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下的宇航员
一座铝制雕塑以纪念在探索太空中牺牲的宇航员
《倒下的宇航员》(Fallen Astronaut)是一座8.5厘米高的铝制雕塑,表现一位穿着宇航服的宇航员,以纪念在探索太空旅程中牺牲的宇航员。她是月球上的唯一一件艺术品,由阿波罗15号的成员放在哈德雷山上。1971年7月,《倒下的宇航员》被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大卫·斯科特詹姆斯·艾尔文放在了月球上,旁边还有一块刻着十四位在航天飞行或训练过程中牺牲的美国和苏联的宇航员的名字的纪念牌。
纪念雕塑
比利时艺术家保罗·范·霍伊东克(Paul Van Hoeydonck)和宇航员大卫·斯科特在一次晚餐宴会上认识后,斯科特希望范·霍伊东克能制作一个小雕塑,以个人名义纪念那些在航天事业中牺牲的美国和苏联的宇航员们。关于雕塑的要求很多:轻、牢固,能承受月球上的高温差;没有性别和种族特征。此外,斯科特希望能够避开任何商业性质的成分,他要求范·霍伊东克不公开自己的名字。
1971年7月,《倒下的宇航员》被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大卫·斯科特詹姆斯·艾尔文放在了月球上,旁边还有一块刻着十四位在航天飞行或训练过程中牺牲的美国和苏联的宇航员的名字的纪念牌:
西奥多·弗里曼(Theodore Freeman,1964年10月31日,飞机事故)
查尔斯·巴塞特(Charles Bassett,1966年2月28日,飞机事故)
埃里奥特·希(Elliott See,1966年2月28日,飞机事故)
维吉尔·格里森(Gus Grissom,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大火)
罗杰·查菲(Roger Chaffee,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大火)
爱德华·怀特(Edward White,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大火)
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Vladimir Komarov,1967年4月24日,返回大气层降落伞无法打开)
爱德华·吉文斯(Edward Givens,1967年6月6日,交通事故)
克里夫顿·威廉姆斯(Clifton Williams,1967年10月5日,飞机事故)
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1968年3月27日,飞机事故)
帕维尔·贝尔亚耶夫(Pavel Belyayev,1970年1月10日,疾病)
格奥尔基·多布罗沃斯基(Georgi Dobrovolsky,1971年6月30日,返回大气层舱内加压失败)
维克多·帕特萨耶夫(Viktor Patsayev,1971年6月30日,返回大气层舱内加压失败)
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Vladislav Volkov,1971年6月30日,返回大气层舱内加压失败)
相关人物
“要是我们死亡,大家要把它当作一件寻常的普通事情,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万一发生意外,不要耽搁计划的进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这是“阿波罗1号”试验飞船宇航员格里森生前说过的一段非常感人的话。
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试验飞船指令舱发生大火,3名宇航员遇难;1986年的1月28号,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仅73秒后就发生了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航时失事,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201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坠毁30周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今日为官方悼念日,纪念在“阿波罗1号”起火、“挑战者号”与“哥伦比亚号”爆炸这三起重大事故中牺牲的航天员。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与NASA指挥中心的工程师默哀以示悼念。
1967年1月27日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一次例行测试中,34号发射台的土星IB号运载火箭顶部的阿波罗指令舱,突然发生大火,使三名宇航员(指令长维吉尔·格里森、高级驾驶员爱德华·怀特及驾驶员罗杰·查菲)在17秒中丧生。
意外发生前,各队员均躺卧在座椅上,完成他们将在太空中进行的项目清单,同时修理通讯系统问题。下午6时31分 (2331 GMT),有人(相信来自查菲,因为只有他有通畅的频道)透过对讲机说:“驾驶舱内发生火警。” 数秒后,通话在一阵痛楚的叫声中结束,从闭路电视中可看到怀特正尝试打开舱盖。不过,该两件式舱盖的设计须要队员先松开数个门栓才可打开内舱盖,因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开启舱盖。再者,内舱盖是向内开启的,目的是在太空飞行时利用舱内的气压来进一步封密舱盖空隙。火警产生的热空气令舱盖紧闭,而舱内气压亦在数秒内升至足以阻止队员逃离的程度。
火势迅速漫延并于数秒内失去控制。由于充满有毒气体及面罩失灵的关系,地面人员需时5分钟才能成功打开舱盖及控制火势。各队员的宇航服及连接至舱内维生系统的输气管都被大火烧溶,格里森及怀特的宇航服更被烧至溶合在一起。不过,后来证实他们并非被火烧死,而是吸入浓烟致死。
