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宗祠
婺源县汪口村
俞氏宗祠是始建于清代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俞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婺源县东北28公里的汪口村,由朝议大夫俞应纶(正三品)入宫后省亲回乡时捐资兴建,是一所以细腻的木雕闻名于世的祠堂,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祠堂名,位于婺源县东北28公里的汪口村。建于清乾隆年间。中轴歇山式,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宽15.6米,纵深42.6米,周环高10米的砖墙,占地面积665平方米。
建筑特点
俞氏宗祠为三进院落。前进,门首为木结构五凤楼,歇山顶,青瓦覆盖,俄角高翘。门楼正面,檐下斗拱密布,横枋刻双龙戏珠图案,横枋下面明枋深雕双凤朝阳。门楼里面,前间顶部用木板卷棚,后间平闇天花。由两廊与游亭达正厅,横梁衔接处是围121厘米、高207厘米的石柱;左右作吊柱支撑的垂柱上端,精雕雌雄狮子相对,栩栩如生。祠堂中进三间,前、后进各五间,均有天井,共有柱70根,地面、天池、台阶全铺青石板。前、后进走廊两侧有小圆门通花园,花园内遍植花卉绿草,另有百年木挥三棵。
俞氏宗祠以细腻的雕刻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橡、驼峰、雀替等处均巧琢雕饰,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百余组,被誉为“艺术殿堂”、“木雕宝库”,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建筑
千年古街
又称官中和正街,依永川河岸而建。古街呈弯月形,全长600余米。沿街有渔塘、酒坊、李家等十八条巷直通溪下商埠,因汪口是当时的水陵码头,故为货物之集散地,明清时期其商业十分发达。有裕丰号杂货店、利和布店、同茂糕饼店、兆记米店、益春堂中药店和大通商行以及油、米等加工作坊,计有数十家之多。今天,当您漫步古街,可感昔日之繁华。
一经堂
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150平方米。其主人俞念曾,官拜州同知(五品)。他为官清政,待人宽厚,且勉学勤读。古书上说:“人遗子,金满瀛,我教子,唯一经”。这就是“一经堂”之来由。他主张不要将钱财留给后人,要给子孙读书成材。
懋德堂
于清乾隆六十年所建。占地250平方米 。俗称“里边屋”,为“东门出城第一家”。其祖辈俞理臣,一贯从商,兼收管祠众租事,家业殷实,为人谦和。当时享有“业至三省,家无白丁”之称。懋德之意,就是要勉其子孙后代,凡处世为人都要讲道德。
大夫第
为清咸丰年间所建的一座官宅。是因祖孙三化为官而闻名。其主人,三十三世祖俞炳圭公,太学生诰封奉直大夫;其子俞泰曾,官任州同知,敕授儒林郎,赠中议大夫;孙俞德林,为捷选知县。真乃古巷出香,人杰地灵也。
养源出屋
此屋于清光绪五年兴建。这是由俞光銮私人资助所建的一所蒙馆。因其本人文化有限,他经商发财后,把分给六个儿子多余的钱留下办学,并通过县衙下达文告,在出屋圈 墙上嵌石碑以明示。碑文为光绪十年三月二十三日由“钦国衔物授婺源县正堂吴鹗”批准“汪口封职俞光銮”。驰封奉直大夫,翰林院待诰。
建筑文化
汪口的数百栋民居、宅第、大多数为清代建筑,呈徽派风格,体现出徽州建筑文化。其特点是:(1)、表现在结构上。房屋高度,一般为二至三层,三间二厢或两间两厢,即堂前、坐起和厨下。其大门口,一般都设有小圈 。放置花台和防火水缸。
(2)、表现在材料上。一律选用杉、松、樟、枫等木材和石灰、青砖、泥瓦、青石板为主要原材料。
(3)、表现在防火上。房屋四周均有封火砖墙到顶,一般禁开大槛,只能在二楼开若干个人头小槛,又可起防盗作用。屋内一律用青石板铺地,以防火苗。
(4)、表现在采光上。根据房屋的大小、堂前、厨下均开天井采光,原则是坐在堂前中央要见到青天。四面板壁的坐起,均用玻璃装斗采光。
(5)、表现在防水上。整个房屋的排水,均由前堂出口,通过堂前地下,在中央打个圈,左进右出,这叫“肥水不落外人家。”
(6)、表现在装饰上。房子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于石库门坊门楼的砖、石雕刻上。门老飞檐翘角下的砖雕艺术,人物造形,亭台楼阁,设计新颖、结构合理用工精巧、栩栩如生。门脚之石刻,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形态,楚楚逼真,整个门面之布局与画面典雅大方、气派华贵。室内木雕、如梁坊、雀替、槛托花门,亦够得体、工艺细腻,令人叹眼,散发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7)、表现在摆设上。堂前的八仙椅桌凳家具,用材名贵,制作精巧。押画桌上的东瓶西镜,座钟瓷筒。堂壁上的对联字画等,无不体现出徽州文化的独特风格。汪口的历史建筑平渡堰。俗称“曲尺 ”,就在村西的河口上。建于清雍正年间。是婺源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婺源县志》记载:“汪口双溪合流,回旋凶险,每逢洪水涨发,辄溺水居。”为平缓流速,减少水患,只有拦河筑坝。此坝由清代学者江永所设计和指导砌筑的。坝长120米,宽15米。虽经二百余年的洪水部击,依然无损,却仍然横卧于河上。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0 14:56
目录
概述
简介
建筑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