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三步法》是北京大学影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VCD),作者是毛继东。
内容简介
《作文三步法》是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作文教学首席学者毛继东教授的倾心之作,经由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多位专家、教授亲授,为全国近8000名教师作了贴身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作文的本质方法,彻底解决作文写不出、写不好、写不快的难题!《作文三步法》是作文教学领域里程碑式的成就,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提出
作文三步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作文能力结构,用尽可能短的时间 , 极俭省的力量协助学生构建作文能力结构。我们的研究证明 , 这一教学过程约需 72 学时左 右 , 在专门人员指导下一年即可完成一个完整的培训周期 ,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即可使能力稳步提升。此项工作完成以后,学生作文障碍宣告解除。无论是写人、写 景、写物,还是记事、议论、抒情 ; 无论是写静物 , 还是写动物。都会自然顺畅 , 得体到位。
孩子之间的天然资质不同,有些可能写得精彩动人,有些写得平静直白 , 但有一 点可以预见 : 所有的孩子都不再惧怕作文了。 你会猛然发现 , 你的孩子面对作文题目不再如临大敌 , 如遇虎狼。
理论根基
(一)作文能力结构模式
1 、基本构成
按名词理解 , 作文就是文章。按动词理解 , 作文就是做文章。这里 , 我们取后者。所谓作文能力,就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价值判断在思维和情感的支配下 , 运用语言 文字进行表情达意活动的能力。
作文能力由三种基本要素构成 : 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这三种要素是从诸 种能力要素中提取出来的构成作文能力的最一般成份 , 是作文能力的“基本质” , 作 文能力就是由它们合成的。三种要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 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从而又形成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作文能力子结构 。
第一层次 : 基本能力结构
包括 : 感觉能力、认知思维和原情感
这是人类在孩童时期即可形成的能力 , 最佳发展期为 6 岁 -12 岁。只有这一结构形成 , 才有可能递进到更高层次的能力系统。有些大器晚成的作家跳过了这一阶段 , 但后期几乎都经历了痛苦的“补课”过程。
第二层次 : 深层能力结构
包括 : 感知能力、多维思维和再生情感
这是在基本能力结构基础上,随着一般智力水平,抽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形成的能力。最佳发展期为12岁 -25岁,它是向顶端能力过渡的必由之路。中学生、大学生能否通过作文关,关键要看这一能力结构是否形成。
第三层次 : 顶端能力结构
包括深度感受能力,语言——思维同步表现力和情感审美能力。 这一能力结构是区分作家和一般作者的分水岭。
它的形成是在深层能力结构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提升而形成的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 , 敏锐而丰富的感受性 ( 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 ), 并且达到语言表达和思维同 步 , 最终经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以及与社会的整合 , 推出优秀作品 , 造就作家。
这三个层次按先后顺序依次形成,从时间的角度它们分别对应于三个时期 :
基本作文能力结构——儿童时期 ( 小学 )
深层作文能力结构—— 青年时期 ( 中学、大学 )
顶端作文能力结构—— 成年时期 ( 作家 )
2 、结构特点
(1)动态性
从构成成分来看,该结构是静态的,就其作用特点来看,是个动态结构。主要表现在阶段能力结构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双向发展。低层次可以向高层次演化,高层次也可能向低层次滑落。例如有些作家到了晚年,他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全方位下降 , 而有些作家却人到暮年感觉益发敏锐 , 激情勃发。我们常看到一流作家和三流作家到了晚年相互位换。
(2)双向开放性
从宏观上看作文能力结构呈倒梯形,底窄顶宽。从微观上看,三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子结构也呈现倒梯形。各个结构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开 放。底窄顶宽意味着子结构一旦形成,向上发展的概率比向下滑落的概率大 , 同时越往上放程度越高。
(3)不可逆性
逐级上升 , 依次提高 , 不可跳跃。
每一个子结构都是上一个子结构得以建立的基础。高层次结构是从低层次结构 逻辑地演化而来的。各子结构的位置相对固定,从而决定了它们的发展顺序具有不可逆性。
(二)作文能力结构模式的提出
该模式的提出,基于以下二项工作 :
首先 , 是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广泛研究。
潜藏在作品当中的能力诸要素被——摘取出来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识别 , 再把它们放到各自的范畴当中去 , 反观其他文学作品 , 认证这些能力要素存在的广泛性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性。具体做法是 :
1、从 36 部经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并列举反复出现的若干种能力要素 ,共计 41 种。
2、对 41 种能力要素在另外 36 部经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发 现有 8种能力要素排在了最前面:观察力、想象力、视昕分辨力、语言理解力、思维敏 捷性、概括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情绪洞察力 。 这 8种能力可归为三类: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 。
3 、随机选取36位世界知名作家,对其代表作进行多角度分析,发现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具备上述 8 种能力要素的竟达 29 位 !
