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腰刀简介
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与藏刀,蒙古刀齐名。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历史渊源
保安族人冶炼钢铁,打制金属器具的历史有800多年的历史,与元代成吉思罕的军事活动相关。据成书于14世纪的:《元史》、《蒙古秘史》、《
世界征服者史》都有记载:“太祖征回回七年”,成吉思罕自公元1219年至1225年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伊朗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把为数超过十万的工匠、艺人跟其余的人分开,孩童和妇孺被夷为奴婢,驱掠而去”。“蒙古人结束花喇子模的战斗,虏掠驱奴,进行抢劫屠杀,血腥镇压,再把居民中的工匠瓜分,送到东方诸国”。
1225年成吉思汗回师中原,军队中大量补充了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1227年占领河州、洮州和金朝所属的积石州(辖现甘肃积石山,青海循化、同仁、贵德等地)。为了巩固这些新统一的地区,蒙元军队组建了一支由保安族先民工匠参加的“探马赤军”,派到现青海同仁县保安地区驻防。他们亦兵亦工,仍然从事工匠营生。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当地的蒙、回、土、藏、撒拉等各部族相邻而居,互通共融,到明代时形成了保安族。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在保安城定居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行业。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保安族迁徙到大河家以后,受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卫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腰刀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化内涵
保安腰刀有许多传奇的故事和传说。相传,在南宋时期,保安族先民铁匠们,在一座宋军驻守的城门外开设铁匠铺,那个时代,在中国的境内并存着南宋、西辽、蒙古、金朝,西夏、大理六个政权,它们之间的残酷战争长年不断,宋军认为,铁匠们在城门口打制农具和刀具不安全,就派兵驱赶铁匠们。铁匠们说:我们安分守纪给百姓的打制日用品,没挡你们的路,为什么赶我们?发生争吵后与宋军打起来了,铁匠们手劲大,且有工具,就一锤打瞎了一个宋兵军官的眼睛,然后骑马跑了几天,来到了蒙古军驻守的一座城门口,蒙古守军一问来的是铁匠,就十分欢迎。因为,蒙古军人都来自草原部族,缺乏各种工匠。就让他们在城内开铁匠铺。后来,因为手艺好,被元朝编入军户,为他们打制骑兵套具和兵器,后来就跟着元朝军队来到保安地方定居了。这个故事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保安族亦兵亦匠的历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境内的积石山县大河家。现有人口11000多人,信仰伊斯兰教。这里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据说是大禹治水的源头。
生产保安腰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后来发展成牛角把子,但是。造型、刀口、式样仍然不够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腰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汁、锻打、粹火、锒嵌、砸铆等等,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商业、外贸部门不断订货,把保安人忙得更是应接不暇。
品种特点
保安语把打制各种金属器具的工匠称“果尔”,在清代的河州志记载“古族有果尔族”,说明元、明时代“果尔”(工匠)已形成一个社会群体被称为“果尔族”。在保安语中,把打制金属器具的工匠,仍沿用古代对工匠的称呼“果尔”。
六个工种
到近代保安族“果尔”已分为六个工种: 1、黑活匠,制做各种农牧用具,保安语称:“黑活也斯君”,主要产品有斧、镰刀、铲子、铁锨、夹脑、马掌等。因产品不抛光,就叫黑活匠。
2、刀子匠,保安语称:“什都乎也斯君”。
3、锁子匠,保安语称:“锁子也斯君”。
4、剪子匠,保安语称:“亥其也斯君”,主要打制羊毛剪子,特受牧民欢迎。
5、勺子匠,保安语称:“特勺也斯君”,制做各种铜、铅质的勺子。
6、银匠,保安语称:“明够也斯君”。这些工匠方便了当地各部族的生产生活,促进了保安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
“什么锦”特色
腰刀种类
