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海豹亚科
海豹科下的一亚科
僧海豹亚科,Monachinae,食肉目海豹科的一个属。吻部短宽,额部高而圆突,无外耳。体无斑点,为棕灰色或灰褐色,背部中线颜色很深
总体介绍
包括6属9种。分布于南半球及北半球南部。体型较大。
分类介绍
僧海豹属
包括3种,数量均极少甚至灭绝:夏威夷僧海豹Monachus schauinslandi,全世界不超过1200只(2008);地中海僧海豹Monachus monachus,全世界仅约500只;加勒比僧海豹西印度僧海豹)Monachus tropicalis,可能已在1950年代灭绝。
象海豹属
体型巨大,为最大的鳍足类。常称为“海象”,但与海象的区别在于前者无獠牙。有2种:北象海豹Mirounga angustirostris,雄性鼻长似象,分布于美国和墨西哥西部沿海;象海豹(南象海豹)Mirounga leonina,雄性鼻上部皮肤长成囊状构造,能膨起,分布于南半球海洋。雄性象海豹体长5~6米,重约3000余千克;雌性体长3米左右,重约900千。主要以小鲨鱼、乌贼和鳙鱼等为食。繁殖时期移至海岛。雌性个体常常成群出现在少数适宜的栖息地,而这些地方一般已经被具有优势的雄性个体所占据。
罗氏海豹属
罗氏海豹属仅罗氏海豹(大眼海豹、罗斯海豹)Ommatophoca rossi。雄兽体长1.68~2.08m,重129~216kg;雌性1.96~2.36m,重195~204kg。头宽。吻甚短。口亦短。眼甚大,眼径达7cm,其重占整体重的0.07~0.08%。每侧触须15~17根,长仅10~40mm,表面平滑。颈短租,收缩时颈部皮肤可形成很大的皱褶,头能缩进去。背部褐灰或黑色,具许多小点,腹部银白,头、喉区具条纹,体侧具斑点或条纹。体色个体变异很大。体毛甚短。前鳍脚甚长,后缘斜,后鳍脚可达体长的1/5。头骨的颧弓下垂颇甚,低于腭平面,眶间距大于头骨长的18%,齿数24。后部颊齿小而退化。以头足类(占64%)、磷虾等其他无脊椎动物(14%)和鱼(22%)为食。喜独栖。11月繁殖。雄的3~4年,雌的2~7年性成熟。喜栖于冰丛上,能发鸟叫似的声音。仅分布于南极大陆周围的浮冰带附近,呈环极性分布。目前约10万头,其属名来自希腊话,前半部Omma即眼,后半部phoca描述其特大的眼眶。种名是英国南极探险家Sir James Clark Ross 1839~43年首次到达罗斯海,收集到2套骨胳描述的,因以得名。
食蟹海豹属
食蟹海豹属食仅蟹海豹Lobodon carcinophagus。雌性体长多在2.16~2.41m,最长3.00m;雄兽2.03~2.41m,最长2.57m,重200~300kg。嘴脸甚长,拱嘴颇像猪。每年1、2月蜕毛,刚蜕毛后体背深褐,向腹面渐成亚麻色,体背和侧面常有大褐色班,各鳍都是深色。头骨短而轻。颊齿复杂,上、下颌各有5枚颊齿,各齿的主尖头前有1个、后有3个齿冠尖头,适于过滤食物,属名即叶状齿之意。两头长1.95和1.85m的个体,小肠分别长15.9和15.7m。大肠0.76都0.72m。以南极类似糠虾的黑眼虾为食,占其食物的90%。10~12月交尾,孕期9个月,成体兽受孕率占80%,9~11月在浮冰上产仔。哺乳期约4周。生长迅速,2~3年性成熟。发现有39岁的个体。喜独栖,在冰上行动迅速,是鳍脚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分布于南极大陆周围浮冰上,呈环极性分布。有的也达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和南美南端。其属名来自希腊语,前半部(Lobs)即瓣状,后半部(odous)意齿,是因其颊齿呈瓣状。种名也来自希腊语,即蟹+吃,错误地认为蟹是其食物。
豹海豹属
豹海豹属仅豹海豹Hydrurga leptonyx。独栖,无外耳。体细长,头长,长三尖臼齿,是唯一以企鹅、幼海豹和其他温血动物为食的海豹科动物。体长可达3.5米,体重可达380千克。雌性较大。十分凶残,但未见无端伤人的报导。分布于南极和亚南极地区。无商业价值。
威德尔海豹属
威德尔海豹属仅威氏海豹Leptonychotes weddellii。由一位英国的南极的航海探险家詹姆士·威德尔(James Weddell)所命名。主要分布于南极周围、南极洲沿岸附近海域,据估计目前大约有80万头。体长约3米,雌性体形大于雄性,以鱼类、头足类等海洋中的生物为食。整个冬天都生活在南极。它们生活在冰面下的海水中,不用惧怕上面肆虐的暴风雪。但它们整年的时间都必须接触到空气,因为要呼吸。它们靠牙齿的力量始终保持着呼吸孔的畅通。只有不停地刮擦冰面才能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但那也意味着牙齿会磨损得很厉害,以至于不能捕猎或很好地吃东西。寿命较短。
参考资料
僧海豹亚科 .蓝色动物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14:32
目录
概述
总体介绍
分类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