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菊》出自清代小说家
曹雪芹所著小说《
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是小说人物
史湘云所作
菊花诗,是一首
七言律诗。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史湘云像
陶渊明一样蔑视富贵、佯狂傲世的性情风度。此诗妙处在于诗中有画,而且是活跃跳到的画,写出了菊之神韵,更表现了供菊者的气质。这首诗颈联采用“
背面敷粉”的手法,从侧面设色衬托主题。
作品原文
供菊1
弹琴酌酒喜堪俦2,几案婷婷点缀幽3。
隔座香分三径露4,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5,圃冷斜阳忆旧游6。
傲世也因同气味7,春风桃李未淹留。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很高兴在弹琴和饮酒的时候有菊花作伴,亭亭玉立地点缀在案头显得幽静雅致。
隔着座位都能闻到菊花带有院中露水的香气,我不由得抛开书卷,仔细地观赏这一枝秋菊。
她为我在清凉的纸帐中带来新奇的梦境。每当夕阳西下面对清冷的花圃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过去赏菊的情景。
我同菊花一样傲世不群是因为我们气味相投,性情一致,面对着像繁花盛开的春天一样热闹的尘世毫不留恋。
创作背景
《供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题咏以后,经过海棠诗会,到菊花诗会,这段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
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供菊》是湘云艰难的现实处境和乐观心态的反映。她父母早逝,依附于叔父家中,而婶母待她非常不好,常常要她终日劳作。能来大观园中和姐妹们一起快乐相处,在别人看来也许并非大事,而在湘云看来却是“贵比金”。湘云能够参加大观园中的诗社, 非常不易,因此史湘云选择《供菊》一题来抒发自己对在大观园与姐妹相处的珍惜,以及自己的豪气。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这是史湘云所写的第二首咏菊诗。在咏菊组诗中编排在第五位。题目为《供菊》,意即把菊花采摘下来插在花瓶中,供观赏。即为《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史湘云所说的:“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故《供菊》的重点仍在“观赏”上着墨,所表达的思想与《
对菊》亦相同,不过观赏的空间由花圃转移到室内案头。
《对菊》一诗还没有把史湘云的性情怀抱抒发到极致,因而这首《供菊》就显得非常必要。访也访了,种也种了,人菊相对更是感情激荡,接下来便要将菊花插在案头,与之朝夕相处,乐以忘忧。史湘云在这首诗中描写了自已像陶渊明一样蔑视富贵、佯狂傲世的性情风度。采用“背面敷粉”的手法,由观赏室内插瓶的菊花写到园中赏菊的风雅,继而回想起往日赏菊的天真烂漫。颈联和尾联又进一步扩大了全诗的意境,丰富了吟咏的内容,深化了写作的主题。
《供菊》首联与《对菊》有所不同,开首两句就直接入题。首句以“弹琴饮酒”来衬托观菊者对菊的特别喜爱,愿意以菊作为朋友。第二句中的“几案”点明了赏菊的地点由花圃转入室内,应诗题中的“供”字。首联“弹琴酌酒”、“几案婷婷”,还是上首诗“知音”主题的进一步皴染。
颔联说隔座犹能闻得菊花香气四溢,人不禁连书也懒得看,专心致志和菊花神交,此即所谓“抛书人对一枝秋”。应该说这一句确实把人对花的痴情痴意刻画了出来,逶迤着一种潇洒的风姿,不愧秀句诗眼。
颈联中,“霜清纸帐”实际上是说菊花之影映照纸窗上,十分曼妙,让人连梦中都有菊花。对下一句,书中通过林黛玉评论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 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敷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远。”这当然是从写咏物诗的艺术技巧上赞叹,作者也是在借黛玉之口暗示湘云的诗才是菊花诗的翘楚。“来新梦”、“忆旧游”也是在影射未来佚稿中家族败落后史湘云的抚今追昔。
尾联说对“春风桃李”没有留恋,却对秋天的菊花情有独钟,因为菊花“傲世”,所以和诗人“同气味”,这是在“一击两鸣”家族败落后宝玉和湘云的情况。
名家点评
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者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这首《供菊》的 妙处主要在于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是跳动的诗,画是活跃的画, 一转一深, 新意迭出,既咏透了菊之神韵,更深现了供菊者的诗人的气质和情愫。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
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
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
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