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何处去
显克维支创作长篇小说
《你往何处去》是波兰作家显克维支1896年发表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通过罗马青年将领维尼兹尤斯和基督徒少女莉吉亚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罗马帝国暴君尼禄荒淫骄奢的生活、惨无人道的暴政以及对早期基督徒的无情迫害,同时描写了尼禄焚烧罗马直至最后的灭亡。
内容简介
年轻的罗马贵族青年维尼兹尤斯爱慕少女莉吉亚,四处寻访她的下落。因记起莉吉亚画在沙地上的鱼形,维尼兹尤斯始知她是基督徒。维尼兹尤斯进入基督徒在罗马城基地的聚会处,远远见到了莉吉亚。维尼兹尤斯起先以为基督是救赎贱民们的迷信,但在接触到罗马基督教团体的生活之后,他被信徒们伟大而纯洁的爱征服了。
就在尼禄凯撒纵火焚烧罗马,开始对基督徒大迫害之时,维尼兹尤斯接受彼得的施洗,皈依在主的名下。他成为从宫廷的阴谋到对基督徒的一系列迫害的见证人,也在患难中增强了信心。被掳的莉吉亚获救后,与维尼兹尤斯一起离开罗马。而维尼兹尤斯的叔父,尼禄的近臣波特罗纽斯,则因庇护同情基督徒而从容赴死。
创作背景
最初促成显克维支创作《你往何处去》的是波兰画家亨利·谢米拉茨基。1879年,显克维支第一次到罗马,结识了熟悉罗马的谢米拉茨基,后者不仅是位理想的导游,而且也是《你往何处去》艺术构思的启蒙者。谢米拉茨基的两张巨幅油画《尼禄的豪宴》和《尼禄的火刑柱》给显克维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起了作家对古罗马历史的兴趣。1893年显克维支再度访问罗马时,对古罗马的历史已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罗马逗留期间,又着重研究了一世纪的历史,“几乎翻遍了图书馆有关一世纪的全部著作”。他特别爱好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年代记》,并在该作品的指引下重游了罗马城市和郊区,生出要在文学作品中再现罗马古迹的愿望。尤其是古卡王城门附近一座小教堂门相上用拉丁文写的“你往何处去”的题词,深深震撼了显克维支的心灵。这句题词是早期基督教徒遭受迫害的史迹。传说被追捕的基督使徒彼得匆匆逃离罗马城,在路上问基督:“主啊!你往何处去?”基督回答说:“你既然遗弃了我的人民,我便要回罗马去,让他们再次把我钉在十字架上”。彼得返回罗马城后不久便被钉上了十字架。早期基督教徒为信仰献身的精神,触动了作家的灵感,他决定用这句题词作为书名,再现尼禄统治下的那个充满了血和泪的时代。
促成显克维支创作《你往何处去》的另一个因素,是郁积在作家心田的亡国的忧愤。波兰自1772年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国瓜分之后,一个多世纪以来受着三国的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波兰人民举行的历次民族起义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亡国的痛苦折磨着每一个波兰爱国者的心。由于波兰是个天主教影响极大的国家,人们往往把祖国的浩劫同基督为拯救世人而殉难的教义结合起来,认为波兰民族的光荣在于为欧洲各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做出表率和牺牲。这就是波兰文学中流传甚久的“民族使命主义”。显克维支仿效前人,通过揭露尼禄对早期基督教徒的迫害来影射俄、普、奥三国对波兰民族的迫害,以基督教徒的从容就义来表现波兰人为拯救欧洲不惜作出最大牺牲的崇高思想和壮烈情怀。
人物介绍
维尼兹尤斯
维尼兹尤斯是个罗马的将领,他是个绝对的现实主义者,一切都以他现实的感觉为中心,但这种现实主义又透露出强烈的超越气息,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莉吉亚执著的爱情上。维尼兹尤斯的经历表明:只要人还保留着追求的努力,基督教就能够把他引向上帝,引向超越于现实世界的信仰。信仰就是现实的边界,就是眺望,就是对于“信”的期待。
维尼兹尤斯是以自己纯粹的欲望卷入这条灵魂的皈依之路的:他最初对于莉吉亚的迷恋完全是出于肉欲,但这种肉欲又是空灵的,带有精神性的:“晨曦的光线一直透过她的身体。我甚至于以为,太阳一升起来,她就会像冰雕一样融化在阳光里哩。”爱本身就是矛盾,纠缠着灵与肉,只有最强健的精神才能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维尼兹尤斯有着天生的坚毅性格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这为他的精神冲破原来的法则,不断向上飞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力量。对于维尼兹尤斯,现实的一切都是他用于追求莉吉亚的手段,这虽然没有超出现实的界限,但在抛弃现实世界的一切而言,却在形式上与基督教的教义十分相似。基督教不是教导人们要只爱上帝吗?维尼兹尤斯天然地只爱莉吉亚,对于现实的一切,他都可以抛弃,甚至自己的生命,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虔诚了。爱在本质上是一种同情心,爱要理解对方,就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精神的疆界,维尼兹尤斯正是沿着他对于莉吉亚的爱一步一步走向对于基督的信仰的。
