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实验室,军事术语,是中国学者钱学森于1979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1979年,中国学者钱学森提出了作战实验室的概念,认为作战模拟技术实质上提供了一个“作战实验室”。1992年5月,美国陆军提出“作战实验室计划”,组建了作战指挥等作战实验室。此后,美军陆续组建了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等作战实验室机构。1998年,美国国防部组建了联合作战实验室,使美军作战实验的研究领域从军种作战发展到联合作战。与此同时,英、德、法及其他国家也先后建立了作战实验机构,开展了相关的作战实验研究。作战实验室一般由概念与计划、实验与分析、建模与仿真、技术与评估、联络与协调、演习与训练等部门组成。其人员通常来自武器采办、作战、训练、研究等部门,由具有作战指挥、武器系统研发、军事运筹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等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军官、文职人员与技术专家组成。作战实验室负责提出实验概念,制订实验计划,对新的作战概念进行前端分析,研究和支持未来作战能力的开发,鉴别实验资源与思想,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有关的作战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并向决策部门提出实验结论与建议。模拟和模拟器是作战实验室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作战实验室广泛使用大规模、高逼真度的模拟和仿真,用以评估先期思想和技术对作战的影响。其技术手段主要有结构模拟、虚拟仿真和实兵模拟。结构模拟由各种对抗模拟和模型组成,主要依赖由计算机程序实现的算法和数学方法,是推演战斗发展过程的主要手段;虚拟仿真是在合成作战环境中的实物和半实物仿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通过由人操纵的模拟器来完成;实兵模拟通常由部队(士兵)运用实际的武器装备,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在武器装备有效作用范围内实施的演习与实战行动。其中,结构模拟和虚拟仿真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模块化、可重新设置的软、硬件系统――可重用的模拟器,能进行独立实验,如果与仿真互联网相联,还可参与更大规模的多侧面的研究实验。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性质和阶段,作战实验通常采取不同的方法,主要包括:①战争对策模拟。各专家组在想定背景下,就冲突态势、战略目标、联盟组成、兵力使用、武器系统、作战过程等问题进行对抗式研讨,形成具有较强前瞻性的评估结论。②计算机作战模拟实验。主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仿真的作战环境,从而对作战概念和作战能力进行深入、具体的综合比较、评估和论证。③演示性评估。包括先期概念演示、先进技术演示和联合作战互操作演示等,主要用于评估未来技术的应用前景,成熟先进技术和在研武器系统投入作战应用的可行性,以及联合作战条件下各军种、兵种装备的互联互通能力。④实验性演习。又称联合测试与评估。主要用于在战场条件下对特定的作战概念、武器系统及联合作战能力进行综合检验,通常结合各军种、战区的部队演习和实战进行,如指挥所演习、部队野战训练演习、计算机辅助模拟演习等。⑤高级作战实验。通常采用实验性演习与计算机辅助作战模拟相结合的形式实施,主要用于对军种作战概念和相关技术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⑥实战评估。在实战中,对根据经验总结形成的作战概念、新型武器装备的运用和相关技术等进行评估。随着信息技术、信息化武器装备及作战模拟技术的飞速发展,作战实验室与作战需求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以高层次联合作战实验室为中心的多军种、兵种联合作战实验体系将得到重点发展,并进一步趋于完善。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