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伟滨
中国玉石雕刻家
倪伟滨,1958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开始从事玉雕创作。1985年创办长宁区雅园工艺品厂。2002年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第二届玉石专业委员会会员。2003年任中国玉石雕“天工奖”评审委员。2004年开办“雅园玉道”网站。荣获16项“天工奖”奖项(三件金奖)。荣获首批“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2005——2006年学生中先后有三人被评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个人简介
倪伟滨的玉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他一直秉承这个根源,他喜欢历史,热爱古代诗歌,并且对佛学与道教有兴趣,这些因素同时也加强了他作为中国人的认同感。对倪伟滨来说,“信仰就是美”。所有记得上艺术之名的东西都是信仰。如果没有信仰,一切创造都将是陈腐不堪的。
一九五八年出生于上海,十岁习画。二十岁时,机缘巧合,应沪上一些盆景名家邀请,开始试着雕刻盆景小品,不想很受欢迎。八十年代初,应朋友热忱邀请南下广东游历,有机会接触到仿古玉的雕琢技艺,遂发现自己在玉雕方面颇有潜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至今为止与玉长达二十多年的缘份。
生平事迹
1958年 出生于上海(籍贯崇明)
1968年 开始习画
1978年 开始玉雕创作
1979年 成立上海雅园工艺有限公司
2002年6月 被推荐为“中国宝玉石协会”第二届玉石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3年9月 被聘请为中国玉石雕刻“天工奖”评审委员
2004年7月 创办“雅园玉道”网站
2004年11月 16件参展“天工奖”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三件金奖
2004年11月 荣获首批“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
2005年—2006年 学生中先后有三人被评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人生格言
人是活的,玉是死的。活人琢死玉,可以把玉琢活;死玉琢活人,可以把人琢死。
艺术风格
一九八五年,创办了上海雅园。开创之初,条件十分简陋,很是艰辛,但毕竟有了一个可供自己潜心思考和辛勤耕耘的精神家园。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清点一下雅园的果实,大体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创作出了一批作品——如《天道变,钱为土,吾道之,土作钱》、 《知足者寿》等;二是,升华了对玉雕艺术的认识——现代玉雕应着重于如何沿袭传统又超越传统,不再刻意地去追求单纯的玉质和工艺,而是将精神层面的感悟用艺术的手法加以充分的表现,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追求玉人合一的境界;三是,培养了如王平、尤志光等一批有较高造诣并颇受同行和玩家认可喜爱的玉雕艺术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玉雕技艺能通过年轻一代的传承和创新而进一步发扬光大。
国人爱玉,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玉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在国人的血液里。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玉,皆因玉有精光内敛之质,这就要求琢玉人要有如玉般的品质。其实,赏玉玩玉之人又何尝不应如此呢?要懂得鉴赏一件玉雕作品,关键在于领悟其艺术感染力和带给人们的精神上的启迪。光阴如水,万物皆随岁月流逝,唯有精神不朽。
作品介绍
《凤凰涅槃》
《凤凰涅槃》带给观赏者很多很多的体验,惊艳的玉石、细腻的雕工、高绝的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一组图片,特别能感受到倪老师在借伤去绺,进而设计成作品这方面老辣的功底。熟知雅园的藏友应该知道,全国范围内,对着一块原始玉石想雕又没有思路的时候想到的一定有老倪,对着一块纵横交错的伤、裂或水线的原始玉石,想雕还是想到老倪……雅园在任何一块玉石面前严谨、公正的态度都是值得人称道的。
“凤凰涅槃”这个词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玉石经过设计者的锤炼琢磨后,焕然一新。通过上面的贴图我们留意到整件作品经过处理,从原石到成品仅仅去掉了三克的重量,这在当今玉石价格高昂的情况下,也是相当重要的一节——尽可能的减少玉料的磨损。
