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贵廷,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1983年考入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87年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国际会员;国际Gondwana研究会国际会员。专长:
构造物理学。包括:构造数值模拟、裂缝油气田模拟、地震深部动力学。
研究领域
专业及研究领域:构造地质学、
地球动力学、石油地质学。
学术兼职
教育部海洋能源领域专家组成员
《地球科学前沿》 主编
构造地质学顶级国际期刊《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顾问编委
地球科学前沿英文版《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构造专栏副主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编委
《Tectonophysics》《Precambrian Research》《Journal of Geodynamics》《Gondwana Research》《Lithos》《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Terra Nova》《Geological Magzine》《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中国科学》《地质学报》《岩石学报》《
地球物理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
国际合作
中澳合作研究项目(The Map that changes the world)中国组组长
第七届国际岩墙群大会 岩墙群及超大陆裂解机制组召集人
第七届国际岩墙群大会 鲁西野外路线领队(Leader)
中加超大陆和岩墙群合作项目的中方负责人
中芬岩墙群合作项目的中方负责人
中澳岩墙群合作项目的中方负责人
中美合作研究美国中部地区地震深部动力学
研究方向
1、低渗透油气藏的构造裂缝定量评价与预测;
包括:致密砂岩、灰岩、白云岩、火山岩等等低渗透岩石的构造裂缝发育的地质建模和定量预测。
3、地震深部动力学研究;
4、全球含油气盆地资源评价。
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学术贡献
1. 2008年提出了18亿年前的
哥伦比亚超大陆新模式,被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收录,相关成果被国际SCI引用超过200次,列知名国际期刊《Gondwana Research》近期高引用文章前十名。并提出了PLUG力学模型来回答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的动力学关系,回答了超大陆裂解的大地构造动力学问题,已发表国际论文12篇以上,包括著名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GR)、Tectonophysics, Journal of Geodynamics, Gondwana Research (GR)。
2. 最早提出渤海湾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及其形成机制,《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和《渤海湾盆地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两篇文章得到广泛引用,发表的有关渤海湾盆地的文章合计引用次数300次以上,下载次数3000次以上。精装出版专著《渤海湾盆地地球动力学》(科学出版社,2014)。
3. 长期开展构造裂缝定量研究,提出从野外裂缝地质建模、岩性裂缝统计和三维模型裂缝定量预测的一整套技术,在我国多个油田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出版专著《
裂缝地质建模及力学机制》(科学出版社,2013)。
4.经过二十年系统研究
华北基性岩墙群,出版中国首部岩墙群专著《华北基性岩墙群》(科学出版社,2012)。
理论上,主要从事超大陆、岩墙群研究、地震深部动力学研究;
应用上,擅长裂缝建模、裂缝三维定量预测。
发表论文情况
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代表作在JGR、GR、Tectonophysics, JSG等知名期刊,其中在Gondwana Research上发表的有关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文章被2015年ESI国际学术评估机构评为高被引论文,该成果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博物馆收录并长期陈列,并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科普介绍。另外在科学出版社出版6部专著,例如:《华北基性岩墙群》、《渤海湾盆地地球动力学》、《裂缝地质建模及力学机制》、《裂谷盆地动力学》等。
十篇代表作:
(1) Hou, Guiting, Kusky, T.M., Wang, CC, Wang, YX. 2010. Mechanics of the giant radiating Mackenzie dyke swarm: A paleostress field modeling.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115, 2402.
(2) 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X.L., Lister,G., Li,J.H. 2008. Configuration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Columbia: insights from radiating mafic dyke swarms. Gondwana Research 14, 395-409.
(3) 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X.L., Lister,G., Li,J.H. 2008. Tectonic constraints on the 1.3 ~ 1.2 Ga final breakup of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from a giant radiating dyke swarm. Gondwana Research 14, 561-566.
(4) Hou, Guiting, Li,J.H, Yang,M.H.,Yao,W.H., Wang,C.C.,Wang,Y.X.,2008.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Gondwana Research 13,103-116.
(5) Hou, Guiting, Wang, Chuancheng, Li, Jianghai, Qian, Xianglin. 2006. The Paleoproterozoic exte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1.8 Ga stressfiled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ectonophysics 422, 89-98.
(6) Ju, Wei, Hou, Guiting*, Zhang, B.,2014. Insights into the damage zones in fault-bend folds from geomechanicalmodels and field data. Tectonophysics 610,182–194.
(7) Li, Jie, Hou, Guiting*, 2019. Stress development in heterogeneous lithosphere: insights into earthquake initiation in the Tan-Lu Fault Zone. Tectonophysics, 750: 329-343.
