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扮是用于生、
旦角色所扮演的各种人物的化妆,其特点是略施彩墨以达到美化效果,是相对于
净、
丑的大小“花面”而言的,又称“素面”或“洁面”。早期戏曲的生、旦化妆都较清淡,这同戏曲多在白天演出,靠自然光照明有关。到了清末,新式舞台兴起,采用电灯照明,舞台光线由暗到亮,化妆的色彩也就相应地加重加浓。俊扮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面貌的端正、俊秀。但在用色和画法上,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大小、是文是武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基本解释
junban
俊扮
“俊扮”的定义
俊扮,是指演员本身面部底色基础上略施粉彩、轻画眉眼,改变了原貌,突出了眉、眼、唇、腮各部位的视觉色彩,显现出人物英俊的气势。一般由生、旦行所扮演的人物,都采用俊扮。
戏曲的美化
化妆。其特点是略施彩墨以达到美化效果。一般用于生、旦脚色所扮演的各种人物。相对于净、丑的大、小“花面”而言,又称“素面”或“洁面”。
历经
早期戏曲的生、旦化妆都较清淡,这同戏曲多在白天演出,靠自然光照明有关。到了清末,新式舞台兴起,采用电灯照明,舞台光线由暗到亮,化妆的色彩也就相应地加重加浓。同时,社会美饰风尚的变化也影响到戏曲化妆,这在旦脚化妆上尤为明显。早先口红的点法是只在下唇点一红点,表现所谓“樱桃小口”。自20世纪初起,才逐步改成现在的样子;讲究画黑眼圈也只有70年左右的历史,先由南方旦脚开始,逐渐影响到北方。化妆品原来都用花粉、胭脂等粉彩,改为以油彩为主,则是较近的事。
介绍
俊扮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面貌的端正、俊秀。但在用色和画法上,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大小、是文是武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表现一般青壮年,眉心、眼眶和两颊的红色可以浓些,老年则淡些;体格强壮、生活优裕者可以浓些,病弱或贫困者可以适当淡些。这只是一般的情况,结合具体人物,又有更细致的变化。如周信芳扮演《清风亭》的张元秀,至《盼子》以后,就把印堂(眉心)的红色洗去,敷以白粉,以表现这个人物的日渐衰老和精神上的凄苦;而《扫松下书》的张广才,也是一个老人,却要在两颊上抹点淡红。因为张广才虽老,但血气未衰,在秋风中扫松,被风吹久了,脸上自然泛出红晕。同时,他托李旺捎信,叙述蔡家悲苦境遇,痛责蔡伯喈忘恩负义,心情激动,气血上涌,两颊上的红色正好起了烘托作用。除了红色的用法有不同外,眉、眼的黑色也有区别。青壮年的黑眉和黑眼圈可以画得浓一些;中年则略淡些;老年则不画黑眼圈,并在眉毛上涂灰白色或白色。戏曲的俊扮,不同于话剧的写实化妆,极少用皱纹和阴影来表现年老,所以脸上显得干净,富有装饰美。生脚的文武之别,主要是眉心抹红的形状不同。抹成枪尖式的,为一般武生、雉尾小生所用;抹成半圆形的,为扇子小生所用;其他生脚,则淡淡地抹些红色即可。在古代生活中,男子也有涂脂抹粉的,但被视为不正派行为,所以一般生脚的传统扮法,忌脂粉气太重。旦脚化妆也有浓、淡之别。如扮秦香莲、赵五娘一类人物,青衣应工,都作淡妆,称为“清水脸”;眼眶和两颊略染红色,只是表现剧中人的健康肤色。只有扮演富贵人家的少女、少妇,或风流、轻佻的女性,才可画得浓些,以表现剧中人的浓妆艳抹。
俊扮简介
戏曲中的俊扮,一般都要吊眼睛,即用带子牵引的办法,把眉梢、眼梢向上吊起。这可以使人物更加英俊,并能扩大眼眶、加强眼睛表情的明显度。对于中老年演员来说,还能减少脸上皱纹和泪的痕迹。
样式
旦角的俊扮中还有一种样式,即扮演某些淫邪妇女(如《摘星楼》的妲己)时,要在眉心、上眼眶和嘴角边加画一些花纹。这既不同于丑旦,也不同于旦角的勾脸(如北方昆曲《棋盘会》的钟无盐)。这种表现手法现在只有个别剧种(如山西的上党梆子)还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