作品通过线面的结合勾勒出一只重生的凤鸟,严谨细腻的雕工使作品深谐古朴之风,同时,作者保留玉石的原始皮色,并根据皮色的走势勾勒凤形,自然、写意。烈焰般的天然皮色,更使作品在视觉上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如同浴火重生,在历经历经烈火的煎熬和考验,获得永生。以此象征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玉琮》
作品《玉琮》是上海雅园的代表作之一,是融入了倪老师对高古玉器独到的理解,并应现代美学的认识作相应的变化后,融会贯通得以设计出的一款作品。玉琮呈内圆外方形,琮体造型规整,琮身饰有四组神面纹饰,采取阴阳刻相结合的手法。神面纹两侧以细阴线勾勒纹饰,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线条坚挺流畅。
玉,温润柔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植根于世代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在古代社会中,凡祭祀、朝聘、盟誓、婚嫁等重大活动中都使用玉,玉既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又是沟通神灵、祖先的媒介和法物。
玉琮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其基本形制呈方柱体,当中是上下相通的圆筒状。玉琮流行于约五千年前的苏南、浙北、苏北、上海等地的良渚文化中,是一种极富地方色彩的玉器。在新石器时代,除良渚文化外,安徽薛家岗文化、山东、河北、山西的龙山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遗址和墓葬中都有发现,其形制、纹饰与良渚文化玉琮相似。早期的琮多为素面不分节的矮体方柱式,以后逐渐向高体演变,还在器物的外表上开出竖槽,在转角处分出节数,节数由一节向多节发展。然后以每一节的转角为中心,在其两侧刻画出细微繁复的纹饰。早期纹饰多为兽面纹,中期为神人兽面复合纹组成的“神徽”,晚期简化为人面纹。良渚文化玉琮以后又向其他地方扩散。过去在全国许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址和墓葬中都曾发现有良渚式的玉琮。到商周时期玉琮走向衰微,形制多变为素面矮体,制作也简单粗糙,至东周时玉琮少见,秦汉以后消失。
关于玉琮的用途,在记载商周祭祀活动的《周礼·春官·大宗伯》一书中写道:“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并解释为:“琮八方象地者,天圆以对地方。地有四方,是八方也。”这段记载明确地阐述了玉琮的象征意义。考古学者和历史研究者都一致认为玉琮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玉琮的外形体现了远古人类“天圆地方”、“四面八方”的宇宙观;玉琮上的神徽折射出了良渚先民信奉天神等三位一体,“天人合一”的宗教信仰。古人认为“天大于地”,玉琮的上部代表天,下部代表地,所以玉琮的形体在良渚晚期变成上大下小的造型,玉琮中间上下相通的圆孔,有“贯通天地”的深刻含义。玉琮既是原始宗教活动过程中沟通天、地、祖先的巫术法器,又是国家观念的表现物体,是社会“政教合一”体制的体现。掌握神权的巫师实际也就是氏族的大首领,玉琮的拥有者实际上就是当时社会神权与王权集于一体的人物。
作品《玉琮》在带给我们这些知识的同时,作为现代玉雕,其本身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作者倪伟滨老师有“玉雕奇人”、“玉雕黄浦校长”之称,他为当代玉雕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玉石雕刻大师,更是通过“雅园玉道”网站把他对于玉石的理解逐篇整理成文,传递给玉雕爱好者。多年来,通过雅园走入玉器收藏行业的人数不胜数。论艺、论工、论文化,该作品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收藏品。
艺术论述
《浅谈当代玉雕艺术》
亦幸亦喜,生命中最美好也最有收获的30年,是伴着玉一起走过的。
从事玉雕创作数十载,对中国的玉雕艺术一直在不断的思考。
纵观古今玉器,一件好的作品,离不开料、工、艺三方面的要素。其中,料和工是可以用客观标准去衡量的,而艺则较为抽象,是更高层面的升华。料,通常从色度、细度、浓度、纯度、润度几个方面去衡量。工,是指治玉人对玉石原料进行雕琢,打磨,抛光,将其变成玉器工艺品或艺术品的过程。多以薄意、浮雕、圆雕、镂雕、透雕、阴线等雕刻手法,通过点、线、面等表现形式在玉材上加以造型,对于玉雕艺术中料和工方面的探讨和论著已经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我想重点谈的是玉雕T艺中的“艺”。
玉雕艺术发展至今已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们是几下年华夏文明的写照。通过一件件玉雕作品,我们往往能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所折射出的当时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情境。