(8) Zhang, Hao., Liu, Y., Yang, L.H., Hou, Guiting*, Shao, B., Xia, J.K., Zhong, Z.Q., 2021. Numerical modelling of porphyroclast rotation in the brittle-viscous transition zone.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48, 104357.
(9) Zhang, Hao, Hou, Guiting*, Zhang, Bo*, Tian, Wei, 2022. Kinematics, temperature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Qingyi ductile shear zone: 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late Neoarchean microblock amalgamation in the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North China crat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61, 104645.
(10) Sun, Shuai, Hou, Guiting*, 2018. Fracture zones constrained by neutral surfaces in a fault-related fold: Insights from the Kelasu tectonic zone, Kuqa Depressi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04: 112-124.
学术成果
经过20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利用非线性数学和固体力学,模拟构造变形和地质演化过程的学术道路,发展成为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的研究方向(Simulation of Tectonophysics)。重点研究重大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问题,如:岩墙群(华北岩墙群)和拉分盆地(渤海湾盆地)的力学成因机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方法包括非线性数学分形分析、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岩石力学、古地磁、磁组构分析和地质年代学等。
(1)代表性的重要成果:根据古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提出了世界最大火成事件加拿大Mackenzie岩墙群和印度德干高原大火成岩省岩墙群的地球动力学成因机制,提出的Plug模型作为重要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地球物理期刊JGR。
(2)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研究了岩墙群的时空分布,流动构造,古地磁学、岩石化学和
同位素地球化学,并结合构造应力场模拟,提出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侵位机制,给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前寒武纪构造应力场图,成果发表在著名的期刊Tectonophysics。
(3)结合与世界其他克拉通岩墙群的对比,提出了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新模式,并反演出古元古代末全球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新模式,该项成果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学院做了专题报告,并被评为2006年三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亮点”之一(Research Highlight 2006)。
(4)通过盆地分析和模拟,提出了渤海湾盆地为拉分盆地的模式,并提出渤海湾盆地的中生代原型盆地。
(5)经过20年的油田实际研究,提出一套可行的实用的油田构造裂缝研究方法,并在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和吐哈油田的低渗透砂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的裂缝型油气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套裂缝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裂缝地质建模方法、岩心构造裂缝测量统计方法和裂缝的有限元数值模拟与预测方法,获各油田的好评。
(6)把北美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原型盆地放到北美古地理图上,从盆地的各演化阶段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性质和古地理环境论述了北美含油气盆地的烃源岩、储层和圈闭类型发育的规律,为北美油气资源评价提出了清晰的研究思路、盆地演化规律和油气地质特征。成果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室
拥有1名教授、1名博士后和12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拥有三个工作室约50平方米,拥有IBM Thinkstation工作站和十台计算机及探测设备。拥有各种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地震解释和数学处理软件。
长期从事裂缝地质建模、裂缝定量预测、大地
构造动力学模拟和地震深部动力学研究。
研究项目
国家“863”项目负责人
(华北岩墙群侵位机制及超大陆对比研究领域);
中石油重大专项“全球构造与盆地研究”北大负责人
国家重大专项“全球被动裂谷盆地成盆机理”北大负责人
国家重大专项“叠合裂谷盆地机理和油气特征”北大负责人
国家重大专项“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技术”三级课题负责人
(呼和浩特城市活动断层深部动力学);
中海油“北美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潜力分析”项目负责人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
(胜利油区非烃气成藏机理和大地构造背景研究);
(渤海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塔里木油田“柯坪碳酸盐岩裂缝形成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
塔里木油田“库车东部侏罗系致密砂岩裂缝形成机制与预测” 项目负责人
塔里木油田“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研究与预测” 子课题“白云岩构造裂缝研究与预测” 负责人
辽河油田“欧利坨子火山岩构造裂缝定量预测” 项目负责人
辽河油田“于楼地区火山岩裂缝研究” 项目负责人
大庆油田“榆树林油田断裂形成机制及裂缝分布研究” 项目负责人
石油重大专项“鄂尔多斯延长组裂缝发育特征”北大负责人
另外,二十年来先后负责和参加了国家973、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长庆油田、吐哈油田和胜利油田火山岩油气藏领域的研究。
主讲课程
《石油地质学》(研究生必修课)、《水文地质学》(研究生选修课)
获奖记录
2014年 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
北京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07)
北京大学龙软奖教金 (2013)
北京大学宝洁教师奖(2008)
北京大学正大教师奖(2007)
哥伦比亚超大陆研究成果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学院评为突出“亮点”成果(Research Highlight 2006, ANU)
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排名第三)
全国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排名第三)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十佳教师”(2003)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0)
北京大学岗松奖(1998)
参考资料
侯贵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