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圣寺罗汉塑像,位于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甪直(拼音:LùZhí)保圣寺博物馆。据《吴郡甫里志》载,
保圣寺由
梁武帝萧衍创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据保圣寺罗汉塑像风格判断,为宋代遗物。
历史沿革
据《吴郡甫里志》载,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由
梁武帝萧衍创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最盛时据说有殿堂五千,僧众千人,和杭州的
灵隐寺齐名。
唐会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灭佛保圣寺而被毁。《苏州府志》则称其:“唐大中年间(847~860年)建;北宋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重建;宋熙宁六年(1073年)重修。”保圣寺寺内的罗汉殿重建。
元、明、清三代,保圣寺屡加修葺。
元末,保圣寺重新衰落。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保圣寺重新兴盛。崇祯三年(1630年),再加修葺。
清末,保圣寺又被太平军所毁,后于同治年间重修。
民国七年(1918年),
顾颉刚到
甪直镇访友,第一次见到保圣寺罗汉塑像群。保圣寺大殿上一副对联写道:“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塑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
民国十一年(1922年),顾颉刚重游保圣寺,见保圣寺大殿因多年失修,屋顶漏水,几尊泥塑古罗汉像已被雨水泡坏,立刻写了《记杨惠之塑像,为一千年的美术品呼救》一文,在《
努力周报》发表,呼吁各界捐款振救杨惠之塑像,但收效不大。
民国十三年(1924年),顾颉刚继续写了《记杨惠之塑像》之一,到《记杨惠之塑像》之五,刊登在《小说月报》上。日本东京大学美术史教授
大村西崖读了顾颉刚写的关于杨惠之塑像的一系列文章,专程到甪直保圣寺调查杨惠之塑像,认为是炉火纯青之作。大村西崖回日本后,在民国二十五年(1926年)出版了《吴郡奇迹塑壁残影》一书。此书引起中国文化界名人们的重视。
民国十七年(1928年),保圣寺大殿半边坠塌,塑壁散落于地,半数罗汉被毁。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央研究院院长
蔡元培、教育部副部长
马叙伦等专程到甪直保圣寺调查罗汉塑像,并组成“唐塑罗汉保存会”。
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929~1932年),在保圣寺大殿原址上新建罗马式古物馆,并由江小鹣、滑田友复原了塑壁,将残存的九尊罗汉塑像移置其中。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新的保圣寺古物馆落成。
1987年,保圣寺古物馆改造为单檐歇山顶。
1996年3月,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
胡继高先生等组成专家组,对塑壁和塑像进行科学加固保护。
2000年9月,古物馆屋顶构架重新改建。
1975年,苏州市建立保圣寺文物保管所,同年对外开放,现隶属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建筑特色
结构
保圣寺罗汉塑像据传为唐代
杨惠之释迎牟尼佛像内着僧衣,外披通肩式袭装,腰间系同心结,结枷跌坐,右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向掌心,食指与拇指为半伸直状。左手五指合拢,掌心朝上,置于腿上,手印较为特别,其含义尚不明确。佛像的头部总体上为方形,略显圆满,下巴一带为弧形,头的上部比下部略宽。角直保圣寺释迎牟尼佛像,塑造得生动逼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正如《甫里志》所载之“神光闪耀,形貌如生,真得塑中三昧者。民国初年时,保圣寺罗汉塑像尚基本保存完好,后因保圣寺大殿半边坠塌,塑壁散落于地,半数罗汉被毁,现仅存九尊。
保圣寺罗汉塑像现存布列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四尊,居中为达摩像,结跚趺坐,闭目顿首作禅定状。其右侧二尊,近者伏虎罗汉,结跚趺坐,袒胸披袈,双目及两臂全毁。远者智真罗汉,身着袈裟,结跚趺坐,双手扶膝,神态安详。左边一尊为降龙罗汉,双腿盘曲,神态威武。中层一尊为袒腹罗汉,依岩而坐,袒胸露腹,神态坦然。下层四尊,左边一尊为沉思罗汉;中间两草为听经、讲经罗汉,成一组,相对而坐;最后一律为尴尬罗汉,身着袈裟,结跚跌坐,柄臂上弯,双眉倒挂,络腮胡须,口微张,似笑非笑作尴尬状。
特色
保圣寺罗汉塑像建造方式为山水
