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子夷
近现代教育家革命家
俞子夷(1886.01~1970.07.24),祖籍江苏苏州,后迁居浙江,教育家。早年肄业上海南洋公学、爱国学社,曾参加反清革命运动,从1902年至1905年,曾先后两次跟随蔡元培参与过光复会的部分活动。1909年,为解决推广复式教学的师资问题,江苏教育总会筹办单级教授练习所,选派俞子夷等人前往日本考查单级、单级复式与二部制教学,1913年冬,俞子夷又赴美国考察,详细研究美国各派教学理论和实验,并对哥伦比亚两所著名的实验小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1914年转道欧洲回国。回国后,俞子夷根据桑代克书法量表的编制程序,编制了《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开我国教育测量编制之先河,最早将西方测验引入中国。1918年,俞子夷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主持附属小学,进行各种新教学法的实验研究。1933年以后在浙江大学教育系任教授,1951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他把自己关在房里,埋头编著,先后编写了四部共几十万字的教育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0年7月24日,病逝杭州。1979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改正对俞子夷同志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错误处分,为他恢复名誉,开了追悼会。
人物生平
俞子夷,名旨一,字遒秉,于1886年1月出生在江苏省吴县一个普通店员的家庭。他年幼聪颖,六岁入私塾就读,在本地的童子会考中,曾以优异的成绩得到嘉奖。九岁那年,因清廷腐败,甲午战争失败后政府赔款两万万两银子,离他家不远的苏州也开为商埠。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反清的种子。以后,戊戌变法维新不幸失败,清朝腐败日益加剧,失望了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转向西方,试图寻找一条救国之路。俞子夷就是抱着这种想法报名进了一所中西学堂读书。三年后,他在姑母的资助下考取了上海南洋公学,这年他满16岁,已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目睹清朝政府一而再的丧权辱国,洋人骄横,特别是辛丑议和,载沣出国赔礼,路过上海时来南洋公学视察,学校当局强迫学生排队在路旁迎送,行三跪九叩大礼请安,向钦差打千,这些都深深刺痛了俞子夷的心,他的反清叛逆思想更逐渐明朗。入学后第二年,学校在一个墨水瓶小事上大做文章,开除了两名无辜的学生,想以此杀一儆百,阻止反清情绪的蔓延。俞子夷所在班的学生首先罢课抗议,全校学生立即响应。1902年10月17日,全校200名学生全体退学,半小时内学校已空无一人。当时担任特班总教习的著名民主人士蔡元培先生也愤而辞职。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墨水瓶风潮”。此次风潮给别的学校造成了不小影响,以后陆续发生了多起反抗学校压制的风潮。
蔡元培先生辞职后,即发起组织了中国教育会,并筹设爱国学社,俞子夷重新入学。学社教师有章太炎、蔡元培等,学社以反清爱国为基本纲领,倡导读革命的书,做革命的事。蔡元培、章太炎还轮流执笔,在《苏报》上撰写革命文章。这段时间,俞子夷对反清革命有了更深的了解。1903年 《苏报》遭查封,学社被迫停办,俞子夷与同学一起逃往日本。1903年秋,经黄宗仰先生的介绍,俞子夷到日本横滨中学教书,从此他开始踏上了漫长的教育工作道路。
1905年初冬,俞子夷从日本回来,到蔡元培主持的爱国女学任教,并受蔡先生嘱托,利用课余,秘密研制炸药,为反清革命组织准备武器。这期间,经蔡元培介绍,他加入了反清“暗杀团”,和他同期加入的还有刘光汉、李大钊、陈独秀等。寒假前,蔡元培与俞子夷谈起成立反清组织的事,让俞子夷起草一个章程,并把这个组织定为光复会。
俞子夷还受蔡元培之托,秘密联络革命人士,并保管光复会的名册、暗语、表格等文件。这期间,黄:兴、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也常来校与俞子夷商量国事。在辛亥革命的潮流中,俞子夷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做了许多有益的革命工作。