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这是区别腰刀的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主要标志。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璜考究,工艺精湛。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的把子。五光十色的把子,多彩瑰丽,用鲜艳的什样锦镶嵌而成。金黄、翠绿、湛蓝、澄紫、黛黑、银白、桃红……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插着一把铮亮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 刷、刷、刷几下子,可把铁棒削得火星闪烁,铁屑飞溅。而刀口不缺,刀刃不卷,仍旧锋利无比,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削铁如泥”吧! 保安腰刀还有一个特点,如果试刀锋,可从头上锊下几根头发来,把其中一根头发横放在刀刃上,只要轻轻一吹,头发立刻断了;接着又吹第二根、第三根……每根都是瞬即断为两截。这种腰刀还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卫生。
“折花刀”
保安腰刀近二十个系列产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折花刀”,这种刀因工艺复杂,刀体刚柔相济,弹性好不易折断,刀体纹理奇特,刀刃锋利而著称。这种工艺自20世纪50年代失传,2006年甘河滩的马生福、马自正、马志俊三位工匠经过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全面恢复了失传半个世纪的工艺。这种工艺与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元末诗人张宪在诗中写道:
唐人宝刀夸大食, 于今利器称米昔。
十年土涮松纹生, 戎王造时当月蚀。
制作工艺
传统的保安腰刀制做工艺相当复杂,如一把十样锦腰刀工序有40多道。在制刀工艺中有二道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技术。一是“加钢背铁”, 二是“沾水”。 把好了这二道关的刀,其刀刃锋利到可以剃头刮胡子,坚忍到砍铸铁不卷刃。
工序流程
诗文中“十年土涮松纹生”除去艺术夸张,其工艺和纹理与保安族折花刀一样。折花刀工序有:
1、制做地炉备料:上山烧制沙棘木的木碳,挖做保温地炉,安装倒扣的风箱。
2、“炒铁”:把生铁碎块放在用耐火材料制成的沙泥锅(容器)中,放在地炉上,用木碳火烧炼,俗称“炒铁”。 当炉温升高到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铸铁成液态时杂质浮出,提高了铁的纯度。
3、锻铸铁片:把熔化的液态铁倒入预先挖好的土槽中,形成条状熟铁片。再把熟铁片放在炉子上烧红,锻打成两指头宽的薄铁片。上述三道工序,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被线型圆钢和软铁代替。
4、锻打钢片:把硬度高的钢材置入炉中烧红后锻打成薄钢片。
5、加钢背铁: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一般来说,刃口主要起切割作用,有较高的硬度才能保证刀的锋利,所以选择含碳量较高、硬度较大的钢来夹在刀体上。“加钢背铁”,就是一层铁片一层钢片,这样6层铁片夹5层钢片共11层叠加,用金属片或铁丝捆扎为一体,放在炉子上锻烧,当炉温升高到1300℃时生铁条开始熔化,钢花四溅时用火钳夹住铁件左右转动,使软铁均匀地淋入钢条四周;用火钳夹住铁件拿出用锤锻打为一块,这样反复烧打,即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又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少软硬不一的钢材融为一体的毛丕。
6、折花:工匠们在刀体上制出奇特的图案。把毛丕再置入炉中锻烧,钢花四溅时拿出,两头用火钳夹牢,像拧麻花一样先右拧后左拧,这样烧化一次拧一次,最终达到右拧8转,左拧7转,目的是在刀体上最终呈现出各种纹理。怎样拧出现什么花纹,全凭匠人的经验和技巧。
7.整刀丕:把拧成的麻花丕子炉子上烧红后反复锻打成刀丕。
8、整丕子:把刀丕冷锻后,用自制的剔子把刀膛剔平,把刀丕镇平,分别用粗锉和细锉出刀刃,用磨石块擦亮刀膛表面。
9、淬火:俗称“沾水”,把刀丕烧到黑红后,掌握好角度,迅速插入冷水中,可以使刃获得特殊性能,方法不当刀丕变形。其火侯、角度和入水的速度全凭匠人经验。
10、按刀把、做刀鞘:先做刀把。按刀具尺寸和品种做刀鞘。
11、抛光:先用磨石块擦亮刀膛表面。然后把割来的鲜麻黄草捆绑在木桩上,把刀插入草捆,来回抽动反复磨擦,利用麻黄草汁的化学反应和磨擦,达到刀体抛光,显露出道道花纹,这个工艺比元人的“土涮”又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12、煮刀:按刀的大小备一口锅,放入适量的明矾和水,把刀放入水中烧煮,因明矾有除锈去污的作用,所以煮上一段时间后,被“折花”熔为一体软硬不一的钢铁,呈现出各自的本色,铁现白、钢现青。刀堂上呈现出青白相间的流线性纹理,有的像行云流水,有的像松枝繁叶,十分好看。匠人们说“我们的折花刀千锤百炼成一刀。”
“折花刀”刚韧锋利,不易折断,不仅得保持了其冷兵器时代的实战特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易磨刀刃锋利,不会卷刃耐用。
保安腰刀锋利无比。削铁,刀口不缺,刀刃不卷。削发,只要把头发放在刀刃上用口轻轻一吹,头发立即就断。传统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序多者达80多道,少者也有30-40道。一般是先把择好的铁反复锻打,然后劈开加钢,最后淬火而成。其中制坯时的加钢、炼烧后的淬水至关重要,恰到好处的处理能保证刀具刚韧相济。
仅制作刀柄一项,就要对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加工,然后将其巧妙叠合胶铆而成,雕绘上种种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抛光打磨完毕,顿生五光十色,耀人眼目。
