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漳州市龙海区民俗
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流行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漳州市龙海区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信俗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保生大帝信俗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中期。明代后期及有清一代,保生大帝信仰随开垦者渡海流入台湾。现时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保生大帝祭祀均延袭古制,与地方民俗相结合,形成一套带有闽台地域特色的祭典仪式。
保生大帝姓吴名夲,他精通医术,以高超的治疗手段救济生民,被民间私谥为“医灵真人”,身后又得到历代褒封。明代永乐十七年(1419),朝廷敕封吴本为“恩主昊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在民间,保生大帝又被称为“吴真人”或“大道公”。
慈济宫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东鸣岭山麓的岐山,九龙江北岸每年前往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祖庙朝拜的海内外香客达十几万人,青礁慈济宫因此而成为世界保生慈济文化的中心。
白礁慈济宫位于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仪式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奉行的一种传统祭祀仪式,参加者以龙海人为主,延及海峡两岸民众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
民俗内容
保生大帝信俗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内容。
农历三月十五是吴真人诞辰日,民间照例举行自宋代即形成的吴真人诞辰祭祀仪式。祭典由多个环节构成,首先鸣钟九响,擂鼓三通,然后鸣炮,与祭者分香,行上香礼,再向吴真人献花、献茗、献果、献牲、献财帛,向吴真人暨列位尊神行三跪九叩礼,恭读疏文,恭化财帛,望燎。接着进行绕境活动,巡游队伍蹈火出阵,以白礁慈济宫宫旗、神童阵、肃静牌、神像、凉伞为前导,同时配以全套乐队。祭典期间还开展民间文艺活动,漳州木偶戏、南音和来自台湾的芗剧等都参加表演。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保生大帝信俗涵括了闽台民间文化、闽台历史、民间医药、民间艺术、民间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内容,具有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闽台地方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保生大帝信俗以劝善戒恶、扶危济弱、治病救人等道德观为主旨,对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谐共处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保生大帝信俗在大陆、台湾和东南亚一带有数千万的信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纷纷组团到青、白礁进香,并开展文化、医学的交流活动,成为对台、对海丝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厦门市海沧区青礁保生慈济文化促进会、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慈济祖宫管理委员会获得“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项目保护单位厦门市海沧区青礁保生慈济文化促进会评估合格,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漳州台商投资区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
社会影响
主要活动
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作为保生大帝祖宫之一,自2006年起,在保生大帝诞辰之际,围绕“健康”“慈济”“和谐”等富有时代内涵的主题举办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截止到2018年共举办了十一届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将保生慈济文化不断延续、传承。
2019年4月22日上午,以“慈济缘连接两岸情 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开幕。
2020年10月29日,海峡两岸(白礁)保生大帝信俗文化节在白礁慈济祖宫举行。来自海峡两岸近30所宫庙150多名信众代表,与台湾众多宫庙信众同步祭拜保生大帝。
2022年4月28日,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于云端拉开序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带领两岸民众及东南亚华人华侨共襄盛举,共同传承“健康、慈济、和谐”的慈济文化理念,促进两岸交流交往,增进两岸同胞情谊。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4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