为此 , 我所研究的作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俄罗斯文学:从沙皇时代到十月革命前后 , 直到苏联时期 , 共计 38篇优秀作品 。 欧洲文学 :英国、法国、意大利、丹麦、希腊等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共计51篇。中国文学:先秦诸子作品 、 明清时代作品 、 近代作品和现代作品共计 460篇 , 这些作品有力地支持了我 。 从字里行间 , 我找到了作者成就 这些作品所需要的智力、个性、情感和审美能力。
其次 ,是对各国优秀作家的个案分析。
我收集并研究了 260 多位中外著名作家的传记和年谱。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 , 但都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他们的成功经历更是不尽相同 , 但有一点却惊人的相似 :几乎一致的能力结构模式。我提出来的人类作文能力结构模式 , 特别是顶端部分 :作家能力系统实际上就是从他们身上剥
(三)作文能力结构的工作机制
1 、交互决定论
作文能力结构由三个基本原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 , 绝非随意排列 , 构成方式是由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 反过来又决定着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研究这些 , 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作文能力结构的构成规律。目前有许多专家对作文能力的构成要素提出各自的看法 , 但对各要素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 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对各要素的关系及工作机制的认识就更显得不够充分了。
在研究各家观点的基础上 ,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认识 :交互决定论。 把作文能力结构中三个基本要素 : 感觉、思维、情感看做是相互影响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动态 系统。就一般而言 , 这三者相互包涵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之中, 某一个因素起支配作用 。
在这一交互决定的模式里,感觉、思维和情感都是作为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而起作用的, 而且这些决定因素双向地相互影响。交互性并不意味着这种影响的双边具有同等的强度,他们之间作用力度及表现方式会因不同写作对象、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写作时间以及不同的写作文体而不同 。通常来讲三原素的相互关系是以下面的方式来表现的 。
( 1)感觉与情感
情感的经常状态叫心境特殊状态叫激情和应激。当处于特殊状态时,人的感觉常常遵从情感摆布,追随情感变幻,此时的感觉器官不一定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 比如 , 人在心情灰暗时 ,会把太阳看成是灰色的,人在兴奋时,看到路边的鲜花也在微笑。此时感觉器官忽视了客体的真实却尊重了情感的真实。这也正是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真实同科学家追求的真实的不同之处 。
情感无论以何种方式表达 , 却始终是以感觉的原始积累为基础的 ,日积月累的 感觉铺垫是情感赖以滋生并存在的土壤。比如我们在某些书上或电视里看到蓝天和绿草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情绪 ,那是因为生活当中它们曾给过我们旷达和清新的感觉刺激。情感偏离感觉仅仅是特殊状态下才发生的。情感来自于感觉,忠实于感觉。这是由情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决定的,人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传入中枢,经过分析整合,产生行为或发生情感反应。前者是变化的根据后者则是变化本身。
(2)思维与感觉
一切思维形式始于感觉经验。感性认识是理论认识的基础,感觉材料的多寡决定着思维活动能否正常进行。思维的核心是概括,概括是对一定感觉材料的概括。扎扎实实 , 丰富有效的感觉经验是概括的最重要的依据。当然,感觉材料并非全部来自于亲感实受,有些是通过阅读或观察别人的感受而获得的这叫间接感受。它通常建立在一定的直接感受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学生总是通过教科书或课堂接受许多现成的价值判断、理性结论 , 它们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间接感受 ,另一方面却滋长了学生感受事物的惰性,淡化了思维对感觉的依赖。一切都可以从书上找到 ,何必去亲自感受呢?慢慢地书本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感受“器官”,其结果是学生只会贩卖别人的感觉成果,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 。
