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天增
上海市原副市长
倪天增(1937年8月—1992年6月7日),1937年生于浙江宁波,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任设计室副主任、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1983年起任上海市副市长。1992年6月7日上午,因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倪天增,祖籍浙江嘉善。1937年8月生。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大学毕业。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工作20年间,先后参加过近20个大中型项目的设计工作。著有《伟大的跨世纪工程》《上海与水》等论著。1983年至1992年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分管城市管理、城乡规划、公用事业、市政建设等工作,主持规划了外滩交通综合改造一期工程、地铁一号线、上海河流污水治理、新客站、南浦大桥杨浦大桥、黄浦江防汛墙、浦东新区近远期规划等重大工程。
倪天增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事业心重,责任心强,经常到有困难的单位和群众中去慰问、排忧解难,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爱戴和信任,被亲切地称为“风雨市长”、“平民市长”。1992年6月7日上午,因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倪天增在北京逝世,享年54岁。墓址位于上海滨海古园名人之林3区。
人物事迹
市民公仆与勤政楷模
倪天增,这位毕业于清华建筑系、一直从事上海工业建筑设计的科技人员,于1983年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在上海分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以及交通、邮电和安全等许多重要工作。倪天增在设计院院长和副市长任上主持和设计了上海许多重大建设规划和对后来有深远影响的开发工程,包括浦东开发、虹桥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规划,并且提出了长三角经济圈、上海市地铁规划等概念,主导了防汛防洪工程、上海市重大水源工程、菜篮子工程等项目。倪天增是上海改革开放的杰出实践者和先行者。
然而更使他深得民心的则是他的平民观念,公仆作风,以及他的“四有”、“四无”的精神。在他的心中,有城、有民、有志、有情。与其说他是高官,莫如说他是新上海的设计师、建筑师,千余万上海市民的打工仔。
一天凌晨二时,重庆路的煤气管道突然暴裂,当很多居民还在睡梦中时,倪天增却第一个赶到现场,组织抢修,疏散居民,为居民送早点。一早又遇大雾,他又赶赴通车不久的南浦大桥治理交通。1992年初,在寒潮袭击下的上海,大面积水管冻裂。倪天增亲临指挥抢修。在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时的深夜,他来到一户居民家中,踩着“吱吱”作响的竹梯子爬上屋顶,察看水箱冻裂情况,慰问正在抢修房屋的工人。为解决沉疴积弊的上海市民住房困难,倪天增不顾日晒雨淋,腹中饥渴,亲自指挥施工及协调各方关系,终于在两年中完成1.6万户解困任务。在他的心中,无己、无家、无欲、无争。一心为公,两袖清风,正如朱镕基悼词所言:“市民公仆,勤政楷模,汗洒浦江,功在民心。”
担任副市长的倪天增,仍然住在南市区老城厢的一间不到16平方米的平房里。装修简陋,家具陈旧,每晚他就埋头在堆满书籍资料的小写字台上批阅文件。每天一早他家也要倒马桶,生炉子,他要负责给炉子里加煤饼,而用扁担把煤饼挑回家更是份内之事。市里想给他家批个液化气以代替煤饼炉,却遭到他的拒绝。
在当副市长两年后,倪天增终于搬进了一套并不宽敞的三室一厅住房。粉漆涂墙,碌片铺地,家具大都是从老房子里搬来的。为接待来访者,他花了40元钱买来一对人造革沙发,日久沙发开裂,露出了里面的海绵,弹簧也坏了。室内没有空调,炎夏时他在灯下批阅文件挥汗如雨;而到了寒冬,他冷得不得不用一条毯子裹在腿上御寒。这哪像上海副市长的家?但他自己总觉得住的条件已经超过一般市民,足矣!
