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2年,南越叛乱,汉武帝派
路博德将军等率领10余万大军进击岭南,平定叛乱后,在海南设立了珠崖郡、儋耳郡。
儋耳郡(治今海南
儋州市三都镇)领县有
儋耳县(儋州市三都镇)、
至来县(治今
昌江黎族自治县内)、
九龙县(治今东方市内)、乐罗县(治今乐东黎族自治县内)。属交趾剌史部。
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
崖州,属
广州都督府。
时儋耳归附俚僚首领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
崖州。《北史》和《隋书》均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是为“海南”一词的最早记载。崖州设置,此事意义重大。从汉元帝罢撤珠崖郡之后,历代州郡治所均设在大陆,对海南地区只是“遥领”而已。至南朝梁时,始在海南本土设置崖州,有效地管辖海南岛全境。
大业三年丁卯(607)改崖州为珠崖郡,后又析西南地区置临振郡。大业六年庚午(610),又将原二郡改置为珠崖、儋耳、临振三郡。儋耳郡治所在义伦县(治今儋州市西北)。
儋州早期的土著居民是四千年以前至六千年间从内地东南及西部沿海百越地区渡海过来的“骆越之人”。据《太平御览》、《异域志》、《博物志》、《淮南子》等古籍记载,当时儋州土著缝制的衣服,“缝布二尺,幅合二头,开中央,以头贯穿胸不突穿”。有点像单被,著时从头而贯之。以此特点,时人把儋州称“贯胸国”,因内地当时(春秋时期)称为“国”的区域有一百多个,这是儋州的第一个古名称。
到了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长时期作为货币交换的贝壳不再使用。而海岸线长达六百多公里的古儋州,贝壳堆积如山,人们用作装饰品,尤作耳坠、耳环为多,垂及双肩,成为特色,又称为“离耳国”。
故《山海经》云:“南荒之外,有离耳国,其人耳长及肩,每逆风走,则将耳反搭。”到了汉武帝元鼎五年,也就是公元112年,以路博德为伏波将军,杨仆为楼船将军平南越之乱,追南越丞相吕嘉及太子赵建德“亡入海”。见离耳国是块宝地,人烟密集;东部海岸又多珍珠,奏请汉武帝立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