感觉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 , 思维的任务在于通过对感觉材料的科学抽象 , 把握事物的本质 ,换言之 , 思维来源于感觉 , 统领感觉。在思维的指导下 , 感觉会更深入准确。它契合了哲学上的著名命题 :只有感觉到了的东西 , 才能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去感觉它。注意 , 我们这里所谓的“指导”或“统领”并不意味着思维能代替感觉或规范感觉应该是感觉服从于思维,思维服务于感觉。这一点上 , 文学艺术不同于科学研究 ,就文学艺术而言,表现感觉本身就是目的,而在科学研究当中 , 感性认识如果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 它的存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
(3) 情感与思维
情感是思维的伴生物 , 它无力从根本上扭转或控制思维 , 但是可以极大地影响思维 ,这种影响常常表现为促进或阻滞。
而思维对情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程度上而且体现在质上。凭借思维对人或物做出价值判断由此产生好恶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分化出其它形式多样的情感和情绪 , 这是在质上的影响 。 对喜欢的东西所包含的真善美的发现会加深这种喜欢 , 这是程度上的影响。当然 , 并非所有万事万物须思考过才会对其产生情感 , 我们常常体验到那种莫名其妙的不满和说不出理由的喜好。思维对情感可谓是“ 快又恨 ” ,时而牢牢地控制着它,时而又只能听任它,望情兴叹, 为情所困。当情感向思维发难时 ,体现在写作 中所进行的概括、分析、抽象等活动都不免带着情感的印痕 , 甚至完全是围绕情感展开的 。
当情感归顺思维时,思维往往能将情感带向理性的深处可惜这种“归顺”并不多见 , 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4) 交互作用的类型
三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咬合、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作文能力结构的整体功能、动力和工作状态它们之间的作用形式构成了四种互动类型。 决定着作文质量。
契合型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 , 三种能力要素基本形成 , 三要素同步成长 , 同步激活 , 和谐渗透 , 联动共振。常常以一种能力为主导, 引发其他能力的互动 , 频繁的互动使各能力要素配合达到了默契的程度形成自觉联动这是三因素相互作用的理想境界。一流的作文就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产生的。文学大师的作品无一例外都给人们展示着其敏锐细致准确入微的感觉,入情入理、有张有驰的思维和深厚勃发 , 跃然纸上的情感。三种特点不论哪一种出现时,都有其他两种作为支撑。就像一支高水平的足球队 , 相互之间的配合达到了自觉互动的程度, 带球队员的水平发挥建立在 其他队员的跑动配合上,破门得分的机会,是在这种互动的配合中创造的 。
传动型 三要素同步成长,不同步激活。当三种能力要素同时具备时 , 面对写作 对象 , 有的要素容易被激活 , 有些通过引导 , 启示或自我感悟才能够被激活。这一过程难度较大 , 一旦完成,被激活的能力要素与其他能力可以形成等同于契合型的合作方式。二、三流的写作人多属此类,他们的作品产生速度、深度以及震撼力较之第 一类作家略逊一筹。
畸合型 三种要素正常发育,但相互独立 ,“ 各自为政”彼此间的壁垒没有打通 , 表面上和谐 , 实质上相克。这样的人下笔写作文并不困难 , 但常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思维结果、情感体验与感觉印象不一致,相互不支持;感觉证明不了思维 , 或情感不接纳感觉 , 或思维不赞称情感。这时所抒发的常常不是真情感 , 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所表述的往往是假道理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
馈乏型 三种要素部分或全部发育不良,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乏力,甚至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对三种能力培养的忽视,造成了严重的感觉能力馈乏症或思维能力馈乏症或情感馈乏症。大家知道这几种能力特别是感觉能力培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最佳年龄段大体在 7 岁至 15 岁 ( 小学 ) 期间,同时,它又是其他能力的生长点。制约着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倾向。儿童时期作文基本能力结构的形成制约着中高层作文能力结构的形成 , 进而又制约着顶端能力的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作文障碍:兴趣障碍、能力障碍、情绪障碍,都来自于馈乏型的互动关系。
