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基面
河流下切侵蚀的界限或限度
侵蚀基面又称侵蚀基准面,是指河流下切侵蚀的界限或限度。河流下切往往受一定基面的控制,侵蚀和堆积在这个面上达到平衡。
释义
侵蚀基面(erosion basis)又称“侵蚀基准”,指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基准面。河流下切侵蚀的深度可在海平面以下,但海平面对河流侵蚀深度仍然有着控制的作用,故海平面是入海河流的侵蚀基面。大陆上河流侵蚀作用普遍受到海面的控制。所以常把海平面作为普遍侵蚀基面或终极侵蚀基面。流域内还存在着一系列局部的或地方的侵蚀基准面,如坚硬岩坎为其上游水的侵蚀基面,主流的水面为支流的侵蚀基面,由于岩坎会蚀低,主流水面易变化,所以地方侵蚀基面又称暂时侵蚀面。
形成与特点
指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河流下切侵蚀的限度,往往受某一基面所控制。就一条河流各河段而言,一些坚硬的岩坎、湖泊与河流的汇口等,起着暂时的、局部控制河流下蚀的作用,因之这种岩坎、汇口就称之为地方侵蚀基准面。对于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对所有人海河流而言,海面起着控制整个流域水流的下蚀限度,因此海面也是终极侵蚀基准面。由于海面或湖面本身并不固定,因此有人建议把河流作用停息,并为海浪过程和湖浪作用所代替的那一点称侵蚀基准面。实际上较大的河流,在人海或入湖以后并不立即停止侵蚀,在一定范围内还能继续切蚀海底、湖底形成水下河谷形态、称湖底或海底河槽。这是由于异重流作用和河流有一定的惯性,动能并不立即消失的缘故。实际测量中也发现许多大河的离海很远的河段上,由于涡流的侵蚀作用,在河床中常形成深槽,其底部的高度可以比海面低很多。在长江、西江的峡谷中都有这种情况。也有许多河流由于携带的泥沙极多,所以在远离海边地方就已丧失侵蚀力而转向大规模堆积。但总的来说,海面仍不失为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11
目录
概述
释义
形成与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