴的正当性问题
蒋 庆:儒学在当今中国有什么用?
王绍光:“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
蒋 庆: 回应王绍光对“王道政治”的批评
盛 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陈弘毅:评盛洪的历史维度原则
李晨阳:天一地一人之天,还是超越天一地一人之天?
范瑞平:评李晨阳的天人观与民主观
陈祖为:儒家宪政的合法性问题
贝淡宁:评陈祖为的合法性观点
唐文明:儒教、宪政与中国:一个初步的思考
可行性与可取性问题
白彤东:新邦旧命
韩 星:三才之道与王道政治
姚中秋:论儒家式多中心治理秩序
杨汝清:以孝治天下
杨朝明:儒学特质与廉政文化
林安梧:中国政治传统之过去与未来
走向未来
张祥平: 德治中国,德覆天下
贝淡宁:儒家学说与社会主义的和解?
洪秀平 梁金瑞: 论家族文化复兴对儒家文化复兴之基础性意义
范瑞平: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前言
本书所包括的是从两次学术研讨会中精选出来、经过作者修改、及我们三位主编编辑的优秀论文。第一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改革开放与中国前途——儒家的义理、价值、动力及当代探索”,于2009年4月25-26日在山东泗水召开;第二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儒教宪政与中国未来”,于2010年5月3-5日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这些论文都在不同侧面、以不同方法论证两项重大课题:一是改革开放与政治儒学复兴的相关问题,一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儒学资源问题。作者们都认识到,随着中国的经济日益进步,国家不断强大,国人应该具有更多的文化自觉,应该诉诸自己的文化资源来提出适当的方案,明确发展方向,提升道德实力,不但为世界文明做出经济贡献,也做出文化贡献。儒学无疑具有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因而,这些论文大都以儒学的核心思想为基础来展开自己的论说。我们按照它们的大致内容和特点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政治儒学复兴的合法性问题,可行性与可取性问题,以及走向未来的关注问题。
毋庸讳言,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实用主义的发展路线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的未来之路怎么走?就近些年来的学术界而言,人们可以明显看到自由主义派别与新左派别之间的不断争论。自由派宣扬现代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观念,高调倡议在中国落实这些所谓“普世价值”;新左派则看到这些价值不过是现代西方价值,强调中国具有不同的国情,应当走自己的独特道路;自由派对于文革灾难、极权主义、人权问题痛心疾首,急欲建立“自由民主宪政”来医治匡正;新左派则认识到西方传统对于中国现实的外在性、偏激性以及照搬别人的肤浅性,并以民族主义的情怀提议通融中国历史中的孔夫子传统、毛泽东传统和邓小平传统,以指导新时代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相比之下,以儒学的核心思想为基础来展开自己论说的当代儒家学派尚未形成相当的势力,但他们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之中。一批真正的儒家学者已经从“研究儒家的学者”中脱颖而出,作了非常有益的文化自觉的工作。例如,当代儒者蒋庆基于儒家传统的义理、价值和动力所提出的“王道政治”,已经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这一批具有儒家情怀的学者确实具有自己的见解,既不能把他们归于自由派,也不能把他们归于新左派,但可以把他们称为中派。他们不是自由派,因为他们和新左派一样认识到,把现代西方价值看作“普世价值”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幼稚——这些现代西方价值带有明显的西方个人主义和平均主义特征,同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避免的冲突之处。他们也不是新左派,因为他们认识到,中国社会应当用一个具有自己悠久历史的、正当的主流价值来指引,实行蒋庆所说的“一统之下的多元”。如果把互不相容的传统不分主次统统摆在一起,那就难以得到协调一致的合理辩护,也难以为国家发展提供明确导向,甚至可能引起思想混乱、社会动荡。说他们是中派,是因为他们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正统,面对现实,既坚持儒家的基本义理和核心价值,又学习和借鉴现代西方的先进经验,尝试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来提出有益于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建议和方案,以供人们思考和讨论。
这些学者的思想常常被一些人说成“保守”、“狭隘”或“不切实际”。事实上,具有儒家情怀的学者讲究“中庸之道”,反对走极端,认同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的观点。二十世纪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尤其典型。他们对自己的传统完全丧失信心,也失去了逐渐改革的耐心,期望找到捷径,一蹴而就,通过革命一下子就能变贫穷落后为繁荣先进;甚至认社会达尔文主义为真理,以功利主义为圭臬,彻底砸烂自己的传统,直到搞得六亲不认,鸡犬不宁,道德精神空虚,甚至让惨无人道盛行。人们是通过这方面的极其深重的“革命”教训以后,回过头来意识到传统儒学的“仁义道德”和“天地良心”的重要性的。此外,今天的儒家学者并不“狭隘”,他们并不认为传统中的一切都是好的,也十分清楚需要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事实上,他们的那些最受瞩目的提议,包括蒋庆的提议,都是在学习和吸收了西方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关键在于,他们坚持要以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中国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价值为主导来思考中国的现实和未来,而不是一面倒地投向现代西方的核心思想和价值。他们为此提出了理由和论证,供人们反思和批评。他们的观点当然是有争议的,但并非“不切实际”。如果我们能够认真阅读他们的论文和思考他们的观点,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所提出的是一些根本性的、关乎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6 17:19
目录
概述
内容提要
编辑推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