(四)作文能力形成的三个阶段
作文能力的形成遵循特定的规律 , 认识并把握这些规律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这里我们首先要摒弃两种认识 :一是 “ 决定论”,一是 “自然成熟论” 。 “决 定论”认为 , 写作是高度复杂的创造性活动 , 作家在写作时 , 大脑里发生的一切,是一个不可探知的黑箱,作家本人都不得知。有着较高写作能力的人通常具有相应的遗 言尊赋 ,他们的神经活动类型和认知模式都是由先天决定的,环境对其的影响只是起“唤醒”,或“强化”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它。“决定论”的另外一种主张就是:作家或作品完全是由时势造就的,特定的时代造就了作家和作品 ,人的作用是微不 足道甚至是无所作为的 。
“成熟论”则认为: 随着人的自然成长通过传授知识增长阅历不断进行实践,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作文能力 , 他们信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而没有意识到还有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这一过渡的完成还需要能动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作文能力的形成需要相应的内外在条件。 内在生理和心理因素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知识积累、社会实践、生活 感受、时代呼唤等都是重要的外在成因。科学辩证的作文理念,顺此训练方法, 则是作文能力形成的重要凭籍。 顺此规律实施操作, 作文能力可由基本能力结构上升到深层能力结构直至顶端能力结构。如果对作文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分析不难发现其大体需要经历三个重要的阶段。
1、操作技能阶段
作文能力最初是以技能的形式来表现的:感觉技能、思维技能和情感技能。技能是经过反复多次熟练化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技能形成的核心是掌握规则:感觉规 则、思维规则、情感规则 。 在规则指导下对同一问题以同一方法多次重复练习 , 当确定规则已经被掌握的情况下 ,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习 , 所谓变式练习就是对同一问题以不同题目进行训练。比方训练感觉物的能力 , 可以由感受小草 ,转到感受大树 , 老虎 , 白鼠等。感受对象变了 , 但距离原来的感受对象并不远 ,学生很快就可以适应。变式训练的结果是促进技能完全形成并得到巩固 。 用
信息加工理论解释 , 这一过程就是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 , 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看 , 就是旧图式对新图式进行同化的过程。如果变式训练获得理想结果 , 就证明技能已经形成。这一技能尽管 , 属于能力范畴的东西 , 但由于它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 , 故称为操作技能。
2、定势固化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并不能直接发展成为作文能力,中间还要经过定势固化过程。定势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这里特指高度熟练化直至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操作技能。它 是写作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 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续作文技能的趋势和形成。定势可以确保技能在写作对象面前以极其快捷、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必经过长时间的回忆、调动。比如全方位感受人的基本技能 , 一旦形成定势 , 随便呈现一个人或物 , 写作 人就会下意识地打开所有感觉器官同时朝向他 (它),而元需做更多的提示。定势的形 成 , 主要依靠不断重复的变式训练强化在这里起主化在一种熟练国自如的运衍轨道里 , 成为下意识的一部分 , 挥之即来 , 任凭差谴。
3、迁移变换阶段