莉吉亚
莉吉亚是个纯粹的基督教徒,她是被“抛入”这种信仰的,她只是凭着少女纯真的理想信仰基督。她的信仰是善良的义母灌输的,她并不知道其中的巨大力量,只是“为了上帝那仁爱的信条,为了上帝临死所受的痛苦和他的光荣复活,用她一颗童稚天真的心热爱着他。”在任何时候,她都自愿地维护她的信仰:死神一步一步向她逼近,她却在死神的阴影下越来越坚定自己对于基督,对于宽容和仁爱的信仰。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基督教力量的源泉之所在,也即一种普遍的宽容精神和同情心。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每个人都是上帝的“羔羊”,在这点上每个人都是绝对平等的,同时,对比上帝的全善而言,又是绝对卑微的。正是这一点使得基督教徒在面对任何事情和罪恶时都能保持超常的理解力和同情心,莉吉亚是借此才逐渐进入基督教徒的角色的。
莉吉亚始终保持着高洁的信仰,但她也始终保持着对于现实世界的强烈感受,宴会给她打开了现实世界的大门,也给她带来了现实中无尽的折磨,她到最后才将这两种迥异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而这信仰的终点就是奇迹,奇迹是信仰与现实的交合点:它是希望中的,也是现实中的。乌尔苏斯的神力就是上帝的奇迹。
波特罗纽斯
波特罗纽斯将所有的东西都还原为美和丑,而他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鉴赏者的身份“泰然处之”:一切善恶都消灭了,世界被简化为美和丑的二元对立,他的工作就是找出哪些是美的和创造出美来。的确,波特罗纽斯是全书中最沉着的人。也只有他才不仅同情维尼兹尤斯和莉吉亚的遭遇,而且的确算得上是暴君尼禄的知己,在尼禄面前游刃有余,一次次挽救危急的局势。也只有他真正做到了上帝才能做到的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虽然他经常面对的是残暴的尼禄,但他却总能让局势按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尼禄在艺术鉴赏方面也不得不听命于他,波特罗纽斯俨然成了艺术的化身。
尼禄
尼禄是全书矛盾的另一方,他是矛盾的制造者,所有的人物都笼罩在他恐怖的阴影之下。没有他,全书的情节就无法展开,事实上,与其说是基督教推翻了尼禄的统治,毋宁说正是尼禄的残暴促成了基督教的成长和壮大。有趣的是,尼禄那一件件令人发指的罪行都是以艺术的名义实施的,这就使得尼禄更具魔鬼的气质,对于一个现实世界的统治者而言,恶的动机已经不再需要利己,而是为恶而恶,这就在更深层次上凸显了人性中恶的本质。
基朗
基朗的皈依是基督教胜利的一个象征。基朗是个典型的希腊人、无神论者。他的皈依证明:基督教对于一个觉醒的独立个体即“我”来说是多么必要。从理论上讲,基朗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他的皈依是因为他需要一个上帝:“他只觉得他的身边是一片无边无际幽暗可怕的空虚,在这片空虚中,他只是看见受难者的那双对他进行着审判着的眼睛。”正是基朗向自己内心的第一次注视使他感到了基督的必要。而基督是宽恕的。当格劳库斯宽恕基朗后,基朗便脱胎换骨了:“过了一会儿,基朗才站起来,但是他的脸完全变了,连廷臣们都觉得他是另外一个人了。他的眼里有一种异忽寻常的光辉,他的皱纹密布的额头上也放射出奕奕的神采:刚刚还是个羸弱无能的希腊人,现在看起来俨然像一个祭师,受到神灵的感应,正要把人所不知的真理公之于众。”这时的基朗并不是以上帝自居,而是更加虔诚,接受了洗礼,最终成了基督的羔羊。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展开了古罗马帝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写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既有豪华奢侈的宫廷饮宴,又有下层平民苦难不幸的遭遇,既有统治者的残忍和暴戾,又有基督徒的善良和虔诚,既有贵族丑恶的宫廷阋,又有超越种族的纯真的爱情。通过这些描写,作品反映了罗马多神教和基督教之间尖锐的斗争,小说中贵族维尼裘斯转向基督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督教的胜利。另一方面,小说揭露和抨击了古罗马统治者的专制残暴,反映了信仰基督教的广大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
小说首先突出了早期基督教徒们的平等关系,用以同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的不平等关系对照。在古罗马的奴隶社会里,等级观念、种族观念是非常严格的,只有罗马的公民才能受到法律的保障,而外国人则受到歧视,奴隶们更是受到无情的压迫和折磨,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可是在早期基督教的集体里,外国人受到平等对待,不仅像使徒彼得那样的外国人受到教徒们的尊敬,就连密里阿姆母子这样贫穷的普通教徒,也得到教友们的喜爱。在古罗马的奴隶社会里,特别是奴隶主中间,为我主义、自私自利是人们行动的准则。然而在基督教徒中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成风,不但彼得和保罗乐于助人,就是普通教徒也能互相帮助、见义勇为。莉吉亚多次逃脱尼禄的迫害和维尼兹尤斯的追踪,就是得到了基督教徒们的掩护和供养。
