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起龙
清代进士
侯起龙(1856-1895)原名侯朝阳,后改名侯起龙。淮阳县侯楼村(今属郸城县钱店镇侯楼村)人,后被皇封为山东镇台(总兵的俗称)之职。他的一生功德显著,有“降龙入海”的美名,其事迹在家乡广为传颂。
勤学苦练
侯起龙5岁时就拜侯三元为师学武,当时他能骑在马上挥动70公斤的洋刀,自如地举动70公斤重的掷石。但他并不满足,想更上一层楼。他就又制了三块掷石,一块90公斤,另两块各70公斤(三块掷石存于侯楼村),并在其村西修起了约7米宽、长1000米的跑马埂子。他用的弓箭,需有90公斤的力气才能拉开。他用了三年的苦功,能骑马射箭,能把90公斤重的掷石搬到他那马步姿势的两腿上。由于他勤学苦练,武艺超群,于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了会试及殿试,考取丙子科进士。
挖河风波
光绪十四年,安徽龙山侯氏、董氏两族因挖河发生矛盾。董家将河道挖在侯家坟后,侯家不让,于是就大打出手,告状打官司,两姓视若仇敌。当时董家户大人多,且有秀才练总撑腰,而侯家则力所不及,但不甘于受压。涡阳县衙立案调解,因两家互不相让,案件悬而未决。侯家看官司不占上风,忧虑万分,无奈派员来河南淮阳的侯集、侯楼、侯寨向侯姓爷们求助。因地处两省隔州隔县难于如愿,当时侯起龙、侯立本、侯三元、侯廷珍等名人劝说来人:“回去对当事人说,不要声张惹事,这里虽有功名在身之人,但出任当官者无几,出面过问无能为力,暂且忍耐,以后再说。”来人返回后,董家看侯家求援无助,就更加嚣张。侯家一忍再忍,无奈就又派人前来求援:若不去人,宁死也不回。侯起龙等人见来人心切,推辞不了,便与几位名人商量议定:以去涡阳游览观赏为名前去调解。遂出车四乘,去者全是文武生员、举人、进士(侯起龙)和受过皇封的十余人。当天住宿龙山,一早进城观光,观察动静。这引起董家的关注,消息传出惊动全城。涡阳县司衙原在鹿邑任职,久与侯立本相识。侯立本、侯起龙等人便登门拜访,涡阳司衙见到侯立本,知其来意后便说:“侯年兄你暂且回乡下,今晚我传董练总进城议事,劝说董家将河道改挖,一为侯家解气,二为侯家争光,两家和好岂不乐哉。”董练总进城见到涡阳司衙后说:“侯董两家挖河一案,已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西乡(指河南)来人有功名前程者甚多,若县堂调解不了,非进京打官司不可!”涡阳司衙说:“依我之见,不如将河道改挖,两家和好。”董练总听后一一应允。于是侯家率人把已挖好的河平了,在光绪十五年正月立碑以作纪念。从此侯董两家和好如初,亲如一家。
筑堤堵口
光绪十八年(1892年),黄河在郑州段决口,淹没几十个州县。光绪皇帝得知后,拨黄金、白银,派遣国卿,修堤堵口,拯救灾民。当时官吏昏庸,见财弃义,大批钱财被官吏私吞,黄河决口一连三年未能堵住。皇上闻之怒极,将河道总督斩首示众,其余官吏依法处置。之后选派山东巡抚杨某任河道总督,侯起龙任河标。
侯起龙遵从皇上旨意,率众筑堤,大小官吏各负其责,粮钱按指定分派,任何人不得私占。民众日夜赶工,无人敢违,工程进展较快。
就在大堤将要合龙时,突然河水猛涨,水流甚急,无人敢下水打桩橛,眼看就要前功尽弃。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侯起龙不顾个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拿起一根绳,一头拴在岸边树上,一头系在腰间,扛着木桩,掂起油锤,一个飞步跳下水去抡锤打桩。众人见此情景,一拥而上,大堤迅速合龙,堵住了决口。
筑堤堵口完成之后,河道总督进京交旨,皇上问道:在筑堤堵口中,何人贡献最大?河道总督将侯起龙领众治水之事,一一陈述于皇上。为赏赐功德,皇上遂封侯起龙为山东镇台之职,并拨银两,在其家乡侯楼树起了高14米,粗约0.7米的旗杆(毁于1946年)以示贺之。侯起龙筑堤竣工返乡探亲时,由于其长期战斗在工地,劳累过度,到家后不久患病,不幸去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9 14:51
目录
概述
勤学苦练
挖河风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