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
傅斯年图书馆是为纪念史语所已故所长傅斯年先生而建,由胡适先生命名为傅斯年图书馆。该馆收藏范围以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人类学以及古籍考订学为主。各类藏书共有50余万册
简介
最早的史语所图书馆建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民国三十八年(1949)迁到台湾。1960年兴建四层大楼。
馆藏概况
傅斯年图书馆的收藏范围以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人类学以及古籍考订学为主。各类藏书共有50余万册,包含以下几大类:
1、善本书
傅斯年图书馆馆内最为珍贵最具特色之典藏,首推三千八百余部,计四万四千余册的善本书。这些书的主要来源是:(1)1934年购自南京邓邦述氏『群碧楼』的藏书,共四百三十余种。(2)1947年接收日本北平东方研究所之善本书,共七百余种。(3)购自江安傅增湘「藏园」的部份藏书。(4)1968年购李宗侗(玄伯)散出的善本百余种。这四万余册的善本书,以罕见的秘籍居多,复本较少。主要为宋、元、明及清初刊本、稿本,以及名人之批校本、手钞本、绘写本等,是国际上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者所重视的典籍。其中如北宋景祐监本补配本《史记集解》、南宋刊本《南华真经》、宋刊本残卷《文苑英华》等,均为海内孤本,弥足珍贵。
2、古籍线装书
傅斯年图书馆藏有约十四万余册的古籍线装书,主要为清代及民初刊本,以史部与集部居多。其中地方志古籍二千余种,约二万三千册。古籍线装书中,还有日本以及韩国的刊本,日本刊本约有二百七十种,一千五百余册;韩国刊本约有七十种,三百四十余册。这批图籍除可资校勘中国的古籍外,另一方面亦有保存文献及提供学术研究的价值。
3、石刻拓本
傅斯年图书馆馆藏石刻拓本约有二万八千余种,四万余幅,包括汉画拓片、佛教造像碑、唐代墓志等,上自先秦下迄民国,其中多属张钫、刘体智、柯昌泗及北平翰茂斋旧藏,而以柯氏藏本最为精要,如《谧斋集古铜镜》、《谧斋金文拓本》等。
4、俗文学资料
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看,各代的民间文学,虽不登庙堂,却是主流文学的源头活水。其中的俗曲资料,不仅是文学的,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资产。俗文学资料是傅斯年图书馆极富特色的典藏,收藏有约一万二千件,二万余目,时间可上溯至清乾隆年间,地域则遍及全中国。它的主要来源是:(1)民国初年刘复先生及史语所「民间文艺组」搜集的曲本。(2)1949年以前史语所陆续在各地搜集的曲本。(3)曾永义先生搜集的台湾歌谣曲本。(4)近几年来陆续自馆藏旧籍中析出的相关曲本。(5)1999年与广州中山大学交换得车王府曲本影本四十八种六十三册。(6)2001年丁爱博(Albert E. Dien)先生捐赠闽南歌仔册二百八十种。这些曲本依照内容和演出性质被分为六大类,如戏剧、说书、杂曲、杂耍、徒歌、杂著。这些资料一直深受研究中国民间文艺的学者和研究者所重视。
5、档案
傅斯年图书馆另珍藏极具时代意义的档案资料,如傅斯年先生档案五千余件,丁文江先生档案一千余件,毛子水先生档案一百六十余件,史语所档案二万余件。人物档案包括手稿、照片、信件等,其中“傅档”与“丁档”存有大量与朝野人士、政要往来信函,是研究民国史与近代学术史不可或缺的史料。史语所档案资料可分为1949年以前和1949年以后两个不同部分。其中包括对日抗战及1949年迁台时,如何慎选所址,如何安全运输重要古器物、图籍、仪器、标本,人员如何撤离及继续维持学术研究工作等记录。
此外,傅斯年图书馆还分期购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契约文书的复印件,主要包括明清与民国时期土地买卖的各种契约,以及卖身契、族规家法和鱼鳞图册、田土号簿等契约文书。
6、少数民族文书
史语所曾在1929年至1943年期间,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俗文化、体质、生活等资料搜集,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考察,考察的目的在于根据当时学者对“民族”的定义,由语言学、民族学、体质学与历史学的角度来探索“中华民族”之构成及其内部分类。西南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当时调查研究的重点地区,也有部分调查研究在东北地区进行。这些历年所得之少数民族资料约为有关民俗医疗、驱魔去邪、求子还愿、天地与人类起源以至于泡菜腌制法之畲族、苗族、彝族、纳西、摆夷、藏族等少数民族文书共约一千余种。
