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湖坑镇李姓三年一次“作大福”,远近闻名。在
重阳节后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日举行的“作大福”是民间的迎神赛会活动,清
康熙以前称为“打醮”。作大福是以敬神、演戏、会客为主要内容,以姓氏或村为单位,至少敬三天神,演三天戏。
背景介绍
相传明朝末年,瘟疫流行,死者枕藉乡间,村中请道士打醮,无奈瘟魔依旧横行。一日,湖坑有五个小童下河洗澡,突然都跳起神来,一直跳到马额宫前,口中念念有词,说要请
保生大帝农历九月十五日出宫降疫,必须先斋戒五日。于是,村民们依此而行,瘟疫得以禳解。为报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阳节后,村民们敬神演戏,以谢神灵,甚是隆重,逐渐演变为三年一次的“作大福”。
临大福之年,农历九月初十,全村开始斋戒。九月十一日,各村的“公王”先到马额宫汇齐。马额宫为一小庙,端立在湖坑集镇西南一缓坡上,因后山如马额,故得名。宫中主供“康太保刘汉公王”神位。
上午9点钟,三声铳响,各路公王依次起轿上路,前往大福场。霎时,鼓乐喧天,火铳、鞭炮震天动地,队伍浩浩荡荡,旌旗遮天蔽日,看热闹的熙熙攘攘。抬神轿的年轻人,黄衣蓝裤.扎红腰带,裹红头巾,一摇一晃地走。吹打的、放铳的、扛大旗的、摇小旗的、抬“故事”的、舞狮的、提香篮的---一村一队,跟着神轿缓缓而行。
大福场设在村中一空地上。东头是神台,神台中置一屏风,屏风为湖坑李姓清代名贤受恩赐之品,屏前为“康太保刘汉公王”神位。西头搭起一座大戏台,南边设有吹唱班和木偶班演出的场所,北面竖起两杆悬着放映电影的银幕。中间是供场,供场上空拉起白布做天幕笼罩着。
大福期间,夜夜演戏,大班戏、木偶戏、电影、唱班,同时献演。大福场上,热闹非常。
上供是大福的重要内容。保生大帝出宫,是大福的高潮。农历九月十五日一早,从坎市迎来的保生大帝,一进入湖坑,就受到隆重礼遇。路上,迎接的喇叭、唢呐、大鼓、锣钹,吹打不停。一到大福场,“三把连”震耳欲聋,鞭炮声此起彼伏,滚滚浓烟中透出杀猪的嚎声,这是开斋戒、行荤腥之祭。各村同时上供,主供全猪、全羊、全鸡、全鸭。供场摆满供桌,供桌上猪头、肝花、鸡、鸭、鱼、酒、米米反、糖果、水果,应有尽有。各家妇女在此大显身手:上供的鸡鸭各有不同的造形,盘中的米米反堆叠得像宝塔,杂色的糖果在盘上拼出“福禄寿全”吉祥图案,般般可见巧妇匠心与妙手,真乃“千双巧手竞技艺,一片诚心敬神灵”。
如今,作大福这种古老的风俗也逐渐发生变化,除了祈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外,加强乡亲情谊、鼓励勤劳致富、唤起海外游子回乡寻根的愿望,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流程
十一日,各村村民抬着“公王”(土地神)的牌位,相继汇集到湖坑集市西南的马额宫。此时,马额宫附近万头攒动,旗杆如林。三声铳响之后,各村“公王”依次起轿上路,随同鞭炮、锣鼓声及扛大旗、装古事队伍,浩浩荡荡前往设在距湖坑2公里外的西片村中心坝的”大福场”,各村”公王”进了神台便开始上供。
十一至十四日,上的是斋供(果蔬米粄之类祭品),按村轮流上供,作大福一村半天。
十五日,各房族迎旗、打锣鼓集中到马额宫,迎接“保生大帝”(民间信奉的一尊神。相传北宋仁宗时,龙海县白礁村有位名叫吴夲[音滔]的医生,医术精良,医德高尚,为民治病莫不妙手回春,死后被皇帝追封为“保生大帝”,立庙祭祀)护送到大福场。沿途又是铳炮连天,硝烟弥漫,人潮如涌,旌旗蔽日。到大福场后,进行开祭仪式,各村集中上供、烧香,每户都燃放鞭炮,形成又一个活动高潮。
十六日送神,表示“作大福”仪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