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期间
经济学术语
信用期间(Credit Period)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期间。例如,某企业采用顾客在购货后的50天内付款的信用政策,则信用期间为50天。信用期间过短,不足以吸引顾客,在竞争中会使销售额下降;信用期间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只顾及销售增长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间,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抵消,甚至造成利润减少。
确定
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可以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如果缩短信用期,情况与此相反。
原则
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
分析步骤
①收益的增加=销售量的增加×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额的增加×边际贡献率
②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增加
=信用期改变后的应收账款的应计利息-信用期改变前应收账款的应计利息
应收账款应计利息=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
③计算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
④改变信用期的税前损益=收益增加-成本费用增加
决策:若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费用,应改变信用期;否则,不应改变。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
A、由于放宽信用期使销货增加,相应地,存货会增加,从而使与存货采购储存相关的成本增加。
B、由于存货增加,可能会引起应付账款的增加。这种负债的增加会节约企业的营运资金,减少营运资金的应计利息。
参考资料
信用期间.MBA智库百科.
最新修订时间:2021-09-04 19:06
目录
概述
确定
原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