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一位游说家名叫
苏秦。在他回到燕国后,年轻守寡的文夫人(也就是燕易王的母亲)偏偏看上了这位足智多谋的苏秦,后来,两人就开始私下密切交往。可是,苏秦又很担心这件事最终会被燕王发觉,怕自己被燕王处死,于是,他决定到齐国去,只有离开了燕国,他才能真正摆脱文夫人。于是,有一天,他向燕王提出,自己要到齐国去行使反间计,报效燕国。燕王答应了,他便马上收拾好行李,匆匆地来到齐国。在齐国,苏秦受到了齐宜王、齐闵王的器重,但却引来了齐国一些大臣们的嫉妒,甚至有些大臣开始对他怀恨在心。有一次,齐闵王并没有采用苏秦的计谋,而是听从了孟尝君的建议,孟尝君的建议非常成功,因此使孟尝君受到了齐闵王的器重。那些嫉恨苏秦的大臣们想,闵王从此应该不会再重用苏秦了吧,于是派了一个高手刺客在朝廷上刺杀苏秦。闵王当场下令捉拿凶手,但凶手早就逃走了。临死前,苏秦对齐闵王说:“大王,我不行了,但在我死之前,您能答应帮我做件事吗?在我死后,请你把我的头颅挂在城墙上,并对外宣称说‘苏秦是为了燕国才来齐国实施反间计的,他死有余辜,杀他的人可以来朝廷领赏千两黄金’,到时,凶手肯定会来领赏的,到那时,您就把他当场抓住。”说完,苏秦就断了气。齐闵王按照苏秦说的去做了,凶手果然上当了,凶手被抓住后,齐闵王又审问出了杀苏秦的主谋,齐闵王也一并把他们都杀了,以报答和感谢苏秦对齐国所作的贡献。在这个故事中,苏秦虽死,但其却“借“闵王的手,为自己报了仇。
“借刀杀人”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使用:其一是自己不想直接出面,借助他人之手实现自己的害人目的。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借助秋桐整治了尤二姐。其二是自己不能直接达到目的,得利用别人之手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父子率领数十万兵将五次大规模进犯明朝,都被宁远守将袁崇焕率领的明军击退。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廷的宦官,向崇祯皇帝告密,说袁崇焕已和后金订下密约,所以后金军队才能深入内地,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了袁崇焕,从此再无劲敌。放到战争中,“借刀杀人”具备“策略”层面的意义,也可谓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不过,放到日常生活中,“借刀杀人”带有贬义,包含着“阴险”“诡计”的成分。阴险的人惯于使用这一手段去陷害他人,生活中要学会识别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