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有储量
地质采矿学名词
保有储量是地质采矿学名词,指探明储量减去动用储量所剩余的储量,即探明的矿产储量,到统计上报之日为止,扣除出矿量和损失矿量,矿床还拥有的实际储量。它是矿产储量平衡表中重要的一项储量,可作为矿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编制采掘设计的依据,亦可作为上级机关编制建设规划、总体设计的依据。
简介
保有储量指一定时间内矿山所拥有的资源实际储量。是评价矿产资源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
计算时要考虑经地质勘探和其他调查后,矿山(矿床矿区)的累计探明储量因受新探明储量和已采量等影响而出现的增减等因素。其计算公式为:报告期保有储量=期初累计保有储量±本期因地质勘探、重新计算所造成的储量增减数-已采量-地下损失量-其他损耗量。式中地下损失量系指采矿时无法采出或虽可采出但很不安全、不经济,只能遗弃的储量。如矿柱损失、顶底板损失,以及经批准因构造断裂、地下水淹没或现有采矿技术所限无法开采所占有的储量。
保有储量的计算、确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矿山)资源现状的科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保有储量数据,常作为制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区域规划、厂(矿)址选择、工厂(矿山〕的新建与扩建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中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必然要建立在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特别是战略性矿产资源“, 立足国内为主”的基本前提之下。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加大。然而,我们面对的国内矿业现实却是:1/ 3 以上的矿山资源不足、面临危机;将近1/ 3 的金属矿山资源严重短缺、濒临关闭。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中国矿产资源丰度对矿产资源总供给的“先天制约”;二是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于矿产资源总需求的“巨大压力”;三是转轨时期地矿行业改革滞后与地勘工作总体萎缩所导致的矿产资源接替的“后天失调”。察其后果,不仅涉及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后劲,影响深远;而且导致资源短缺、矿山危机、失业率增长和部分地区的社会不稳,后果严重。因此,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危机矿山问题,应该而且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应该而且已经成为当前地矿行业与相关部门调查和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
中国的矿产资源总量排名全球第3 位, 但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却仅为世界第53位。中国人口众多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基本国情, 决定了中国的矿山企业总体上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资源性企业, 大都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是矿山从业人员与矿山企业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而又相当全面的依存关系, 其中又以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为甚; 二是矿山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矿山从业人员的数量与素质和矿山企业所拥有的矿产资源的总量与质量。中国矿业发展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不仅中国的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正在锐减, 而且多数矿山企业的人均保有储量也在锐减; 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总体趋势还在加剧。毫无疑问, 这是我们开发矿产资源、管理矿山企业和制订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面对的现实; 同样毫无疑问的是, 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国外(主要是发达的西方国家) 的以市场需求为惟一导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根本目标、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矿业开发道路。我们只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要充分、合理、有效地开发矿产资源以满足社会与市场的基本需求, 又要尽力采取比较充分、相对合理、行之有效的就业措施以保障企业与社会的基本稳定, 还要尽可能地考虑矿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尽力实现矿业的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首次提出了“矿山人均保有储量”的新概念--矿山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占有的储量数值(可细分为矿山人均储量、矿山人均保有储量、合理矿山人均保有储量和矿山人均资源量等系列指标) ;试图通过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的数据分析和典型金属矿山的企业经营状态研究,从矿产资源耗竭程度的侧面反映中国矿产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增减变化;并且通过研究矿产资源的耗减速度及其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矿山企业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的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国有矿山企业经济效益及其资源配置分析