火灾发生后,阿波罗计划在得到重新设计前被暂停。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1时39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6时39分)发射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上空;7秒钟时,飞机翻转;16秒钟时,机身背向地面,机腹朝天完成转变角度;24秒时,主发动机推力降至预定功率的94%;42秒时,主发动机按计划再减低到预定功率的65%,以避免航天飞机穿过高空湍流区时由于外壳过热而使飞机解体。这时,一切正常,航速已达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50秒钟时,地面曾有人发现航天飞机右侧固体助推器侧部冒出一丝丝黑烟,这个现象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52秒时,地面指挥中心通知指令长斯克比将发动机恢复全速;59秒时,高度10000米,主发动机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烧了近450吨固体燃料,此时,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飞机上的计算机上显示的各种数据都未见任何异常;65秒时,斯克比向地面报告“主发动机已加大”“明白,全速前进”是地面测控中心收听到的最后一句报告词;第73秒时,高度16600米,航天飞机突然闪出一团亮光,外挂燃料箱凌空爆炸,航天飞机被炸得粉碎,与地面的通讯猝然中断,监控中心屏幕上的数据陡然全部消失。
发射仅73秒,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造成了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惨剧。这是美国进行25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发生在空中的大灾难。
航天员遇难后,当时就任的里根总统发表了多次讲话以纪念这些出色的“挑战者”。“挑战者号”7名遇难的宇航员中,有一名叫麦考利夫的女教师,是第一名准备送入太空的非宇航员。她准备在“挑战者号”进入第四天飞行时,在太空向地面的学生讲两堂课,每堂15分钟,以此标志航天飞机走向更为实用的阶段。
6月9日调查委员会正式向里根总统提出长达256页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挑战者号”爆炸的原因是右侧助推火箭存在问题。由于航天飞机发射时气温过低,寒冷的天气对火箭垫圈产生影响,最终导致爆炸。
北京时间2003年2月1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准备返回地球。北京时间20时,“哥伦比亚号”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乘务人员得到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绿灯信号,开始做重新返回地球大气层的最后准备;20时49分,NASA向“哥伦比亚号”发出开始降落重新定位指令,当时,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降落带的上空有雾;21时09分,天空上的雾散去。返回飞行指挥官勒鲁瓦·卡恩向“哥伦比亚号”发出离开地球轨道指令;21时46分,“哥伦比亚号”距地面只有102公里了,并准备在30分钟内着陆;21时52分,“哥伦比亚号”越过加利福尼亚海岸。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控制记录显示,航天飞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发生轻微异常变化。三个水压热传感器显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在华氏40到60度(摄氏8至15度)之间;21时53分,航天飞机左翼第4个传感器显示温度仍在上升;21时54分,整个机身的温度因左翼温度而上升了15摄氏度;21时57分,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失去与航天飞机左翼温度传感器数据传输之间的联系;21时58分,航天飞机左侧一种无法解释清楚的力量推动“哥伦比亚号”向左滚动,配平滚动稳定器自动打开,试图修正航天飞机的降落位置;21时59分,航天飞机上的机载电脑试图通过启动两部偏航喷气推进器进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在距离地面61公里的高度,“哥伦比亚号”以时速21000公里的速度进入得克萨斯上空,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记录下了最后的无线电联络信号:“哥伦比亚,这里是休斯顿。我们看到你们的轮胎压力信息,但没有抄下你们最后的数据。”过了片刻,“哥伦比亚号”机长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
听到一阵噪音短波之后,地面与“哥伦比亚号”便失去了联系;22时0分,在失去所有无线电联系的情况下,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继续在雷达上跟踪着“哥伦比亚号”。地面目击人员报告称,他们看到“哥伦比亚号”碎裂成无数小块,在天空拖过一条长长的白烟;22时16分,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预定着陆时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启动事故应急计划。
带着凯旋的感觉,带着对回家团聚的期盼,带着太空研究的成果,哥伦比亚号上面来自不同国家的7名宇航员在返航的最后时刻离开了这个世界。
相关链接:为什么“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都在相近的时间失事?
航天发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航天飞机或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其实施测控管理和回收。这个测控网由多个国内测控站、国外测控站和远洋航天测量船组成。在对航天飞机或飞船实施测控的过程中,远洋航天测量船同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指定海域,有些测量船的任务海域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那里的海况在南半球的春夏季节要好一些,秋冬季节则极为恶劣,尤其是在冬季,不要说在海上执行航天测控任务,就是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为此,北半球的航天发射要尽量避免安排在南半球的冬季。因此,“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都是在冬季发射升空并失事。
完成任务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阿波罗15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2 09:46
目录
概述
纪念雕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