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论美学》是2009年11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王一川。
内容简介
修辞论美学,是一部从理论上分析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特色和中国当代美学现状,显示修辞论美学的出场缘由及其理论特色,从修辞论视野依次阐释具体的文学、电影和审美文化现象,旨在说明有着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的书籍,共四编。
《修辞论美学:文化语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共四编,第一编为全书导论,着重从理论上分析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特色和中国当代美学现状,进而由此显示修辞论美学的出场缘由及其理论特色,后三编属于全书的主干部分,从修辞论视野依次阐释具体的文学、电影和审美文化现象,旨在说明有着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特定的本文如何与特定的文化语境形成难以分割的互赖关系。
作者简介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学院教授,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先后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取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赴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研修。近年来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国现代文艺与文化现代性问题研究。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编 导论:走向修辞论美学
一 从理性中心到语言中心——20世纪西方语言论诗学的兴起
(一)一种新的诗学现象
(二)认识论转向与认识论诗学
(三)哲学、语言学和诗学中的语言论转向
(四)语言论诗学的兴起
(五)语言概念与语言论诗学模式
(六)语言论诗学评价
二 多种语言形态与现代美学——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质观
(一)日常语言与分析美学
(二)诗意语言与存在主义美学
(三)无意识语言与心理分析美学
(四)拟语言与结构主义美学
(六)语言本质观与美学理论
三 高度符号化时代的美学理论——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的特征和实质
(一)语言论美学的含义和演化
(二)语言论美学中的语言角色
(三)语言论美学的话语特征
(四)语言论美学的实质
(五)面对语言论美学
四 走向修辞论美学——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的修辞论转向
(一)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三次转向
(二)当前多形态美学格局
(三)新的综合与修辞论转向
(四)走向修辞论美学
(五)话语与文化语境
(六)修辞与修辞性
(七)修辞论阐释框架
(八)修辞论美学的理想境界
第二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文学
五 “革命+恋爱”与转型再生焦虑——论20世纪20年代末几位革命知识分子典型
引言
上篇 重复与转型再生焦虑——论韦护和王曼英
(一)本文对焦虑的重复叙述
(三)重复、双重效果与自虐
(四)自动重复结构与双重资格认同
(五)重复与文化中的权力
下篇 双重本文间的现代原忧——论沈之菲
(一)有关的批评和反批评
(二)浪漫乌托邦与美的语言性
(三)父子冲突
(四)中国知识分子与原忧
(五)沈之菲与现代原忧
(六)双重本文性
六 卡里斯马典型与文化之镜——近40年中国文艺主潮的修辞论阐释
(一)修辞论方法及相关概念
(二)卡里斯马化与兴体
(三)超卡里斯马化与比体
(四)解卡里斯马化与赋体
(五)再解卡里斯马化与变体
(六)结语与展望:再卡里斯马化?
七 典型、移心化与众声喧哗——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典型问题描述
(一)典型与文化语境
(二)泛典型与典型碎片
(三)寓言与典型影子
(四)能指游戏与典型墓园
(五)结语
第三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电影
八 “无代期”中国电影
(一)第三代:“大叙事”的建立与破碎
(二)第四代:“大叙事”的加速瓦解
(三)第五代:“变叙事”和“寓言”体
(四)“无代期”征兆
(五)结语:利用“无代期”?
九 张艺谋神话与超寓言战略——面对西方“容纳”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话语
(一)张艺谋神话战略
(二)总导演与执行导演之间
(三)三方会谈语境
(五)作为“民族寓言”的张艺谋本文
(六)容纳与容纳中颠覆
(七)超寓言战略
十 异国情调与民族性幻觉
(一)求异与“西方精神”
(二)从慕客到娱客
(三)后殖民语境中的“容纳”战略
(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式异国情调
(五)寓言型中国情调
(六)西方利益圈里的张艺谋本文
(七)民族性与他性
十一 我性的还是他性的“中国”?
(一)原始情调与灵韵重构
(二)原始情调类型
(三)原始情调之一:野性、阳刚和狂欢
(四)原始情调之二:愚昧、悲哀和沉郁
(五)原始情调之三:古朴、古执和震惊
(六)边缘化、寓言化与他者化
十二 茫然失措中的生存竞争
(一)本文的成就
(二)本文结构中的生命力悖论
(三)观众与意识形态氛围
(四)茫然失措境遇中的本文
(五)理性的冲突
(六)银幕暴力
十三 叙事裂缝、理想消解与话语冲突——影片《黄河谣》的修辞论分析
(一)假面与超越性沟通
(二)直面与现实性交换
(三)无意识与叙事裂缝
(四)理想人格的消解
(五)话语场和话语冲突
第四编 修辞论视野中的审美文化
十四 从启蒙到沟通——20世纪90年代审美文化与人文精神转化论纲
(一)审美文化概念
(二)从纯审美到泛审美
(三)从精英到大众
(四)从一体化到分流互渗
(五)从悲剧性到喜剧性
(六)从单语独白到杂语喧哗
(八)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继承还是转化?
(九)20世纪80年代启蒙精神及其衰落
……
附录二 中国诗学现代二刍议——再谈中国现代性诗学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