将作文技能的使用由此对象转移到彼对象就叫迁移。例如由于学会感受小学生 ,从而也会感受一座水塔或高山 。 这种转移跨度较大 (如果跨度小就叫变式),技能一旦发生了迁移、说明能力形成了 。 由此看来 , 作文能力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链 : 技能变式训练——定势——迁移训练能力。迁移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作 文技能的迁移不能靠自发实现 , 不排除有些学生能举一反三 , 甚至“无师自通 ” , 绝大多数学生需要实施正确的迁移训练 :大跨度变换写作对象 , 增加变换的频次 , 这样反复若干次 , 再测查迁移是否形成 , 你会发现通常要经过数次反复 , 才能在一定比例内达成目标。根据我们的实验表明 , 在小学 4-5年级里 , 重复训练并配以指导 , 经过二 次大跨度变换写作对象的测验,最后能够实现技能灵活迁移的人通常在 76%毛左右。也正是因为这样 , 迁移格外依赖定势。越是熟练的东西越容易发生迁移 , 只有迁移了的东西才更俱价值。
精神要义
(一) 目标
在感觉支配下获取材料,包括生成词汇、语句;用思维梳理、编织材料:将情感附着于思维。
(二) 基本思路
先建立感觉系统 ,而非词汇系统 ,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去引导感觉 。
先建立思维系统 ,而非语言系统 ,用思维去编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或语法规范思维 。
先建立情感系统 ,而非主题系统 ,用情感去升华主题 ,而不是用主题定格情感 。
这就是三步法的根本要义。这里要强调几点:一、 先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并不意味着只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不顾及其他,相反,字词句教学、语言教学也要同时跟进,不可有所偏废。感觉、思维和情感的表达须臾离不开语言字词。这里所强调的是时间上、地位上熟先熟后、何者为重。以往的作文教学是建立在词汇系统。看重的是语言、字词等,感觉、思维、情感训练可有可无、时有时无,始终不能与字词句教学并驾齐驱,更谈不上先行发展。所以,学生只得用感觉去适应词汇,用思维去适应语言,用情感去适应主题。
其二、先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强调的是“系统”二字,让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训练与字词句、语言教学齐头并进,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两套“学统”能够同时形成,语词系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感觉系统、思维系统、情感系统的形成,一定要先期实现,不能滞后。否则,将制约作文能力的发展。以往的作文教学也是在感觉、思维和情感养成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主动性,显得零星琐碎,不成体系,因而没有形成感觉、思维和情感的能力系统,因而当学生完成高中学业时可能具备了相对完成的语词系统,却没有形成完备的作文能力结构。
( 三 ) 实施办法
内容上分三个阶段,程序上分三个步骤。
1. 内容三阶段
第一阶段 : 感知能力训练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感受 , 被称为感知 。 它包括 : 一、调动全部感觉器官感受事物;二、调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感受;三、对事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感觉能力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对事物的感受都是 全方位的 。 也都要协调各种感觉器官 , 但感觉常常停留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 在同一种情绪或情感状态下完成,而感知则是在全方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换时换位换情对事物进行感受。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全方位、立体感受。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为感知创造了前提。
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就是从感觉到感知的过渡。当然这种过渡绝不可能自发完成 ,需要有效得法的训练。我目睹过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由于缺乏这种训练而最终未 能建立起感知能力,同时也使原本很薄弱的感觉能力逐渐丧失 , 致使作文能力最终没有形成 , 并演化成根深蒂固的作文障碍。
第二阶段 :多维思维训练
在感知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抽象意义上的思维加工,这一过程叫做多维思维。与认知思维相比它增加了完成思维的前提:感知,同时也增加了思维的维度:抽象,这一思维能力的最住培养期是中学和大学时期,年龄大约在 15-25 岁之间。多维思维常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后分想
