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
汉语成语
偷梁换柱,汉语成语,读音为 tōu liáng huàn zhù,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五计,意思为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以假代真
示例
他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将别人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
成语典故
渊源
偷梁换柱,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都是同样的意思。在军事上,联合对敌作战时,反复变动敌军阵线,借以调换其兵力,等待敌军一败涂地、有机可乘之时,将其全部控制。
此计归于第五套“并战计”中,本意是乘敌军作战不利,借机兼并他的主力为己方所用。此计中包含尔虞我诈、乘机控制别人的权术,所以也往往用于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秦始皇称帝,自以为江山一统,是子孙万代的家业了。但是,他自以为身体还不错,一直没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宫庭内,存在两个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一个是长子扶苏蒙恬集团,—个是幼子胡亥赵高集团。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在全国有很高的声誉。秦始皇本意欲立扶苏为太子,为了锻炼他,派他到著名将领蒙恬驻守的北线为监军。幼子胡亥,早被娇宠坏了,在宦官赵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乐。
偷梁换柱之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时,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头儿赵高。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压秘诏,等待时机。
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李斯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
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成语故事
“偷梁换柱”是一个与古建筑相关的成语,其语义与《史记》卷三之“殷本纪第三”内容密切相关。原文载有:“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也”,意思就是纣王力大无穷,可以拽着九头牛,能够手托着梁换柱子。在后世中,“偷梁换柱”多指所施手段。如据《史记》卷八十七之“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记载,秦始皇原意立长子扶苏为皇太子,然而丞相李斯与宦官赵高、秦始皇十八子胡亥密谋,决定将诏书篡改为“立胡亥为皇太子”,并逼死扶苏。篡改诏书即为“偷梁换柱”做法。“偷梁换柱”一词完整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较早的见于曹雪芹(1715—1763年)撰写的《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其中有:“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这句话的大意是,贾宝玉想娶林黛玉,王熙凤用薛宝钗替换了林黛玉。易知,“偷梁换柱”的一般含义为以假代真,暗中改变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换事物原有关键内容,使其不能发挥作用。然而,在我国古建筑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参考资料
偷梁换柱.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7:34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用法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