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狂波
革命烈士
傅狂波(1908~1954),原名傅葆芬,字子函,革命烈士,四川省华阳永安乡人。
人物简介
傅狂波(1908—1954):原名傅葆芬,字子函。四川华阳永安乡人。在成都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参加学生运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国民革命军第28军的“广汉起义”, 1934年7月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任浙南红军游击队大队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任新四军第2支队新3团参谋长,新四军第6师16旅46团参谋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3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教育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炮7师副师长,志愿军炮7师副师长。1952年回国,供职于华东军区司令部,同年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
人物故事
青少年时期
傅狂波少年时入永安乡小学读书,继入成都成城中学。19岁考入成都师范大学,在进步师长影响下,开始接触马列主义,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返回成都,在成城中学、明本体育专科学校任教。1930年,因在成都春熙路带领学生宣传抗日,被地方当局追捕,逃离成都。不久辗转至广汉,参加10月25日共产党人刘连波、曹荻秋广汉起义国民政府军政部学兵总队作兵运工作,后身份暴露,与董启文、张炽昌、王太然等赴浙南参加红军游击队。
1934年7月,参加由粟裕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11月,先遣队与方志敏红十军会合,成立红十军团,转战江西。1935年1月,红十军团奉令组成好红军挺进师,傅狂波随师转战于潭道街、金陵镇、青田瑞安、平阳一线。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10月,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傅狂波部编入新四军2支队第4团,先后任老3营7连连长。第4团后编入先遣支队,开赴江苏溧阳、溧水地区,与陈毅所部共同创建新四军苏南根据地,任新四军2支队侦察参谋、新3团参谋长新四军第6师16旅46团参谋长,参与并指挥了著名的石臼湖背水之战。不久升任46团团长。1945年元月,苏浙军区成立,46团奉命挺进浙西敌后。2月,粉碎了安吉、梅溪日伪进攻,控制天目山、莫干山大片土地。
抗战后期,傅狂波在新四军江南指挥所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
抗美援朝时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傅狂波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7师副师长,军功卓著,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元帅自由勋章。
解放后
1952年,傅狂波回国供职于华东军区司令部,同年入汤山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4年3月,在演习途中因脑溢血猝发逝世,时年仅46岁。
主要功绩
参与建立了浙南游击根据地。
抗日战中先后担任新四军连、营、团级指挥员。
任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教育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建设作出了贡献。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获得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自由勋章。
人物评价
同学的回忆:
他最爱阅读进步书籍
“在书店里,我常与傅狂波、董启文等同学不期而遇。”
傅狂波,原名傅葆芬,字子函。四川华阳永安乡人。当年的傅狂波一定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热血青年,早在成都师范大学读书期间,他就参加了学生运动,192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傅狂波和南京很早就结缘了,他曾经在南京军政部学兵总队学习。还曾经和好朋友在三牌楼足球场上合影留念。四川自贡干休所的一名离休干部刘光沛在回忆录中记述了当年的傅狂波:
刘光沛考入学兵总队后,十分渴望获得新的知识,经常在星期天、节假日时去逛书店,翻阅、购买新出版的书刊杂志。在书店里,他常与同校同学傅狂波、董启文、董启强等不期而遇。因书结缘,这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此后经常聚在一起交换彼此买的书籍,交流心得体会。国难当前,几个热血青年常常针砭时弊,对时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又相约着一起去看进步电影。
渐渐地,傅狂波和同学们都感到书店里的书刊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了,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哲学书籍和一些阐明社会发展方向的书来看。有一次他们在书店找到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大家爱不释手,当即买下来相互传阅。看完后就聚在一起,利用夜间自习时间座谈,渐渐成了一个读书小组,吸引了许多同学加入。后来大家觉得不过瘾,还找来了《资本论》等进步书籍。为了避开国民党的检查,大家经常用牛皮纸将书包起来,在纸上写上《建国大纲》、《民权初步》等书名,万一有人问起,他们就会说不过是些社会科学的书。
