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鹦鹉(学名:Myiopsitta monachus),别名僧鹦鹉、灰胸鹦鹉,是鹦鹉科僧鹦鹉属鸟类。体型较小,体长通常为28-33厘米,体重平均81.7克。虹膜棕色,啄为淡黄色至黄棕色。主体羽色为绿色,胸部鳞纹明显,腹部为橄榄绿色,尾羽呈阶梯状变细,顶部为绿色。腿为灰色,脚为铅黑色。两性相似。
发现与命名
1780年,法国著名博学家布冯伯爵乔治-路易·勒克莱尔( 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描述了它。1783年,荷兰博物学家彼得·博达尔特(Pieter Boddaert)赋予其双名“Psittacus monachus”muspsitta”意思是老鼠,“psitta”的意思是“鹦鹉”,指面部与腹部呈老鼠灰色。monachus是晚期拉丁语,是僧侣的意思。
。
形态特征
和尚鹦鹉是体型较小的长尾鹦鹉,体长通常为28-33厘米,体重平均81.7克。成鸟虹膜棕色,眼周裸皮少且发白。啄为淡黄色至黄棕色。主体羽色为绿色,上体羽色几乎全为绿色。前额和胸部为灰白色,胸部鳞纹明显,似扇形条纹。初级飞羽为蓝色,腹部为橄榄绿色,尾羽呈阶梯状变细,顶部为绿色。腿为灰色,脚为铅黑色。两性相似。
栖息环境
和尚鹦鹉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方,主要生活在开阔的稀树草原、灌木丛和棕榈树林中,尤其是在降雨量低的地方。部分个体也栖息在棕榈种植园、大草原、多刺的仙人掌灌木丛、耕地和城市公园、农场和院子里等。
分布范围
和尚鹦鹉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地,后被引进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奥地利等地区,现今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和欧洲等地。其中,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巴西东南部、乌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其被广泛引入北美地区、加那利群岛、欧洲和以色列;阿根廷亚种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巴西亚种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东南部、巴拉圭、巴西西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和尚鹦鹉主要吃种子、果实、花朵、昆虫、草和部分树木,在人口密集区,它们也吃红薯、豆类、干肉、玉米和高粱等谷类作物以及柑橘类作物。
社群行为
和尚鹦鹉是群居动物,成群结队地生活,群体由30-50只个体组成。如果巢穴附近有可靠的食物来源,它们很少远离巢穴。在南美洲,生活在食物资源不充沛地区的和尚鹦鹉,会在冬天迁徙,进而寻找更好的食物来源。
防御行为
和尚鹦鹉积极保护自己的巢穴与领地,抵御其他物种,它们在防御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在阿根廷,当岩鸽(Columba rupestris)侵入其巢穴,和尚鹦鹉会用棍子堵住巢穴。在美国,和尚鹦鹉为了保护筑巢和觅食领地,会杀死冠蓝鸦(Cyanocitta cristata)、旅鸫(Turdus migratorius)和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
鸣叫行为
和尚鹦鹉的词汇量非常丰富,常只在它们共同休息的地方附近鸣叫。在休息和飞行时,它会发出一个似“咔哒”的声音,后面通常会发出更尖锐的“yee”声。在求偶过程中,会发出嘶哑的叫声,并迅速重复。在它们进食时,其会发出微弱的鸣声。
生长繁殖
筑巢行为
和尚鹦鹉的繁殖期为8-11月,筑巢期为10月至翌年2月,在筑巢时,较高的地点如桉树顶部、塔架顶部或风车屋顶等最受欢迎。在潮湿的地区,和尚鹦鹉会成群筑巢,彼此之间的巢穴通常很接近。随着群体数量的增长,每对鹦鹉都会在主巢上筑起隔板形成单独的房间。每一对的巢穴中至少两个房间,不同房间用途不同,例如一个用于产蛋或喂养幼雏,另一个用于喂养年长的幼雏,第三个用于亲鸟监视环境等。