简单地讲就是分想加抽象 ,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种或若干种现象从背景当中分离出来,分别对其进行抽象,然后用中间特征或矛盾或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思维过程叫后分想。因其建立在分想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象这样一种新的思维维度,最后完成概括,这一概括不再是分想阶段那种初级形态的简单概括,而是抽取出事情本质特性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概括,较之分想有了质的跃进。据此,被定义为后分想。通常它由三个重要的环节构成:
①分离
首先,设定你要表达的背景。通常它比要表达的内容大一些,比方,你要写村庄里的一条河, 则可以整个村庄为背景;要写河里有一条鱼,可以河为背景;要写一个人,可以一群人为背景;要写一个人的童年,可以一个人的一生为背景。
接下来 , 从背景当中分离一种或若干种你认为有用的东西。由于背景成份复杂,有时从一种背景中分离略嫌单调则可以从几种背景中进行分离。从同一种背景当中进行分离叫同类分离从不同背景当中进行分离叫异类分离。比方,要写骏马,可以以人类生活为背景把骏马从这一背景下分离出来:拉车耕地的骏马?征战疆场的骏马,赛马场上的骏马这叫同类分离。在进行这一分离的同时,再把骏马从徐悲鸿的“八骏图”中分离出来后者就叫异类分离。
②抽象
这是一个容易使人望而生畏的概念,其实作文当中的抽象再简单不过了 ,就是通过一件事物的具体形态抽取藏在其背后的属性或特征。事物的内在属性,往往躲在其现象的背后,被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所掩盖,而抽象则是要撇开这些具体的细节和掩盖物揭示其内在属性。比方:葡萄有太的有小的有红的有紫的,有新疆产的,有内蒙产的,所有这些皆为表面现象,它的本质是 “一种带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实” 。桔子,由皮、肉、核、络等构成,清热下火,呈扁圆形状,所有这些都是外在特征其本质是“一种带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实”。这就是抽象。最后将抽象出来的诸种属性联结起来产生一个概念:“水果”,这就是概括。可见抽象是概括的基础,只有抽象过的事物,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概括。但是必须指出,文学抽象与科学抽象有着本质区别。文学抽象始终伴随着人性化的主观情感,甚至可以撇开科学逻辑,只做情感抽象。而科学抽象则要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得出的结论必须周严,要揭示的是本质属性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内在属性。一件事物的内在属性可以有若干个,而本质属性只有二个。比如人,内在属性可以是“无羽毛的动物 ”、“会说话的动物”、“穿衣服的动物”、“善于学习,有创造性的动物”、“能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动物”等等。可本质属性只有一个:“会思维会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时文学抽象可以转化为科学抽象,这种转化往往是出于作品的需要,比方作家在写杂文,议论文或评价性的作品时,需要借助这种转化。大家常说鲁迅的杂文说理透彻,论证周严,入木三分。他是一位作家,有时更象学者、哲人。其实背后起作用的就是这种思维形式的转换。文学实践证明,中外历史上超一流的文学大师都是集作家学者为一身的人。探索这些人成功的心理学原委,就是二种思维形式的自我转换的顺利流畅。
③概括
将抽象过的几种事物用中间特征联系起来就叫概括。这种中间特征特指 :共同特点、矛盾、关系。中间特征是将事物联系起来的理由,这种理由越充分,概括就越恰当,作文的结构就越合理。世间万物都有联系,联系的方式不同。站在作文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让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类:共同特点。即内在特点或外在特征的一致性。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中有四句:黄四娘家花满锣,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以黄四娘家门前的小路为背景把二样东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娇莺”、“戏蝶”, 共同特征是:一个唱歌一个跳舞——都在搞 “文艺活动”。再看第二类:矛盾。唐人孟郊的一首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孟郊本人为背景,把两样东西分离出来,登科前的龌龊和登科后的得意构成一对矛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故事”。有“故事” 就会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文似看山不喜平”, 矛盾可以使作文“不平”。较为复杂的是第三类 : 关系。一般是指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所属关系、并列关系。它是将材料联起来的逻辑纽带。以因果关系为例:唐人王昌龄的诗《出塞》里有四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戍守边塞为背景,把二样东西分离出来:“龙城飞将”和“胡马”,再用因果关系将其联系起来:“龙城飞将”在(因),“胡马”就不会度阴山 (果)。应该说明,这里均以诗为例,完全是因为它短小、凝练,便于借助书面形式加以剖析。放而大之,同样的道理在散文、小说、剧本中也是适用的。
