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第七中学
建于河南的市重点公办中学
信阳市七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规范化初级中学。学校整体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师资力量,办学成绩突出。多年来以“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特色蜚声省内外,是豫南普教园地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历史沿革
信阳市第七中学是由原三中和七中合并而成。信阳市第三中学创建于1928年秋,原校名为信阳县立初级师范学校,招收有大、小两个师范班,大班学制为一年半,小班学制为三年。
1929年秋,学校改名为信阳县立初级中学,学制为三年。1953年秋信阳四个县的初师合并时,学校建立了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为杨鸣歧。
1954年秋正式成立信阳市第三中学。
1958年曾将三中改名为信阳市第六中学。
1959年又恢复市三中名称。
信阳市七中,前身是师滨中学。师滨中学是市政协、卫协工商联、文教局于1961年秋联合筹建的一所民办初中。校址在解放路中段,原上游扫盲教室(今七中印刷厂),当时有兼职领导1人,教师6人,初中学生3个班,150多人。
1965年3月,师滨中学改为信阳市半工半读学校,创办印刷厂、园林场。
1968年,工读中学由民办改为公立,更名为信阳市第七中学,校址迁至解放东端北塘坡。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1975年,学校招收高中班,改为完中,初高中学生共18个班,1130人,1981年8月,中学调整时,七中改为信阳市重点初级中学,仍称信阳市第七中学,校址门牌为解放路2号,学校占地面积 ,有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办公楼、图书馆、教工宿舍楼3幢,1996年9月又筹建一幢综合楼,地址在胜利路口,面积 ,主体七层,局部8层。学校有19个教学班,学生1387人,教职工102人。2001年元月,三中与七中合并,成立新七中,校址在原三中院内。
师资力量
张 俊国家级实验课题组成员、市教育系统、 浉河区第一届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从事初中物理教育共11年,教学成绩特别突出,曾两次荣获全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教研室颁发的优秀教师奖。
万 玲市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长期从事几何学科的教学工作,坚持探讨一题多解(证)的思路,结合图形将枯涩的定理转化为学生易懂的语言,并把内容归类,把作辅助线的方法编成顺口溜,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贺三林国家级实验课题组成员,从教20年连续18年带毕业班、连续15年当班主任,精通教材、教法,能根据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大量生活实例、学生感兴趣的物理现象引入到物理课堂,所教学生多次获得各级奖励。
张锦辉国家级实验课题组成员,曾获省首届初中英语竞赛辅导特等奖。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及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巧妙处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善于抓住关键,教学效果优异。
芮雁军
邓明英
刘庆芬
韩春华浉河区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善于转化差生,接手差班后能迅速扭转局面,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
张 秋
杨卫平国家级实验课题组成员、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市师德先进个人,在作文教学方面有较高的见解,其教学特色是善于创设轻松愉悦的教育情境,以生动、流畅、诗意的语言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办学成果
仅近两年,就有上百名学生在各级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省、市、区级大奖,培养出2002年全市中招状元秦瞳冉、2003年全市中招状元岑希、2003年全国物理、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全市第二名刘炼等一大批学生,在夺得2002年中招全市个人总分一、三、四名,40%以上的学生考入重点高中的好成绩后,2003年中招考试,一举夺得全市个人总分第一、二、六、七、十名,500分以上人数达116人,再创历史新高。
文化传统
学风
勤学、善思、主动、灵活
教风
科学、创新、严谨、求实
特色
秉优良传统,铸世纪辉煌
环境优雅,设备先进今日七中位于信阳市胜利南路111号,占地4.40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453万平方米。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绿树掩映,芳草如茵,花香四溢。学校建有高规格300米环形跑道和设施齐备的运动场,11个多媒体教室,4个电脑室,2个教师电子备课室,1个多功能大礼堂,理化生教学仪器、音乐器材、美术器材均达到省一类标准。全校各处室都安装了程控电话,开通了校园网。图书室藏书43489册,阅览室有报刊杂志100多种。
德育为首,育人为本
科研兴校,名师强校七中在大力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继续教育、计算机培训和岗位练兵的同时,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大力培养骨干教师队伍。学校对骨干教师充分信任,委以重任,落实责任,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立其位,各展其能”,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骨干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外地参加学习培训、学术交流和参观考察。现全校共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6人,是全市初中拥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最多的学校。
质量立校,特色名校
教学方式
教学宗旨
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让社会满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0 17:5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