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和平坊坐落于
中山公园南门内,是一座宽17米,高10.9米,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
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镏金的大字,字迹遒劲凝重。碑坊原建在东单北大街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原名叫“克林德碑”坊。
发展历史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兴起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五月十八日,德国驻北京的公使克林德用手杖殴打经过东交民巷的中国人,并无理拘押其中一人。五月十九日,克林德指使德国士兵登上城墙开枪打死城外正在操练的二十多名中国人。后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五月二十四日,中国政府决定宣战,并照会各国使节,让他们在24小时内离京。克林德拒不撤离,反而要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当他乘轿带领士兵路经东单牌楼北面时,与巡街的中国军队发生冲突,克林德从轿内开枪,军官恩海开枪还击,克林德当场被击毙。1900年8月侵略军攻陷北京。
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他们把此事列入《议和大纲》的补充条款,要挟清政府必须派一名亲王专使到德国,向德国皇帝当面道歉,还要在克林德被害处树立与其品位相当的铭志碑坊,碑上用拉丁、德、汉三种文字叙述中国皇帝对此事的“惋惜之意”。《辛丑条约》第一条就是让清政府为“克大臣”在其遇难处建立牌坊一座,并让醇亲王载沣亲赴德国为此事“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无能的清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对所提出条款一一照办。光绪二十七年七月(1901年8月)派醇亲王载沣等大臣,赴德国赔理道歉。北京当年6月至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这个石碑坊,这个石碑坊成为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见证。在铭文中,光绪要求看到此碑的人都要“睹物思人”。
1903年1月18日牌坊建成,位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大街正中。牌坊的坊心刻有以皇帝的名义撰写的碑文:
德国使臣男爵克林德,驻华以来,办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乱,该使臣于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于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并表朕旌善恶恶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惩前毖后,无忘朕命。
碑文中一字未提“无辜、不幸、悔过、认错、道歉、赎罪”等等字眼,只是笼统地说了说“遇害、哀悼”而已。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应付敌人的巧妙举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中国参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1918年大战以同盟国战败投降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胜利消息传来,人们认为克林德碑是国耻,就把它拆除了。
这时候,协约国责令德国把已拆除的石牌坊材料,移到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再建一座新的牌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碑坊遂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重建的石牌坊碑文改刻“公理战胜”四个大字,背面刻着英文RIGHTCONQUERSMIGHT。牌坊改称“公理战胜坊”。
1952年10月2日,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为此把中英文“公理战胜”文字镌去,刻上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至今此牌坊成为北京的一处著名景点。
位置
保卫和平坊坐落于中山公园南门内。碑坊原建在东单北大街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
样式
保卫和平坊是一座宽17米,高10.9米,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镏金的大字,字迹遒劲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