国有矿山企业是矿产资源开发的主体,并以大中型矿山为主,在国家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规模以上的非国有矿山企业发展很快,不仅为数众多,而且经济地位和安置效益均不容忽视。
对比分析2001 年中国国有与非国有规模以上矿山企业的总产值和产值利润率,无论是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还是非金属采选业,总体上国有企业均明显地低于非国有企业;尽管非国有规模以上矿山企业的销售成本相对较高,但其经济规模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国有规模以上矿山企业、经济效益也好于国有规模以上矿山企业,分别占到了工业总产值的60. 5 %和利润总额的85. 3 %。
这两类矿山企业面临的市场、资源、环境及其他主要条件大体相同,而得到的经营效果和经济效益却大不相同。其差别、症结之所在,主要就在于国有矿山企业的从业人员总数要比非国有的矿山企业大得多,矿山从业人员与矿山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更紧密,其中又以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为甚,其他体制性“包袱”也更加沉重而不堪负担。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矿山人均储量差别悬殊。
面对困境和危机如何对症下药? 不少矿山企业纷纷开出了“减员增效”的良方,作为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但是,在矿山企业现有的矿产资源拥有量和生产效率的条件下,减员减到什么程度合适? 从业人数的规模控制在多大的范围之内为宜? 怎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实施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有效地保障实现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很显然,这里还涉及到一系列来自实践、迫在眉睫而又关系重大的政策与理论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尽快解决。
为了深入探讨矿山资源的危机问题,在危机矿山的调查研究和典型解剖过程中逐步认识到“, 矿山人均保有储量”这一新概念不仅可以作为判断和评估矿山危机类型与危机程度问题的一项新指标,而且经过翔实的实际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中国矿山开发的发展过程,提出科学合理的矿山人均保有储量标准,还有助于回答上面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为矿山企业的微观管理和中国矿业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运用矿山人均保有储量分析企业发展的实例
两类不同发展模式的矿山企业,它们的经验教训是发人深省的:某大型国有黄金矿山企业,储量并不很少,经营状态也是不错的,但是在生产规模并无明显扩大的条件下,1994 年内企业职工却猛增500 人,其后果是不难预料的,当年就使企业陷入困境。与此相反,同地区的另一个大型黄金矿山企业,在连年开不出工资的困难情况下,新领导班子大胆改革,一次就从企业裁减冗员近千人,再辅以其他措施,不出半年,矿山生产恢复正常并且一举扭亏为盈。
当然,这两个矿山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肯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矿山人均储量”的变化确实是在明显地影响和制约着矿山企业的发展。以一个矿山企业所拥有的全部矿产资源为例:按设计100 人从业,可以开采50 年;那么300 人从业,则只能运行不到17 年;如果安排500 人从业的话,那么这个矿山从投产时就要面临资源危机的巨大压力。据此不难理解,对于资源型矿山企业而言,在其他因素相近的情况下,“矿山人均储量”往往就是决定其经营状况和发展态势的关键性甚至决定性因素了。
为解剖“矿山人均保有储量”对矿山企业发展态势的制约情况,对同一地区同一矿种的若干大型矿山资料分析如下:
三山岛金矿和大尹格庄金矿,无论是矿床类型、资源条件,还是生产环境都很相似。然而,除了企业管理水平之外,在资源配置上却有明显的差别:前者矿山人均保有储量仅19. 895 kg ,而后者矿山人均保有储量高达91. 024~93. 739 kg ;前者虽然在储量规模上还属于大型之列,但是用“矿山保有服务年限”来衡量,却已进入资源潜在危机矿山的行列;同时,二者的生产利润也相差了9~20 倍之多。
玲珑金矿是著名的大型金矿,1997 年的矿山人均保有储量仅有2. 096 kg ,矿山保有服务年限业已低于5 年,属于资源紧缺危机矿山;但是,经过“减员增效”和“探矿增储”工作,2001 年的矿山人均保有储量反而增长到了3. 358 kg 的新高度。经过4 年的开采,矿山人均保有储量净增1. 262 kg、矿山保有服务年限不仅仍然维持原有水平,还略有增加。
胶东地区典型金矿的矿山人均保有储量与其他指标的对比研究表明:矿山企业的人均保有储量、保有储量、保有储采比和保有服务年限这4 项关键性经济指标相互之间呈明显的正向相关。其变化基本同步,共同反映了矿山的资源耗竭程度和剩余服务年限;而从矿山的从业人数指标则与上述4项指标均呈明显的负向相关,相互之间成为此消彼长的反向变化关系,可以明显反映出矿山的资源配置状况、开发现状和发展后劲。
资源型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当前,国有矿山企业的单纯性行政管理正在逐渐地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配置转化——这是保障中国矿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在这种形势下,分析中国进入WTO 之后矿业所面临的国外大型跨国矿业公司激烈竞争的挑战和“外资、外设与外脑”空前规模地涌入的机遇,中国更加需要大力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于矿山企业、矿业发展和矿产资源可供性的宏观调控能力(包括调控的幅度、力度和速度) ,为此建议有关部门不妨考虑增设“矿山人均保有储量”之类新的统计指标。矿山设计和建设阶段有比较科学的人员配置。