九十年代,史语所研究人员重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作田野研究,为收藏增添了一些新资料,包括田野照片、采访录音与民族服饰,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史料。
文献资料管理
傅斯年图书馆不仅馆藏丰富,而且非常重视对所藏图书文献资料的保存、整理与开发利用。他们除本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外,还与史语所的相关研究人员共同合作,使整理后的馆藏文献更加便捷地为读者所使用。
如傅斯年图书馆对于善本古籍的维护,过去较注重保存,如今则同时注重流通、利用与推广,使这一重要文献资源能得到最充分的运用。他们自1988年起,采用光盘来摄存善本古籍的内容,一则可以减少调阅原书所造成的损伤,以延长书籍的寿命,二则可提供读者更方便、更迅速的检索与使用。1996年10月, “善本书全文影像系统”建构于史语所的NOVELL 网络上。1999年10月,史语所网页中建立了“傅斯年图书馆善本书目全文数据库”,海内外学者可以通过网络(Internet)检索已数字化的书目性资料,但如果需要从网上浏览善本图籍影像文件,并打印所需之资料,如今仍有使用权的限制,只能在傅斯年图书馆阅览室才能完成。
史语所文字学组研究人员协助傅斯年图书馆整理相关的金石拓片,预定出版《傅斯年图书馆藏铜器全角拓片集》,建立铜器全角拓数字化数据库,将有铭青铜器的基本资料、拓本、释文、器形照片、全角拓、参考文献、古文字字形、考释资料数字化,提供读者在计算机网络上查询。全角拓,又称器形拓、立体拓、图形拓,大约于清代乾嘉以后出现。全角拓综合运用素描、裱拓、剪纸等技巧,除铜器上之铭文外,亦保存器物的真面貌,可谓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兼有之。传统金石学研究,多偏重铭文考释,往往忽略了铜器器形的作用与重要性,铜器全角拓正好在这方面,提供了难得的图像材料。傅斯年图书馆搜藏铜器全角拓超过一千两百件,其中多属刘体智、柯昌泗、陈介祺旧藏。这些藏品都经过名家收藏,品质极佳,特别是其中不少为著名拓工亲手拓制并钤下印记,如“希丁手拓”、“金溪周康元手拓金石文字”、“王秀仁手拓”、“合阳马子云手拓金石”等。对俗文学资料的整理与分类已基本完成,并已完成 INNOPAC的回溯建档,只需在OPAC选择“主题”,键入“俗文学”,便可尽得馆藏俗文学资料202主题,依其类属取得所需。现正进行每一标目键入原文二行(约七十字),以略窥内容。1997年,此批资料列入傅斯年图书馆优先扫存光盘文献,学者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已数字化的俗文学书目性资料。2001年又与新文丰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俗文学丛刊》,预计在二、三年内出版四百册馆藏俗文学资料。
史语所档案为其自1928年创所以来之档案文书,包含了人事、采购、公务信件、工作计划、工作报告、会议记录等。1996年12月开始对这些历史档案加以整理,现已进入“档案数字化典藏计划”。
大部分少数民族文书已注录篇名,少部分彝族、纳西文书尚未识别,然均可通过中研院INNOPAC自动化系统查阅书目资料。藏文书则由法国远东学院王微女士识读中。目前正在规划将所有文书照相存盘,并计划与海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合作,进行所收藏之彝族、纳西与藏文书的篇名识别、确认与编目,最后的目标在于全篇译读、出版。
傅斯年图书馆在对所藏文献的整理、利用方面所做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大陆方面学术研究型图书馆或由于人力与资金的缺乏,或由于观念意识上的落后,在对所藏文献整理、利用上所做的工作则相差很多。
参考资料
八十华诞 “中研院史语所”数字化呈现古物风华.中国新闻网.2008\u5e7405\u670810\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19 15:15
目录
概述
简介
馆藏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