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鸭》是清代文学家
蒲松龄创作的
小品文。文章讲述有个人偷了邻居老人的鸭子,浑身长出鸭毛。梦中有人告诉他,这是偷东西的惩罚,要让失主痛骂一顿才能痊愈。偷鸭人跟老人谎称另一位邻居偷了他的鸭子,老人心慈仁善,生平丢东西,从来不发脾气,偷鸭人无奈只得将实情告诉邻居,老人刚骂,偷鸭人就立马痊愈。全文构思巧妙,富含哲理,语言谐谑,意味深长。
作品原文
骂鸭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⑴,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⑵,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⑶。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⑷,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⑸。某诡告翁曰⑹:“鸭乃某甲所盗⑺。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⑻。”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⑼。某益窘⑽,因实告邻翁⑾。翁乃骂⑿,其病良已⒀。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⒁: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⒂。”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邑:县。这里指作者家乡淄川县(今山东省淄博市)。
⑵茸生:细毛丛生。茸,重重叠叠。
⑶医:医治。
⑷翁:称老年人,老头儿。素:向来。雅量:度量宽宏。《晋书·李寿载记》:“(寿)敏而好学,雅量豁然。”
⑸征:表露,表现。
⑹诡:欺骗。
⑺某甲:旧时书面语中称“某个人”,没有姓名,就说“某甲”。
⑻警:警告。
⑼卒:终于,到底,最后。
⑽益:更加。窘:尴尬。
⑾因:于是,就。
⑿乃:才。
⒀良已:完全痊愈。良:真的,果然。已:止,这里指病好了。
⒁攘:窃取。
⒂是以:因此。
白话译文
淄川县西的白家庄有一居民,偷吃了邻居的鸭子。到了晚上,他觉得皮肤很痒。第二天早上一看,皮肤上长出一层细细密密的鸭毛,碰一碰就疼痛。那人大为恐惧,却找不到治疗方法。晚上梦见有人告诉他说:“你的病是上天的惩罚。必须让丢失鸭子的人骂你,鸭毛才会脱落。”但是邻家那位老翁素来度量很大,平常丢失东西,从未表露在语言和脸色上。偷鸭人欺骗老翁说:“鸭子是某某人所偷。他最怕挨骂;你骂他,也可以警诫他将来不犯。”老翁笑道:“谁有闲气骂恶人。”终究没有骂。那盗鸭人更加尴尬,就实话对邻居说了。老翁于是骂了他,他的病也完全好了。
异史氏说:“偷窃者真该感到畏惧呀:偷一鸭就会生鸭毛!骂人者真该注意呀:骂一下就能减免盗窃罪!然而行善也有方法,那邻家老翁是靠骂人来行善的呀。
创作背景
蒲松龄善于用幽默而犀利的笔锋对人性中贪婪、荒淫、愚昧的一面进行辛辣的讽刺,从而酿造出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骂鸭》就是这样的一篇小品文,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载于《聊斋志异》卷五。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故事富有
哲理性,颇耐人寻味。全文寥寥二百余字,却能既写出了偷鸭者的窘迫,又一波三折,富有谐谑之趣,不可谓不高明。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人和邻翁的强烈对比。某人偷盗受到上天的惩罚,邻翁则是一个胸怀宽广的老者,某人并不能随便得到惩罚,为此还必须求助于邻翁。邻翁对这些琐事不计较,但为了帮助某人,还不得不骂他。通过这样的对比,盗鸭者的鄙卑行为与丑陋窘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骂人本是不良习气,失主骂人,本来不过解气而已,现在却能减免偷者罪罚,成了“善行”。骂人的特异功效,产生了与愿望相反的结果:痛恨遭窃而破口相骂的,反而帮了偷者的忙;不想追究的,却无意为难偷者。所以,作者不但提醒偷者应该畏惧上天的惩罚,也提醒骂人者应该慎用其“骂”。全文意味深长。
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写得如此一波三折,这与蒲松龄对“精而腴,简而实”叙事风尚的追求有关。蒲松龄曾熟读《
左传》,对
史传文约事丰的笔法心驰神往,常常有意效法,再加上多年的
八股文训练养成的字斟句酌习惯,让他在炼意、删繁方面颇讲究:“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正因为蒲松龄对炼意、删繁有着自觉的追求,故而才能常常以几十字或数百字写出诸如《骂鸭》这样的一段曲折而富有哲理的故事,真正做到了“精而腴,简而实”。
名家点评
清·
冯镇峦《聊斋志异评》:“盗一鸭,天公那有若许闲工夫。盗牛马者又以何法治之?”“‘谁有闲气骂恶人’,此语有道气,近犯而不校光景。予谓遭横逆,读此语,觉此心湛然。”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十九岁进学作秀才,以后屡试不中,除出外游学在江苏宝应县做了一年多幕宾外,长期在家乡过着贫困的塾师生活,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著作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戏曲、俚曲等多种,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
蒲松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