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堤寺
湖北省襄阳市境内的寺庙
保堤寺, 在我国广柔的大地上,凡名山必建有佛寺禅院。万山作为山水相依,神女出游的名山,自然建有寺院。据《襄阳县志》载:万山“山顶有幽兰寺,原名须弥寺,今称保堤寺,因山为老龙堤首也”。
简介
万山山顶有寺至迟于隋唐,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对此,有北宋诗人苏轼《万山寺》诗中“禅房久已坏”的诗句为证,说佛寺毁坏已经很久了,但仍透含出古刹的肃穆与清静。苏轼写这首诗是在北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偕同其父苏洵和弟苏辙父子三人从家到四川眉山出发,前往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途径襄阳时,由于旅途劳顿或偶遇风寒,未能随其父和弟弟一起游万山,只是当弟弟苏辙向他描绘了游万山的观后感,激情所致而成诗的。在诗的结尾,他还写道:“山川近且秀,不到懒成耻。问之安能详,画地费簪 ”,表达了诗人未亲临万山的后悔或惋惜之情。应当追溯的是,在万山这样的名山所建的佛寺,一旦建成,其毁损或颓废是要经过漫长过程的。苏轼在诗里说:“禅房久以坏”,自其父子到襄阳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当上推到隋唐时期,应是万山“禅房”所建时间。 还有一首歌颂万山寺的诗写得极好。它就是与苏轼同时期的宋代诗人王逵游万山后写的《万山寺》诗,诗曰:“众状皆穷险,兹形独擅方。坦夷中砥砺,端正外青苍。上帝围棋局,炎君避暑床。回嗟太行路,更近利名扬。”诗人独辟蹊径,不是正面描绘万山建筑形态或颓废,而是采用“以景状寺”的艺术手法,把万山佛寺形容至神话境界。前四句写万山在古襄阳西的群山中地势穷险,独擅一方,临江砥砺,端端正正地屹立于青苍天地山水之中;五六句写佛寺建于万山之巅是上帝着意布下的棋局,因为佛寺所在的地方苍翠清凉,可作炎君(炎帝)避暑的床榻;后两句抒发了对万山寺的赞美和感叹,其“回嗟太行路”是一种广义的泛指,“更近利名扬”则更为直白,说的是诗人遍游名山大川后来到万山寺,认为万山寺座落在这样的山水之中,当声名远扬。
地理位置
关于万山寺庙的遗址,现在尚存。实地踏勘,在万山主峰向西北延伸至汉江故道崖嘴之上,为一块近10亩的平坦台地,地势开阔,适合布局群体建筑,且台地上古砖瓦当遍布,堆积连绵,其间大都为周边农民开垦耕种,并不断有整块古砖古瓦出土。这些古砖古瓦青黛古朴,质量上乘,敲去均具金石之音。在台地以东鞍部下方30米处的密林中,尚有一古井遗址,据附近农民称,古井早已封死,现遗址为一深约3米,地表直径5米的“Ⅴ”形土坑。坑底斜卧一块长约2米、宽约1.3米、厚约15公分的半月形乳白色井口石,内口圆泽光滑,尚有从井中提水时绳索长年累月勒磨的沟痕。从我国佛寺禅院建筑布局看,有寺庙必有水井,供僧侣饮用。而此处建筑遗址与古井相依并存,相互佐证,当为古须弥寺、或幽兰寺的遗址所在。
另外,《襄阳县志》的记载,一方面言明了万山佛寺由须弥寺、尔幽兰寺、而保堤寺的更替过程,肯定了古时在万山之巅建有古寺;另一方面载明了以“须弥”和“幽兰”名寺,足见古时万山是一座佛教圣地和宝山。查词书,“须弥”为梵语中“古印度神话中的高山名”,一指佛像的底座;二指佛塔、佛殿等的一种底座。可见隋唐时襄阳人从建万山寺庙开始,就视万山为佛像或佛塔的底座,寺庙则为建于这个底座之上的宝寺。词书释“幽”为深远僻静,“兰”在梵语中与“若”并联,“兰若”指梵语中的寺庙。古时将万山寺庙由“须弥寺”更名为“幽兰寺”意谓幽清深静的寺庙,显得更为情境与真实,并且富有禅意,反映了那时襄阳人民和僧侣对寺庙的敬重与神往。不难想象,古时那晨钟暮鼓,禅师说法,众僧颂经,香烟袅绕之中的万山,该是一幅怎样的恢宏与容颜。至于其后更名的“保堤寺”,《襄阳县志》说得很明白,“因山为老龙堤首也”,表达了前代襄阳人欲借万山仙气龙威,护佑老龙堤安全无恙的美好愿望。其与万山东麓脚下老龙堤首的“老龙庙”是彼此无关的。
参考资料
襄阳保堤寺.邢台佛教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0 19:0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