(2)形象联想
人类在某种文化中生活下去 ,在对待事物的看法、想法上会逐步固定化。固定化一旦形成,当发生似乎是迄今所没有的新问题时,便不知所措,乃至为之而窒息。能够突破这种蒙蔽的人,是那种有孩子般丰富联想力的人。
把二个形象、性状接近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能力 ,就叫形象联想,这种能力越强,学生的想象力就越丰富。这是一种初级想象,训练起来极其生动形象,比如把红色想象成“火”, 把白云想象成“棉花”, 把火车想象成“长蛇”, 把鲜花想象成“少女”, 把人流想象成“长河”……
这种能力锻炼可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使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文学色彩和诗意。
(3)再生联想
通过丰富的联系 ,利用给定的一种或几种事物获得一种全新的事物,就是再生联想。
当代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提议进行的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 (语词)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或步骤建立起联想的联系。
举例来说:“木头”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 , 只要通过四步中间联想 (每个联想都是很自然的)就可以从木头联想到皮球。
木头——树林 , 树林——田野 , 田野——足球场 , 足球场——皮球。
再如 ,“天空”和“ 茶” 。天空——土地 , 土地——水 , 水——喝 , 喝——茶。 这些词语是从词典中信手拈来的 , 用这样一对字词一共进行了几万次试验 , 为 了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概念 , 几乎每次都只要四个联想步骤就够了。换句话说,通过四步就可由一个事物联想出另一个崭新的事物。
第三阶段 : 再生情感训练
在多维思维和感知基础上 ,形成的具有社会和时代印记的情感叫再生情感。进入青少年时期, 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在原情感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伦理标准,形成价值判断,并由此产生情感体验。因为这种情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打磨”而成 , 所以被称为再生情感。原情感真挚、直白,突出了纯度。再生情感丰富、 厚重 , 突出了“深度” 。原情感是自然生成,再生情感则是后天再造,原情感指向人和自然,再生情感则涵盖人、自然和社会。中学生的再生情感应当由原情感自然演化而来,这种情感应显示特有的纯度和深度。如果是外界强加或无限拨高, 那么情感发育 就会畸变、扭曲,甚至表现为病态反应,在作文当中就会出现双重人格。即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并存的现象。假话作文和“故事作文”多发端于此。
再生情感训练包括爱自然、爱人类、爱社会等三方面的内容。爱是人类情感当中的母情感 ,教会爱就教会了恨,懂得了喜欢、快乐、满意,同时也就懂得了痛苦、忿恨、不满。有了对真理的追求,就有了对谬误的槟弃;有了对科学的向往,就有了对迷信的拒绝;有了对民主的热爱,就有了对专制的痛恨。赞扬真善美就会抨击假恶丑。热爱自然,就会仇视毁损。所有诸如此类的情感和情绪都源于母情感:爱。
爱自然 :自然界的可爱有二:一是美丽,一是实用。爱人类,人类的可爱有三:一 是真,一是善,一是美。爱社会:社会的可爱有二:一是文明,一是进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但爱人类、爱自然、爱社会并不是一回事,社会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它所涵盖的内容有积极的、消极的、进步的、落后的、文明的、愚昧的。训练学生热爱社会中的两种东西:文明和进步。文明包括:物质、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民主、科学;进步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生产。
2. 程序三步骤