但是,矿山不同开发阶段的生产规模、保有储量存在很大的区别。当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产技术水平也发生了重大的进步,有效的、动态的、经济的和符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资源- 人员科学配置的研究和量化,不仅是矿山企业的需要,也是国家对于资源型矿山企业宏观指导与调控的要求。
以往在评估矿山企业的资源消耗程度时,主要是以生产能力、储采比、储产比和矿山服务年限等作为考核指标。据此,确实可以划分矿山企业的资源危机程度,将不同的矿山划分为资源枯竭矿山、资源危机矿山、资源潜在危机矿山和资源合理配置矿山等类型。如果增加“矿山人均保有储量”这一新的指标,那么在确定矿山资源危机程度和矿山资源危机类型的时候,就可以得出更加全面、更为充实和更有意义的结论,而这样的结论很可能会比前者更加符合中国矿山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基本国情,更加合理地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更加符合“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此外,还可以把“矿山人均保有储量”作为矿山企业运营状况和发展态势的一项预警指标,从而为矿山企业的微观管理实施必要的监督并且及时提供适当的指导。
1  保持合理的矿山服务年限和矿山生产能力
矿山企业生产能力的过快扩张,在国外的矿业发展中是比较常见的。鉴于中国矿业及其与从业者格外密切的依存关系,这种过快的扩张不仅不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从业人数短期内急剧变化所引发的社会失稳和供需失调。因此,矿山企业应该尽可能地按照经过科学论证与审查批准的合理的矿山服务年限、生产规模和矿山人均储量来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
2  根据矿山企业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水平,适当地调控矿山人均保有储量的变动范围
资源条件差的矿山企业,在尽力维持和延长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不应该盲目降低矿山人均资源水平,而应该根据矿产品的市场走势和矿区的资源潜力适当地调低生产能力,走及时开辟转产新门路、及时开发服务新领域、及时开展新地段(矿区外围和深部) 资源勘查等“探矿增储”和“减员增效”的路子,努力实现矿山闭坑的“软着陆”。资源条件好的矿山企业,在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不应该无根据地提高矿山人均资源水平,而应该根据矿产品的市场价格适当地调整生产能力。走积极开发新资源、开拓新领域、开展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根据矿山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立合理的矿山人均储量预警标准
鉴于矿山人均储量的预警功能,设立合理的矿山人均储量预警范围,不仅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其实,这也是包括矿山企业及其管理部门在内的整个矿业系统共同的需要与共同的任务。
但是,千万不能“一刀切”。对于具体的矿山企业而言,由于相互之间的矿种、规模、所有制形式、资源条件、生产方式和管理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一刀切”肯定是行不通的。正确的思路和做法只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践试点,才有可能制定出若干用于“矿山人均储量预警”的标准。即便如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之中,仍需强调“因时、因地、因企业而制宜”的重要性,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结
现有的生产矿山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技术水平相对建矿时期也有了重大的提高,有效的、动态的、经济的和符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资源、人员科学配置的研究和量化,不仅是矿山企业的需求,也是国家对于资源型矿山企业宏观指导与调控的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根据矿山的发展阶段确定符合实际的从业人数,是新时期资源型矿山企业的科学定量化管理的重要问题。
(1)首次提出的“矿山人均保有储量”新概念(矿山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占有的储量数值) 及其衍生的矿山人均保有储量、矿山人均资源量和合理矿山人均储量等系列指标,较好地反映了矿山企业人均的矿产资源占有量对于矿山企业发展状况的关键性制约作用。矿山人均保有储量是一个与矿山开采阶段相对应的、动态的概念,与矿山建设、投产时期提交的勘查储量和设计资源量的人均值是不同的。
(2) 矿山人均保有储量与矿山保有储量、矿山保有储采比、矿山保有服务年限等指标呈明显的正向相关,相互之间保持同步增减的变化趋势,能够较好地反映矿山企业的资源状况和发展态势;而矿山企业的从业人员总量则与上述参量成明显的负向相关,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特征,直接影响着矿山企业的资源配置、服务年限和经济效益。
(3) 鉴于中国矿山企业的从业人数和矿产资源占有总量与矿山企业发展态势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基本国情,也鉴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迫切需要,矿山人均储量这一重要指标不仅可以成为反映矿山企业资源状况和发展态势的微观指标,而且还可以成为研究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矿山企业有效管理和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指标。
对于事物从定性的认识发展到定量的认识,是一种进步,从静态的定量发展到动态的定量,是一种科学的深化,在动态定量基础上发展到预测预报,才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6 10:34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