1913年至1914年,俞子夷多次赴欧美考察教育,他特别致力于小学算术教育方面的研究。1918年,他在南京高等师范任教并主持附小工作期间,经历了五四运动,由此他认为建国还得救国,于是他便想到了教育救国。他和附小教师一起,领导学生参加政治活动。此时在附小部分教师中出现了“国家主义教育好,还是社会主义教育好”的辩论,他明确表态支持“社会主义教育好”一方。抗战前夕,已在教育研究上颇有成就的俞子夷来杭任教。期间,他接触了一些进步书刊,如《西行漫记》、《唯物史观讲话》等,在政治见解上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入到新民主主义思想,开始认识到地主对农民的阶级剥削关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皖南事变后,他更看穿了蒋介石反共独裁的本质。在《中国之命运》一书出版时,他愤然在书上批道:“中国要断送在这家 伙手里”。1946年旧政协破裂的第二天,黄炎培来杭州,俞子夷在与黄的谈话中认识到与蒋介石已无法合作了,认识到“政党是代表某一个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他内心盼望共产党能取得胜利。在教育上,他曾大胆提出:土地不改革,乡村教育便无从谈起。全国解放前夕,俞子夷在浙江大学任教授,他是大中学校教师联谊会的发起人,他倾向进步,同情学生运动,为团结广大教师迎接杭州的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
解放以后,1951年秋,他被任命为浙江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副厅长,并依旧在浙江大学及中小学的教研班教课。1954年春,他担任文教厅厅长,他还先后被选为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在他任职期间,虽已是古稀之年,身体虚弱,但他仍风尘仆仆,不辞辛劳深入学校。他治学态度严谨,在教学研究、特别是对小学算术教研方面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发表过不少文章和出版过著作,他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贡献卓著。虽然他曾被当时沙文汉省长称颂为小教界的“状元”,但他从不摆架子,平易近人。他特别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次,杭州佑圣观路小学(现为胜利小学)的一位青年老师在教学上遇到困难,他得知后,亲自上门帮助整理教案,提出意见,使这位教师深受感动。为建立新中国小学算术教育体系,他不顾行政工作繁重和年纪大的困难,亲自动手,新编了一套课本。为了使这套课本能符合大绍的精神,他夜以继日,反复修改,一丝不苟。这套作为解放后编撰的第一套小学算术课本,受到广大算术教师的欢迎。
1951年4月,民进中央领导人周建人同志为筹建民进地方组织来到杭州,在中共地方党委统战部的帮助下,召开座谈会介绍吸收俞子夷、陈礼节、王历耕、童友三等四位同志首批加入民进,并决定成立杭州民进筹备小组,由俞子夷担任组长。1952年12月28日,民进杭州市分会正式成立,俞子夷被选为主任理事。当时他尽管行政业务工作相当繁重,但仍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抽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做会务工作。他特别强调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浙江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俞子夷是主席团成员。他在教育厅工作时,许多人来找他谈问题,他总是问:你们和刘厅长(中共党员)谈过吗?他始终认为,只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我们在工作中才不会走偏方向,才能有所作为。他对有一段时间有人提出要取消党委制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做梦。他有个学生是个超龄团员,有次来找他要求加入民进。俞子夷告诉她,希望她也能早日争取参加共产党。他向她打了个比喻说:“我是站在共产党的门口, 将你们一个个送进去,然后我再去。”他曾向中共党员同志谈起: “现在民进成立了,自己是否能以民进的身份参加教育厅的工作?”这在50年代是一种参政议政萌芽的观点,表明他的政治贵任感。
1957年,俞子夷经过深入调查,深虑小学教师的课业负担实在太重,许多老师的身体健康和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受到了影响。他从党的教育事业考虑,出于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和爱护,在6月3日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以民进省筹委会暨杭州市委会主委的身份发言,为小学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呼吁,并动情地说:“我是爱后一代的。 我也爱教育后一代的教师。”他的发言在当时小教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民进会务工作上,俞子夷经常强调思想教育要结合业务实践,要根据党派特点开展工作。民进除积极参加各项政治运动外,还充分利用人才、智力比较集中的优势,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实践活动。当时,刚解放不久,一些教师对新社会教育不甚了解,觉得茫然。为了尽快补上这一课,把教育转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正确方向上来。在俞子夷同志的积极倡导和具体安排下,民进利用业余时间举办了小学语文、算术及中学各学科教学系列讲座。