一次市长朱镕基在上班后召开办公会议,到了预订开会时间,却不见倪天增的身影,在会议进行数分钟后,才见他匆匆进入。朱镕基中断了讲话,严厉地批评了倪天增不守时间的行为,对此倪天增一声不吭,默默地听着骂声。直到后来朱镕基才获悉,那天早上倪天增在上班途中恰逢一场车祸,导致马路严重堵塞,他立即下车进行现场指挥,使秩序得以迅速好转,而自己却迟到了。当了解真相后,朱镕基对自己的鲁莽批评后悔不迭。
自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后,曾多次上调倪天增进京担任建设部部长或更高职务,却都被倪天增婉言谢绝了。倪天增希望留在原岗位继续为建设新上海尽力,为上海市民服务,上海和上海市民在他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个人职位高低对他来说是无关重要的。
亲属关系
倪天增父亲倪维熊是民国时期鄞县县政府建设科长,对鄞县城厢建设与宁波解放时保护城市设施多有贡献,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宁波市各届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
妻子郑礼贞。大姐倪继正;姐夫胡志实,曾任张爱萍秘书、国防科委办公厅主任。弟弟倪高增。
亲友回忆
杜敏:在清华读书时,朱学锷、倪天增和我都是校田径代表队队员,小朱是短跑组的,我和倪天是跨栏的。由于我和小朱是动力系同班同学,倪天虽是建筑系,但我们却同届,再加上机械系高班的钱匡,我们四人性情相投,天天都在运动场上一起流汗,互相切磋,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当时我们田径队跨栏组里,说不出是什么原因,互相间的称呼都亲切地只叫前面两个字,如倪天(增)、钱匡(武)、杨忠(润)、李茂(永)等等。而对跨栏组外人员,哪怕是非常熟悉的好友,如短跑组的朱学锷,就从来不叫他朱学,而只昵称他小朱,或直呼朱学锷。跨栏组的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毕业,到工作之后,甚至他当上了上海市副市长后,我写信、见面时,仍然亲切地叫他倪天。
倪天主持了上海美术馆、龙柏宾馆、华亭宾馆、上海火车站、虹桥国际机场候机楼等的设计;规划了上海的地铁、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和浦东新区的开发;又抓了上海的煤气化、防汛堤、河流污水处理,等等。他给上海人民留下了很多,很多,可自己却两袖清风。
陈植:天增同志才华横溢,远见卓识,谦虚谨慎,严以律己,人皆赞佩。凡涉及重大问题时他总是沉着果断年是他任副市长的第二年,并兼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副主任。遇有重大建设项目,天增同志一贯主张以设计竞赛的方式,发挥群众智慧,每一单位可以提供一个以上的方案。因此,1985年在上海图书馆设计竞赛中共有11个方案,其中一个尚来自北京。1987年在上海艺术中心设计竞赛时收到11个方案,一律不具设计院名称。为了严肃认真,提高评选的级别,天增同志特邀当时的建设部副部长戴念慈同志主持其事, 评选委员中包括市委宣传部及市建委、市文化局、建设单位的领导,以利相互启发交流,具体设计人员不能参加。天增同志事先必逐一仔细观察方案。开始讨论后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亲自摘录评赛员的意见,并鼓励不同观点相互交锋,评选过程充满了民主气氛。这两次评选各持续两天之久,图书馆方案在中选后又讨论两次,共一 天半,以求更周密,更深入。
社会评价
《嘉善籍知名人士名录》:倪天增同志担任上海市副市长期间,分管城市管理、城乡规划、公用事业、市政建设、邮电交通、抢险、救灾等工作。他殚精竭虑,真抓真干,任劳任怨,做了大量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在近十年上海兴办的许多重大市政项目中呕心沥血,成绩卓著。他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社会纪念
上海市市政建设特等科技功臣
在倪天增去世五个月后,1992年11月,他被上海市政府追授为上海市市政建设特等科技功臣。
倪天增慈善教育基金
1995年初,倪天增夫人郑礼贞在倪天增逝世后,将亲朋好友的慰问金51.49万元设立了上海市第一个慈善助学基金——倪天增慈善助学基金,该基金也是唯一面向单亲和残疾人家庭的专项基金。
倪天增慈善教育基金自设立以来,每年资助单亲、残疾、困难家庭的中、小学生。从2006年开始,重点资助从事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困难学生,该基金每年向40名护理和医学专业的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每人2500元助学金。
倪天增祖居陈列馆
1999年4月西塘镇人民政府筹款修建倪宅(倪天增祖居陈列馆),2005年中共嘉善县纪委将他列为县级勤政廉政教育基地,2006年,经过改扩建,倪天增祖居成为省级首批十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倪氏祖居占地627.1平方米,现修复建筑面积428平方米,展馆用较丰富的资料、史料、照片,再现了倪天增同志的卓著功绩和公仆形象。
倪天增事迹陈列馆的主体部分,分展板和实物展览两部分。展板以较丰富的史料、照片反映倪天增的中学和大学时代刻苦学习,以及在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的时候殚精竭虑,默默无闻,不知疲倦地工作在第一线,参与浦东规划和开发,被老百姓称作“风雨”市长的公仆形象。实物展览部分展出的是倪天增同志的部分设计稿纸,曾用过的手表、名片,穿戴过的羊毛衫、围巾,部分工作笔记,特别是在他的办公室里,总是放着一双雨靴,一有需要,他就穿着它冲向事发现场。体现了倪天增那种一心为国家为百姓的工作作风和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
参考资料
倪天增慈善教育基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网站.
我与倪天增有个承诺.清华校友总会.
倪天增祖居陈列馆.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6 17:1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