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一为之
汉语成语
偶一为之,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北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十八·纵囚论》。
成语出处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北宋·欧阳修《纵囚论》)
后人根据这句话提炼出“偶一为之”这则成语。
成语故事
据史籍记载,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批阅奏折时,得知全国有约400名囚犯将在秋后处死,有不少囚犯因而日夜痛哭,原因不是怕死,而是心中还有所牵挂。于是唐太宗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当他把这个决定对群臣说的时候,把大臣们惊得目瞪口呆。原来,李世民打算将死囚们放归,等他们处理好后事之后再自动回来受刑。大臣们纷纷反对:“皇上,自古以来都没有听说过将死囚释放还能自动回来的。死囚犯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凶徒,一旦放归,就好像是放虎归山,到时候,想要再将他们抓捕归案那就难了。再说,死囚人数有这么多,不能草率行事啊!”但李世民主意已定,断然下旨,还决定亲自到监狱里去宣布这一旨意。囚犯们看到皇帝来了,都以为要提前用刑了,一个个跪在地上面如土色,却听到皇帝嘴里吐出了这样的话:“朕知道你们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人,但上天有好生之德,听说你们有人还未了结家中后事,朕特恩准尔等先行返家,待处理完后事之后再回狱,安心受刑,以一月为期,不得有误。尔等以为如何?”囚犯们跪在那里,本已是心如死灰,乍闻此言,如晴天霹雳,一时都傻傻地愣了,等到醒悟过来,顿时磕头如捣蒜,齐呼万岁。
消息传出后,举国为之哗然。人人都在议论着这一前所未有的事情,为皇上的仁慈而感叹。也有一些人担心,万一时间到期,囚犯们不回来怎么办?这些囚犯再次作乱怎么办?死刑执行日的前一夜,约400人中还是没有一个人归狱。连长孙皇后也有点急了,李世民倒不急不恼,道:“那些死囚再有一天便要回到监狱与世隔绝,最后享受一下人间烟火也是人之常情嘛!”长孙皇后见他胸有成竹,便不再言语了。第二天,李世民在后宫等消息。不久,大理寺卿气喘吁吁地来了:“囚犯们都回来了!一个也没有少!真是皇恩浩荡,才有此天下奇闻呀!”李世民不觉开怀大笑,数日忧虑一扫而空。李世民纵囚,本意在于收买人心,不想竟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这也是他没有料到的。他一时感慨万千,更知民心之淳朴可爱,心中暗下决心,要更加勤政爱民。后来,李世民又下诏将这些义不食言的囚徒免予死罪,尽数流放。
后来,北宋的欧阳修在《纵囚论》中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
成语寓意
“偶一为之”表示纵囚这种事情不宜常做。自觉赴死,这连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情,囚犯们却能做到,不是人之常情。唐太宗之所以放回囚犯,是为了得到感化的名声。很可能唐太宗在释放这些囚犯的时候,预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免除自己的死刑,所以他才释放囚犯的;同时这些被释放的囚犯,也预料到他们回来就会被赦免死刑,这才集体回来的。预料到死囚必会归来,这是唐太宗从上窥探到囚犯的心理;而预料到被赦免死刑才集体归来,这是下面的囚犯窥探到唐太宗的想法。这不过是上下相维所塑造的一种美好的名声而已,并不是唐太宗用恩德感化和囚徒遵守信义。不然的话,唐太宗当时施展德政已经六年,却不能使小人不再犯恶,只凭一天的恩德度化,就能使死囚遵守信义,这个道理无法说通。应该把一批放回家而又归来的死囚杀掉,然后再放出一批死囚,假若他们又自行归来,这才是被恩德所感化。但这必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对放出的死囚在归来后都赦免死罪,只可以“偶一为之”,不能作为国家法律的常态,因为它违背情理。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偶一为之”用于表示偶尔做一次。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或分句,用于书面语,用于庄重场合,中性。
运用示例
明·袁宗道《论文》上:“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现代·鲁迅书信集·致赖少祺》:“但我以为这些方法,也只能随时随地,偶一为之,难以多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7:5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