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熊猴科是兔猴类中出现最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个科,可分成两个亚科,一个
亚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少数见于欧洲,时代为始新世早期和中期;另外一个亚科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以欧洲最多,但有一个属分布于北美,时代为古新世早期至晚期,这个类群原本被置于
兔猴科,并且没有单独列为亚科,但现在则作为假熊猴科的一个亚科。北狐猴科是北美洲仅有的狐猴型
灵长类,其中始新世中期的假熊猴属notharctus是最著名的成员。假熊猴最初发现于美国的
怀俄明州,现在已经发现了很多相当完整的标本。假熊猴是树栖的食叶动物,与现在的狐猴非常相似,不过体形更加粗壮,而脑量则较小。假熊猴的后肢很长,尾巴也长,手脚有抓握能力,眼睛有立体视觉,适合在树上运动,并可能和一些现代原猴类一样有比较好的跳跃能力。在欧洲的代表最有名的则为
高帝纳猴pronycticebus neglectus=godinotia neglecta。
高帝纳猴在德国的梅塞尔页岩发现过一具几乎完整的骨骼,其特征介于北狐猴科和兔猴科之间。据推测,这是一类四足行走的可以跳跃的
树栖动物,但是不象北狐猴那样行动敏捷,善于跳跃,也不像兔猴那样行动迟缓。
全球知名非营利性环保组织“保护国际”(CI)上周宣布,他们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了一只潜在新种
叉斑鼠狐猴。这只狐猴头部总是上下晃动,叫声响亮、高亢,给科学家寻找它的踪迹提供了线索。
这只狐猴发现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一处名为达瑞纳(Daraina)的保护区。早在1995年,现任“保护国际”主席拉塞尔·米特麦尔(Russell Mittermeier)首次就发现了这只松鼠大小的生物,2010年10月,一个米特麦尔参加的研究小组重返这片森林寻找它时,又发现了一只雄性狐猴。
与其它四种已知
叉斑鼠狐猴物种相比,新发现的鼠狐猴看起来“色型稍有不同”。已知四种叉斑鼠狐猴猴都具有黑色Y形条纹线:两条黑线从眼睛上方开始,一直延伸到头顶的位置相交,形成了一个Y字型。基因检测结果将会证明这只新发现的狐猴是否真是第五种叉斑鼠狐猴。米特麦尔在一份声明中称:“这是来自马达加斯加岛的又一重大发现。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上最能体现生物多样性、也是最独特的地方之一。我们将在这里继续寻找叉斑鼠狐猴及其他新的动植物物种。马达加斯加岛的环境遭受了相当严重的破坏,已经丧失了90%以上的
原始植被。”
虽然探险小组轻而易举就发现了这只雄性狐猴,但捉到它并非易事:它在树梢间来回穿梭,科学家只能根据它的叫声一路追赶,穿越了茂密的森林。最终,一名成员向这只成年雄性狐猴射出了一针镇定剂,令其整晚昏昏欲睡,安静下来,并在第二天给它做了检查(如图1所示)。科学家从它的体内抽取了血液样本,安装了个微型芯片,然后将其放归森林。DNA检测结果将会确定这只狐猴是否是新的叉斑鼠狐猴种。
这个潜在的新种狐猴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它手脚很大,易于抓住树枝,舌头较长易于摄食花蜜,有几颗牙齿专用于啃树皮。目前,科学家对这只狐猴的情况知之甚少,“保护国际”专家怀疑它很可能是一种因栖息地丧失而濒临灭绝的物种。
如果这被证实是新种叉斑鼠狐猴,那它就是100个狐猴物种之一,目前,所有的狐猴物种仅生存于马达加斯加岛。过去十年间,科学家至少发现了40多个新狐猴物种,其中大部分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破坏。“保护国际”在一份声明中称:“当务之急是寻找剩余的狐猴物种并对它们进行分类,而更重要的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这也是人们食物和收入的来源。”
与马达加斯加岛上其他
灵长类动物不同,包括新发现的叉斑鼠狐猴在内的所有狐猴的进化相对独立。科学家认为,这些狐猴的祖先以前生活在非洲东南部,一次偶然的机会,飘洋过海来到马达加斯加岛。据“保护国际”专家介绍,由于马达加斯加岛有着截然不同的栖息地,为了在这里生存下去,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新环境。
米特麦尔说:“对马达加斯加剩余自然森林的保护,应被列为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之一。这些森林是世界上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还为当地人提供了清洁饮用水、食物、纤维及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