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宁创作的经济著作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苏联革命家列宁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9年。
内容简介
全书共八章,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列宁分析、批判了民粹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集中阐述了有关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几个基本理论原理。第二部分即第二至四章,列宁概括了改革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特点。第三部分,即第五、六、七章,列宁阐述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俄国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小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这三个工业形式之间存在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第四部分主要是第八章,研究了国内市场的形成,论证了俄国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和自由主义民粹派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而这个问题同俄国革命的前途和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密切关联。自由主义民粹派代表丹尼尔逊等人宣称,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并不具备基础,其产生纯粹是人为措施的结果。民粹派认为俄国可以避开资本主义,通过农村公社达到“社会主义”。这个结论势必否认俄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障碍。列宁认为,要批判民粹派的观点,只分析它们的错误和举出国内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事实是不够的,必须考察俄国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分析俄国的经济和社会阶级结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为了完成这个困难任务而撰写的一部著作。
作品思想
在第一部分中,首先,列宁指出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其现实基础即必然性。他指出,由于加工工业与采掘工业的分离,制造业与农业的分离,使农业本身也成为生产商品的经济部门。把产品的各种加工彼此分离开来,不仅引起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的交换,而且也引起各种农产品之间的交换。这种日益发展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变成交换的商品,这样市场就形成了,而市场的形成又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绝不是民粹派理论家宣扬的那样是人为措施的结果等等,它是改革后的俄国出现的社会分工的必然。
其次,民粹派断言小生产者的破产必将导致国内市场的缩小,列宁对此予以反驳,认为小生产者的破产并没有导致国内市场的缩小,相反地,扩大了国内市场。小生产者的破产必然导致另一些人对这些生产资料的占有,这些生产资料的新占有者以商品形式生产那些原先归生产者本人消费的产品,于是扩大了国内市场;此外,对市场来说,重要的绝不是生产者的生活水平,而是生产者拥有的货币。总之,直接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标志着从简单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生产的转变,同时也标志着国内市场的建立。
再次,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扩张、国内市场的扩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资料的生产。依据马克思的理论,即资本主义国家的总产品和个别产品一样,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及额外价值三部分构成;必须区分资本主义生产的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品的生产,可以从马克思的实现论中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就是国内市场的扩大,与其说靠消费品,不如说靠生产资料。列宁指出,阐明实现问题是弄清国民收入问题和国民消费问题的前提。
最后,列宁讨论了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有国外市场的问题。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有国外市场取决于以下几点:资本主义只是超出国家界限的广阔发展的商品流通的结果;社会生产各部分之间需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因此,国外市场的寻求绝不像民粹派经济学家所描述的那样,是证明了资本主义无力维持下去。事实却完全相反,这种需要明显地表明资本主义进步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把世界所有的国家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
在第二部分中,列宁就“农民的分化”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列宁首先指出了俄国农民分化的社会环境是商品经济。现代俄国农民处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完全受市场的支配,存在着竞争、抢租和抢购土地、生产集中等任何商品经济和任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俄国村社农民不是资产阶级的对抗者,而是资本主义最深厚的基地,村社内部资本主义因素正在形成,村社农民陷入市场旋涡的必然结果就是促进农民的分化。列宁进而指出,农民的分化意味着旧的宗法式农民的彻底瓦解和俄国新型农村居民的形成。有两种新型农村居民,一种是农村资产阶级或富裕农民,他们在整个农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是现代农村的主人;另一种是农村无产阶级,即有份地的雇佣工人阶级,最典型的农村无产阶级就是有份地的雇农、日工、小工、建筑工人和其他工人;介于二者之间的中等农民的特点是商品经济发展最差,他们大多数的命运是进入到农村无产阶级中。此外,列宁还指出农民分化的结果就是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但是俄国农村中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以及工役制阻碍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见,农村公社并不像民粹派讲的那样完美,在农村中,农民的分化愈来愈深刻、愈来愈厉害。
列宁研究了地主经济从徭役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与民粹派不同,列宁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历史进步性和长期性。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不能一下子产生,徭役经济不能一下子消灭,改革后的地主经济制度只能是一种既包括徭役制度特点又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特点的过渡性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就是雇佣工人用私有主的农具和牲畜来耕种土地,无疑比工役制有进步。这种制度的演进,促进“迁移”的产生,破坏工役制;造成居民的流动,带来“纯经济”上的益处。
列宁还讨论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问题。列宁通过对商业性谷物地区、商业性畜牧业地区等地区的研究,指出改革后农业演进的基本特点就是农业越来越带有商业的即企业的性质,商业性农业的增长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其原因在于,农业的专业化引起了各农业地区之间、各农场之间和各农产品之间的交换;农村居民对供个人消费的加工工业产品的需求增长;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列宁还指出,尽管资本主义在农业人口中间引起诸多矛盾,但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旧有其进步意义。同时,不能忘记这种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也不能忘记它固有的深刻的社会矛盾。民粹派分子抹杀农民的分化,无视俄国农业中使用机器的资本主义性质,用“农业副业”等等来掩盖农业雇佣工人阶级的形成,这种对矛盾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
在第三部分中,列宁论述了小商品生产的特征是完全的手工业技术。家庭工业和手艺匠、小商品生产者等均采取手工业技术形式,他们惧怕竞争,担心它破坏了小手工艺人和小手工业者原有的宗法式乐园。但是,竞争和资本主义对其影响却是不可避免的。这一阶段形成的区域市场总归要被资本主义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手工业生产包括了从家庭手工业和手艺开始到很大的手工工场的雇佣劳动为止的一切工业形式。而民粹派经济学家却把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混淆起来,把“手工工业”看作是某种在经济上单一的、自身相同的东西,并且把它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而对资本主义又直截了当地理解为“工厂”工业。列宁认为,这就把大批列为“手工业者”的按资本主义方式雇佣的工人从资本主义中去除了。工场手工业阶段采取了分工的形式,技术比前一阶段有了充分的发展,大批传统农民成为工人、成为工匠。由于其依旧采用手工技术,这与小商品生产很接近,同时,它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工人的出现,使工人群众严重依附于资本,已与未来的工厂阶段接近。可见,此阶段是连接小商品生产与工厂的关键。
机器大工业阶段区别于以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劳动的社会化。比如,为巨大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行生产,在购买原料及辅助材料上同国内各个地区及各个国家存在密切的商业联系,巨大的技术进步,庞大的企业造成的生产与人口的集中,人口流动性的形成,工人需求的增大和开化水平的提高等等,都表征着国内生产日益社会化,也预示着生产参与者日益社会化。列宁指出,俄国工厂工业的迅速发展,建立起巨大的并且日益扩大的生产资料市场以及个人消费品巿场。大机器工业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峰。
在第四部分中,列宁根据俄国的统计资料,从商品流通、工商业人口、雇佣劳动的使用和劳动力国内市场的形成等方面,对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资本主义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俄国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个结论是对民粹派“避开”论的有力反驳。
出版信息
该书载于1900年5月和6月《科学评论》杂志第5期和第6期,其单行本于1899年3月出版。中译文被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3卷。
作者简介
列宁(俄语: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5 05:3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