壁塑。壁塑也称影壁,是古代雕塑的一种形式,由山水画演变而来,即将平面山水图景用立体或浮雕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增加其表现力。
保圣寺罗汉塑像是中国佛教彩塑遗存中时代较早的一组群像。根据残存九尊罗汉彩塑的服饰、姿态、神情及附属物,罗汉像被命名为“降龙罗汉”“袒腹罗汉”“讲经罗汉”“听经罗汉”“达摩”和“尴尬罗汉”等,其中又以“降龙罗汉”和“达摩”两尊彩塑比较生动传神。
“降龙罗汉”具有胡貌梵相的特征,但又并非仅仅是隆眉高鼻、虬髯等面部特征的强调,而是塑造出有血有肉、颇具个性的胡僧形象。“降龙罗汉”在生动写实的造型基础上略显夸张;特别是双眼的刻画,将其焕发的神采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定能制服恶龙的神情。
在服饰方面,保圣寺的罗汉塑像一律是宋式的汉装僧衣,在三个方面迥异于唐朝的僧衣。第一,身披袈裟的三位罗汉,在其左胸旁有圆形的环扣。这种环扣在宋式僧服中非常普遍,在年代上不会早于唐末;它是用来扣住袈裟的外摆;而唐朝僧服上的袈裟则是用绳带相结。第二,前文提及的达摩像的装扮在宋式观音像、维摩诘像、供养人像上均较常见。唐时则没有这种习惯,在唐代的佛、菩萨像中尚未发现头巾垂肩的式样。第三,有罗汉像所着通肩宽大圆领长袍,衣前未开襟也未结带,这在宋式罗汉像中较为普遍。这种样式在唐代的佛祖造像中偶有发现,但从未见于罗汉或高僧祖师身上。
总体来说,保圣寺罗汉塑像的艺术成就在于罗汉的造型和塑壁的布局两方面。从造型方面看,人物形象气韵高古却又流动着人间温情,衣服褶皱灵动飘逸,意蕴绵长。布局方面尤见巧思,可谓匠心独运。
主要建筑
天王殿,系明崇祯三年至四年(1630~1631年),在宋代殿址上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式,彻上明造。戗角起翘采用立脚飞檐式,显示江南佛殿式风格。檐柱有侧脚。柱础覆盆形,径70厘米,刻压地隐出神童牡丹花,系宋代旧物。斗拱用四铺作插昂造,拱昂做法颇具特点。
山门
保圣寺山门是按清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
庭院
庭院位于天王殿北,院内有百年枸杞和两大件文物,一是青石经幢,二是铁钟。青石经幢立于西侧。
古物馆
古物馆位于庭院之北,是在大雄宝殿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内有保圣寺罗汉塑像。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来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像,旁列罗汉十八尊,为圣手杨惠之所摹。后经有关专家考证,疑为北宋遗物。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文献记载称雕塑这种形式为杨惠之所创,后经北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加以发展成为“壁塑”,为宋代以后流行。“旧说杨惠之与吴道子同师,道子学成,惠之耻与齐名,转而为塑,皆为天下第一,故中原多惠之塑山水壁。郭熙见之,又出新意,遂令圬者不用泥掌,止以手枪泥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问,干则以墨随其行迹晕成峰峦林壑加以楼阁人物之属,宛然天成,谓之塑壁。”还有记载:“杨惠之善塑,凡神佛仙真,各极其妙。一日塑山水于壁,士俗聚观,咸谓深得画理,郭熙往见之,注目良久,忽创新意,令圬者以手抢泥乱涂于壁,奇绝妙绝,或凹或凸,俱所不问,迨其既就,以笔墨随其行迹,晕成峰峦丘壑,远树平林,加以楼阁台榭人物之属于,宛然天成,殊胜绘素,因谓之曰影壁。”由这两段记载可知,唐杨惠之善于塑山水壁,以功力深厚、技法娴熟取胜;到了宋代,郭熙从这种艺术形式中得到灵感,在创作手法上加以大胆的发挥,从而开创了这种写意的雕塑形式和雕塑手法,影响深远。
根据厚薄程度,壁塑形式有两种:薄如山水画者,有隆兴寺
大悲阁的墙壁和本尊壁龛背面的遗存;厚如石叠假山者,则如保圣寺罗汉像身处的塑壁山水。
杨惠之,郴州人,唐代民间艺人。初与吴道子同学绘画,后改业雕塑。
文物价值
中国的文物界素有“天下罗汉两堂半”之说,“两堂”是指济南长清县“灵岩寺”和江苏吴中的“紫金庵”各占一堂,另外’“半堂”是指江苏吴中“保圣寺罗汉堂”。
建筑史家
梁思成在论及甪直保圣寺罗汉塑像时写道:“此种名手真迹,千二百年尚得保存,研究美术史者得不惊喜哉!此像于崇祯间曾经
修补,然其原作之美,尚得保存
典型,实我国美术造物中最可贵者也”。
文物保护
1960年3月4日,保圣寺罗汉塑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保圣寺罗汉塑像,位于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拼音:LùZhí)保圣寺博物馆。
地铁公交
苏州市乘坐地铁2号线金谷路站后,乘52路至甪直汽车站附近站点下。
自驾
经由苏州绕城高速(苏沪高速)—甪直南出口下(或苏昆太高速甪直机场路出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