第一步 : 理论训练、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把三种基本能力要素分解成若干项目 ,再以一定的逻辑方式将它们排序,然后以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训练,这种训练的机理是:让学生明白规则 (包括感觉规则、思维规则、情感规则),继而在大脑当中强化规则。理论训练所呈现给大家的首先是训练提纲,包括感知提纲,即感知能力训练提纲;多维思维提纲,即多维思维能力训练提纲;再生情感提纲,即再生情感训练提纲。这些提纲是本书中惟一要求大家强行记忆的东西。它好比初学行走时的拐杖,在你开始训练自己的感知能力,多维思维能力和再生情感时,可给你明确的线索和指导,在内容上也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当你牢牢记住它,频繁地使用若干次后,就可以撇开它,驾轻就熟地进行感觉、思维、表现情感了。此训练获得的是中学生能力体系中对提高作文能力至关重要的那部分。
第二步 : 操作训练
把理论训练的成果应用于作文剖析就叫操作训练。精选典型例文 , 按理论训练所给定的规则进行分步解剖,将学生的训练从抽象带到具体,将一般智力转化成作文智力。所选的例文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分析例文时简明易懂,循序渐进,思路明确,自然顺畅,重在教会学生思维的方式, 而不在于例文本身。让学生在行云流水般的分析当中领悟感受事物的技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经略,挥洒情感,点题、切题的要领,从而忽略了材料自身的存在。
第三步 : 成形训练
在事先约定的题目下,借助感受器官,把对事物的客观印象依照多维思维规律刻录下来 ,亮出好恶,这就是成形训练。这里强调三点:一是约定题目,二是亲身感受,三是思维和情感。这是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形成文章,它是一个训练阶段的:终结。内容编排上为了训练方便,正页为空格栏目,附页为参考例文,并配有分数自才我测定,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你可计算自己的分数,第五、六、七章:如果累计达到步76分, 该阶段训练过关,达到8分为良好,达到9分为卓越;第八章:如果累计达到12分,该阶段训练过关,达到16分为良好,达到18分为卓越。
三步训练如同医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第一步理论训练好比在教室里利用挂图进行演示,第二步操作训练好比在解剖室进行观摩,第三步成形训练是在手术室里亲自操刀解剖。
作文三步法是
中国教育学会毛继东教授在2004年针对作文教学现状联手勤志教育立项研发的。经过四年时间的学校授课试验,确定效果显著,由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勤志教育发行。0
四:作文三步法理论要点综述:
1.先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用感觉去理解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去引导感觉。
2.先建立思维系统,而非语言系统,用思维去编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或语法规范思维。
3.先建立情感系统,而非主题系统,用情感去升华主题,而不是用主题定格情感
产品定价:298元
图书目录
序
(1) 原国家高教部综合司副司长于北辰 序
第一章 一种崭新的作文教学模式——作文三步法教学体系
第二章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质
第三章 向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告别
一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在实践当中的失败——中小学生作文障碍率达百分之七十多
二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在文学上的失败——国人至今未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三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在哲学上的失败——具有唯心色彩的先验论
四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在伦理学上的失败——铸就了中国儿童双重人格: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
第四章 小学生作文三步法原理
一 小学生作文三步法的提出
二 小学生作文三步法的理论根基
三 小学生作文三步法精神要义
第五章 感觉能力训练
一 学会感知物
(—)理论训练
(二)操作训练
(三)成形训练
二 学会感知人
(一)理论训练
(二)操作训练
(三)成形训练
三 学会感知事
(一)理论训练
(二)操作训练
(三)成形训练
第六章 认知思维训练
一 分想
(一)理论训练
(二)操作训练
(三)成形训练
二 形象联想
(一)理论训练
(二)操作训练
(三)成形训练
三 再生联想
(一)理论训练
(二)操作训练
(三)成形训练
第七章 原情感训练
一 爱自然训练
(一)理论训练
(二)操作训练
(三)成形训练
二 爱人类训练
(一)理论训练
(二)操作训练
(三)成形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