渐渐读书小组的成员们意识到不能只是埋头读书,大家创作了进步短文,投到当时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生活周刊》不仅刊登了文章,还鼓励大家以后继续投稿。
然而这样的生活没过多久。一天,董启文他们来告诉刘光沛,他们将投奔陕北,让刘光沛留下继续活动。不久,傅狂波也离开了。当时刘光沛还不清楚同学们的身份,后来当局派人来盘查有关这几位同学的事;加上对傅狂波他们所作所为的了解,刘光沛才发现傅狂波他们其实是浙南地下党的成员。直到1950年9月,刘光沛到南京华东军政大学教研班学习,再遇见傅狂波时,才知道当年他们几个离开南京时,因为路费不够,只有董启强等几个同学去了陕北,而傅狂波和其他同学则参加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战友的回忆:
他在浙南领导游击队
“一到晚上,傅狂波等人就在昏暗的灯光下刻印进步读物。”
193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华北的侵略,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的国民党军正以重兵向苏区腹地进攻。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7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为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运动,调动钳制国民党军队,减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率领下,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动,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这年的7月,傅狂波率先参加了先遣队,虽然先遣队最后失败了,但是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积极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先遣队转战至浙南时,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在此坚持游击战争。傅狂波任浙南红军游击队大队长。
幸运的是,在另一名战友的回忆录中,我们又找到了傅狂波在浙南游击队的部分经历,从而让故事得以延续。
这名战友回忆:1936年5月,傅狂波和张炽昌、董启文、王太然等8位军事骨干从南京来浙江参加红军游击队。入冬之后,一直在瑞安石龙一带工作。当时傅狂波和张炽昌主要负责刻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读物、传单,以及一些揭露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宣传品。白天,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他们隐藏起来;一到了晚上,就点燃菜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辛勤地工作。当时傅狂波负责刻蜡纸,张炽昌他们负责油印,几个人一直要忙到下半夜才能去睡觉。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仍然乐观。平常一有空闲,傅狂波和张炽昌就会教文化水平较低的同志学文化,讲革命道理给他们听。
抗美援朝战争:
他和战友在上甘岭战役中创造“奇迹”
“书页中看不见他的身影,勋章是对他最好的赞美。”
1949年12月31日,第3野战军命令:“重炮师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7师,其所属各团的番号待组成之后命令。”至此炮兵第7师正式命名并开始着手组建。1950年7月,傅狂波任炮兵第7师副师长。
1951年4月炮7师师长颜伏率炮7师入朝参战,参加了粉碎敌“秋季攻势”、反细菌战、上甘岭战役、夏季战役。
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有多支炮兵部队参与作战,炮7师也是其中一支。炮7师师长颜伏临危受命,被任命担任上甘岭战役炮兵司令员。统一指挥支援五圣山前沿作战的各配属炮兵部队,粉碎敌人的进攻。在颜伏的指挥下,炮种不一的庞大炮兵群,在整条战线上实施步炮密切协同,阻击敌人39次,击毙敌人13000多人,80%被敌占领的我军坑道都是依靠强大的炮火被夺回的。连美军都不得不承认,“战斗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大炮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或许在现有文字中,很难找到傅狂波当时的身影,但作为炮7师的副师长,他和所有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所作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上甘岭战役被军史学家称为“整个朝鲜战争中最为残酷、最紧张的一次防御战役”。上甘岭地处五圣山南麓,山势险峻、地势复杂,不利于开设炮兵阵地,加上战局变化快,炮兵阵地的位置转换十分频繁。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在敌机无尽的疯狂轰炸中,炮兵部队在颜伏的指挥下,一次又一次对敌人展开猛烈攻击。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12月上甘岭战役胜利后指出:“我军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并称赞:“这是奇迹!”
傅狂波显然也在这份称赞中,并且是当之无愧的,他荣获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勋章,就是对他的最好赞美。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6 11:30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