和尚鹦鹉的筑巢行为十分独特,大多数鹦鹉在树洞中筑巢,而和尚鹦鹉在树上筑巢,有的巢穴可重达200千克。它们用喙在灌木丛中切割,使用干燥、上部多刺的树枝建造庞大的巢穴,全年使用巢穴作为栖息地和繁殖地。
孵化育雏
和尚鹦鹉每窝产卵5-8枚。孵化期约为24天。刚出壳的雏鸟,体表光裸无毛或仅有稀疏的绒毛,不能睁眼,腿脚无力;20日龄时,雏鸟头顶体羽、尾上部尾羽及次级飞羽开始生长;40日龄时,初级飞羽已基本长齐,背部、颈部体羽未长出。50日龄时,全身体羽、飞羽已长齐。雏鸟起飞前在出生地停留约6周。
寿命
和尚鹦鹉在圈养条件下,寿命可达22.1年。
人工饲养
在人工育雏前期,应严选育雏盒,合适大小育雏盒可以有效防止雏鸟腿部出现畸形;在育雏中期的不同阶段采用合适大小的注射器可以有效控制喂食速度和喂食量。此外,可以采用质地柔软的自行车气门芯作为导食管,防止伤及雏鸟的口腔及喉部。
在饲喂时如遇到雏鸟不主动开口索要食物,可用手指触摸雏鸟喙基部,雏鸟便会开口索要食物,饲喂时不能掰嘴或者用小勺撬开嘴进行强制喂食,给幼鸟用的流质的食料粉越细越好,否则很容易堵塞注射器;和尚鹦鹉断奶期体重变化较为明显,为了缩短幼鸟断奶周期,可在喂食后,将一般的小米和常温的凉开水各放一碟在盒子里。适应几天,小鸟便会自己学着啄食,但前期还是需要进行人工饲喂。但是不能一直饲喂,需要适当减少饲喂次数,如果不减少饲喂次数,雏鸟便会产生依赖性,影响断奶进程。
亚种分化
和尚鹦鹉包括3个亚种,以下是具体的亚种列表: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和尚鹦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分布范围广,受威胁的程度较低。2018年,种群规模尚未量化,种群数量预计增长。
保护级别
2018年,和尚鹦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和尚鹦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中。
主要价值
和尚鹦鹉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其活泼好动、智商高,能学舌而受到人们喜爱,常被非法贸易当做宠物饲养。在墨西哥其被圈养,用于宠物贸易和装饰羽毛的生产。其在圈养的过程当中羽毛颜色发生突变,育种者培育出白化、肉桂、黄化和杂色等多个品种,其中蓝色杂交和尚鹦鹉(blue hybrid Quaker parrot )是是21世纪初培育出的最流行的突变品种之一。
物种危害
和尚鹦鹉在多个地区引起了一些经济、健康和环境问题。
危害特性
破坏农业生产
和尚鹦鹉喜欢吃谷类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容易破坏农业生产,给西班牙、以色列等地的农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传播疾病
和尚鹦鹉具有传播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的潜力,会对野生鸟类群落、家禽或鸟类宠物贸易行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影响城市生活
它们在电力设施上筑巢,导致停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防治措施
自2005年以来,欧盟禁止进口野生家禽,包括和尚鹦鹉在内的潜在入侵鸟类的数量急剧下降。2015年,英国开始对和尚鹦鹉的根除运动。西班牙是已知唯一一个禁止交易和饲养和尚鹦鹉的欧盟国家。
种间关系
和尚鹦鹉会与其他本地或引进的类群(如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发生相互作用。和尚鹦鹉为了保护筑巢和觅食领地,会杀死冠蓝鸦(Cyanocitta cristata)、旅鸫(Turdus migratorius)和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和尚鹦鹉会被白耳负鼠(Didelphis albiventris)猎捕,屋顶鼠(Rattus rattus)会到攀爬树干进入到和尚鹦鹉的巢穴,捕杀和尚鹦鹉。和尚鹦鹉与岩鸽之间有一种亲和性种间行为,其会与岩鸽一起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