组织会内的教育专家,每月3~4次为教师举行观摩教学,帮助他们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水平。这中间,许多课程的教学纲要他都亲自参与制定,有的甚至亲自授课,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欢迎。教师们听俞厅长上课,人数最多的一次能容500人的大课堂还挤不下,教室门口和走廊里都坐满了人。俞子夷同志很重视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他提倡征言察访,他自已就常常是一个人深入到最基层,在与大家拉家常、谈工作中了解情况。他在人大、统战部会议上的许多发言都很具体,有数据、有实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951年,杭州民进组织开始筹备时,俞子夷提出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中小学教师上。他认为,民进不能仅做摆设,要多做实事,在组织发展上应着重发展那些进步爱国、并且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杭州民进自1951年9月成立筹委会时的18人,到1956年底的五年时间里增至306人,他们大多是中小学要求进步的业务骨干,这些同志在教育战线上勤奋努力,教书育人,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俞子夷为此的确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俞子夷在小教界有很高的声望,他知识渊博,并一直担任教育厅的领导职务。但他从不搞特殊,他生活俭朴,在许多人眼里,总是身穿长衫,脚穿土布鞋,常常一把破布伞,他曾诙谐地称之为:出门带把旧伞,天雨遮雨,天热挡阳,不雨不热当手杖。他的工资收入较高,可他却从不奢侈,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对子女他也要求很严,教育他们要勤奋节俭。他自己每天进食,常常不过是几片饼干加一杯酸牛奶或白开水。他常说,一个人所需要的营养每天有一块豆腐,半斤青菜也就够了。在工作上,他的节约也是出了名的,简单的通知或记事,总习惯于用废弃的小纸头,撕下的日历翻个面也要利用。他写东西是用蘸水笔,用后总要把笔尖擦干,盖好瓶盖防止墨水干化。然而,俞子夷对待别人却很慷慨大方,有些做具体工作的教师来他处商量工作,他总是热情挽留,提供食宿。1953年夏,上城三小的民进会员丁竹青老师患病卧床,他得知后,立即前往探望,不顾自己年老体弱,攀援上破旧陡直的楼梯,走进丁竹青屋里,当躺在床上的丁老师看到比自己年高的俞主委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地来看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1957年,俞子夷被错划为“右派”,但他爱党、爱国之心未泯。他当时已年过七旬,身体比以前更瘦弱了,可他还是念念不忘祖国的教育事业。他曾对别人说:“我对小学算术教学研究了五十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体会,我要把它留给后人,否则,我就对不起祖国和人民多年的培养与教育,我就是再苦一点也一定要写出来,供人参考,当块垫脚石。”他还在夫人的遗像前写下这么一段话:“我要为社 会主义再作贡献,以慰吾妻在地下之灵。”在那段时间里,他把自己关在房里,埋头编著,先后编写了四部共几十万字的教育著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成果。在“文化大革命”中,俞子夷又遭受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0年7月24日,他在凄凉中病逝于杭州,终年85岁。当时只有亲属在默默中草率料理了他的后事。
1979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改正对俞子夷同志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错误处分,为他恢复名誉,开了追悼会。1985年1月3日,浙江省暨杭州市民进、省教育厅、杭州大学联合集会,纪念俞子夷同志诞辰100周年,省、市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对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可贵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俞子夷主张笔算与珠算相结合,注重加减基本功的练习,有关珠算著作有《笔算、珠算混合教学法》、《民教班珠算教学研究》、《初级珠算教材》一册和《高级珠算教材》四册。他编的《新体算术》、《社会化算术》是中国最早的小学算术课本之一。
俞子夷毕生从事小学教育的实验和研究,重视小学算术教材教法的探索,是20世纪以来中国最早研究小学数学教育的学者,可以称为中国算术教学法的奠基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6 18:5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