信仰的力量强大到无可估量,因为那来自上帝,源于内心,这一点小说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徒们对基督有着虔诚的信仰,而除了这些教徒,显克微支在《你往何处去》中还描写了在基督教仁爱思想的感召下弃恶从善的人,从中能深刻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之伟大。
这部作品一方面显示了显氏历史知识的丰富,栩栩如生地领人进入尼禄的宫殿,徜徉于古罗马的街道、集市和庙宇,见证罗马的焚毁,被迫害基督徒的受难。它已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事件的重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初期教会神学思想的造诣。彼得的布道,保罗的讲论,多个基督教领袖的演说,既有思想又有个性。
艺术特色
《你往何处去》在塑造人物方面颇有独到之处。作家采用了对比和供托的手法来处理他的人物,而且把人物的性格发展同历史事件的进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各种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不同才智的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在斗争的漩涡里施展各自的本领。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处于尖锐抗衡的地位,他们的言行举动,以至一颦一笑都恰到好处地表明他们在性格和品德上的差异。
《你往何处去》在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刻画人物时语言的性格化、善于运用伏笔和悬念诸方面。作家惯于使用幽默的语言,各种人物的幽默又都和他们的身份、个性十分相称。乌尔苏斯的幽默天真、朴实,符合这个头脑简单、忠厚老实的大力士的身份。基朗的幽默油腔滑调,处处带着一股邪气。彼特罗纽斯问他是什么学派,他回答说:“老爷,从我穿的是破衣烂衫来看,我是个犬儒派。因为我能忍饥受苦,所以我是个斯多噶派。我没有轿子,只好徒步走路,从这家酒店走到那家酒店,沿途教导那些愿意为我付出一壶酒钱的人,因此,我又是个逍遥派。”完全勾勒出了一个无赖的嘴脸。彼特罗纽斯的幽默既高雅又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合乎他的“风雅裁判官”的素质。在小说中有彼特罗纽斯在场的辩论,他少有不占上风的,而这往往也是靠他妙语连珠。他对尼禄的轻蔑和憎恶都是用诙谐和嘲讽表现出来,而且不露痕迹,使人听起来真是忍俊不禁,却能叫那个不会听话听音的笨皇帝为之感动。在他被堪自杀前,写给尼禄的告别信里,由于已无所顾忌,便以挖苦、调侃的笔调,把尼禄最敏感,看得最重的“艺术才能”彻底否定。
作家几乎在小说的开篇就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罗马城的毁灭。尼禄曾多次宣称他讨厌罗马,希望它毁于火灾或地震。书中还出现了许多不祥的征兆,构成了大祸将临的悬念。这些都为后来的罗马大火作了有力的铺垫。由于书中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乌尔苏斯力大无比,因此后来他能扭断野牛的脖子,救出莉吉亚就不会使人感到不合情理。彼特罗纽斯的死也是经他几次预言有朝一日不得不切开动脉而后发生的。就连他那只心爱的玉杯,也是在多次提到绝不留给尼禄,最后他才向石板地上摔得粉碎的。
作品影响
《你往何处去》的译本种类和发行量之多居显克维支所有作品之冠。另外它还曾被改编成话剧和歌剧,以它的故事还创作了大合唱,编成了芭蕾舞在许多国家上演,甚至还绘成了连环画在巴黎出版。作品被译成30余种文字,后来意大利、法国和美国好莱坞又多次将它改编拍成电影在各国上演。因此,《你往何处去》不论是以小说的形式出版,还是以其他形式出现,其影响范围之大,在波兰文学作品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作者简介
亨利克·显克维支(H.Sienkiewica,1846—1916),波兰19世纪作家,1846年出身于波兰一个地主家庭,1872年开始文学创作,担任《新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开始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火与剑》、《洪流》、《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政论《旅美书简》等大量作品。19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1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