刀面上刻有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图纹,纹饰精细;刀柄由红、黄铜片和铝片、牛角等材料叠合铆成,打磨后色泽艳丽,犹如彩锦;刀鞘多为铁鞘铜箍,配以装插的钢制镊子,既增添了刀鞘式样的美观,又可以防止刀体从鞘中滑出。
每户保安人家都有铁匠,每位铁匠都有自己的特定刀面图案。有的图案是某位铁匠的标志代号,有的图案蕴含着一个美好的传说,或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传承意义
生产保安腰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后来发展成牛角把子,但是。造型、刀口、式样仍然不够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腰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汁、锻打、粹火、锒嵌、砸铆等等,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商业、外贸部门不断订货,把保安人忙得更是应接不暇。
保安腰刀制作技艺不仅巩固了保安族的文化根基,也丰富了中国金属工艺的内容。周恩来总理曾将保安腰刀作为礼物馈赠给外宾。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又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打制腰刀素来是保安族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都有了新的突破,品种也不断丰富。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给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主要价值
一、学术价值
1、人文学术价值:保安腰刀的渊源直接涉及到保安族的族源,追溯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可以推断保安族先民在历史上的经济、军事生活上的特点。因此,保安腰刀手工艺,从历史学、人类学等多角度研究保安族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和思路。
2、科学技术价值
(1)保安族工匠几百年前熟练的掌握了,不同金属材料的冶炼熔合技术。铁匠都会用此项技术提炼钢铁,提高钢材的韧度和硬度,打造出精致实用的刀具。金银匠用此项技术制造出各种藏族宗教礼器和妇女的金银饰品。铜匠用此项技术打造出各种日用器具。
(2)淬火技术。保安族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热涨冷缩的原理,把烧红的刀丕快速冷却,提高钢材密度,增加刀刃的韧性和坚硬程度,保持刀刃锋利。
(3)焊接技术。保安族工匠在百年前就掌握了不同金属薄片 的焊接技术。制做刀鞘时,装饰刀鞘底端的铜、银、铁材料用铆接和焊接相连,并把珠宝镶嵌在银花或铜花中。
(4)应用植物有机化学和明矾的无机化学与金属材料的化学反应,在常温下反应,达到除锈、去污、表调、上底漆等多种功能,工艺简单、成本低、除锈时间短,对金属无腐蚀性,不含有毒有害物,对环境无污染。
二、实用价值
1、牧民的餐具。牧民用腰刀就象用快子一样,天天吃肉要用腰刀来切割,一家几口人就有几把刀,而且易钝多磨,刀具消耗很快。笔者在青海果洛一家藏族朋友家里看到6把不同品种的保安腰刀。
2、穆斯林的必须品。广大穆斯林群众吃的牛羊肉,都必需用刀宰和切割。
3、装饰价值。生活在广漠草原上的藏族男人,喜欢在腰间挎一把腰刀,即可防身,又能显示出男人的阳刚之美。藏族妇女喜欢在腰间带一把,挂带上镶嵌着银饰品的十样锦刀,即使用方便,又显其华贵。城里人把保安腰刀放在愽古架上,当工艺品欣赏,丰富了家庭的民族文化内涵。 4、体育健身价值。20世纪90年代,保安族工匠与天津金泰兰厂合作,研制出丢景泰兰镶嵌刀柄刀鞘的拐杖剑,适于中老年人舞剑健身。
三、经济价值
打制“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是保安族群众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四、精神价值
保安族人民在从事几百年的“果尔”(金属工匠)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和精神财富。一是“一把手”表现的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精神;二是折花刀“千锤百炼成一刀”的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三是坚守信仰,乐观向上的精神,象刀把上镶嵌的“逊奈提”一样,伊斯兰教是保安族文化的核心,八百年来不论发生天灾人祸,保安族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不动摇,因此才形成了保安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四是诚实守信,保证质量的精神;保安族工匠几百年来对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分不同阶层的顾客以诚相待,因此,不论什地方开匠铺都与当地人互惠互利。五是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如:鱼刀技术是20世纪30年代学习印度的工匠技术研制的产品。现代的在刀柄和刀鞘上镶嵌金泰蓝工艺是与天津合作的。因此,保安腰刀也提高和丰富了保安族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