上古人类出于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神灵、巫术等的影响,创作了璧、琮等大批礼仪用玉和为巩固神权与世俗统治的玉器;商代治玉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春秋战国时期,礼制逐渐瓦解,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任政”的儒家,将玉也道德化,赋予了玉许多美德,主张“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因而佩玉在战国时期得到很大发展,成为玉器中的主流;西汉儒家“君子贵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厚葬”的流行,佩戴玉器和丧葬玉器显著增多;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及学术思想的突破,使玉器成为文物和古玩,此时的玉器做工精良,题材广泛,现实主义和世俗化倾向在玉器装饰领域占了上风。与此同时,辽金等少数民族也沿袭了用玉传统,这一时期比较有特色的是反映游牧狩猎生活的“春水秋山”玉;明清时期南北两地玉器普遍发展,是中国玉器史上极其光辉的时代,清乾隆年间,治玉工艺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痕都斯坦玉器和深受西方艺术影响的玉雕风格。清代治玉虽然在“工”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许多作品因太过渲染“工”而忽略了玉雕创作的艺术性,这是不值得提倡的。
当代玉雕艺术把玉雕带人了历史上又一鼎盛时期,但令人担忧的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治玉工具越来越先进,而艺术却渐行渐远;玉雕作品的价值扶摇直上,而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我们当代玉雕创作者泼怎样把玉雕创作与我们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创作出兼具文化气息和深远意境的玉雕作品呢?
首先应当明确玉雕艺术的定义是什么。所谓艺术,是指运用特定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生活、传承文化、揭示思想的一种行为。玉雕艺术就是利用玉这种特殊的载体,通过雕刻、琢磨等工艺手法,以景寓意,借作品内容表达创作者思想的艺术。艺是工的升华,它带给人们的首先是视觉上的美感,进而是精神上的启迪,是一件作品的灵魂所在,是玉雕艺术的生命力。
我认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生活有机融合是探寻当代玉雕艺术的发展方向。玉雕艺术在中国走过几千年的历程,未来它必将朝着国际化的路线发展,只有将“中国概念”和“时尚流行”优化嫁接,才能让中周的玉器为现代新生人群和周际市场所接受,
首先,可将中国古典纹饰与现代时尚造型相结合,最原始的往往电是最时尚的,大自然中有永恒的法则,正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才缔造了我国最早期的玉器文明。上古时代的一些纹饰和玉器图案之所以能流传至令,并深受现代人所喜爱,电正是大自然的魅力。一味效仿只是简单的仿古,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古为今用”方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雅同的“太阳神牌”、“玉鸟”正是在良渚文化玉器的形制和纹饰上加以创新,而创作出的古韵与时尚结合的玉器作品。
其次,玉雕艺术的风格应多元化,在玉雕题材和雕琢手法上均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借鉴为玉雕题材。“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玉雕创作者时常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头脑去思考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而后从生活巾去提炼美,提炼艺术。这一点苏州的杨曦先生值得我们借鉴。
再次,玉雕艺术可作为传承中国哲学思想的载体,哲学是古今通用的,中华文明中有很多哲学故事以及幽默题材都可用到玉雕创作中。雅同创作的山子作品“慎行”、“三驼”、“不明白白”等都是取自中国古代哲学故事,如此以来,一件作品除了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感官享受之外,还能带给他们意味深长的回忆甚至警示。
关于玉雕艺术,必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万变不离其宗,重点还是玉雕艺术的定义与定位。
参考资料
倪伟滨作品——《凤凰涅槃》.中国和田玉鉴赏网.2011-6-1
倪伟滨作品——《玉琮》.中国和田玉鉴赏网.2011-6-1
浅谈当代玉雕艺术.中国和田玉鉴赏网.2011-5-29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4 13:48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生平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