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音乐(佛山十番),广东省
佛山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佛山十番是民间器乐曲种,属锣鼓音乐,主要分布于佛山市旧城区(佛山古镇)及其周边地区。据老艺人口传,佛山十番约于200年前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原有锣鼓合奏的“素十番”和丝竹锣鼓合奏的“混十番”两种形式,现仅存“素十番”,与苏南十番锣鼓关系密切。苏南十番锣鼓保留有元代南北曲曲牌,故就历史渊源来说,佛山十番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佛山十番吸收了流传线路上的飞钹演奏方式和本地八音锣鼓的常用乐器,并与民俗活动相融合,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
基本特征
特点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佛山十番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佛山十番作为喜庆锣鼓乐,多在端午、七夕、中秋等民间节日,以及神诞、“出秋色”(又叫秋景)时表演,民间更有“无十番不算秋色”之说。
乐器
佛山十番的乐器有常规和特殊两类。大钹、高边锣、翘心锣、沙鼓、群鼓、响螺等属常规乐器,十番鼓、飞钹、二锣等是特殊乐器,不同番会个别乐器略有不同。
曲牌
佛山十番有完整录音和记谱的曲牌有两套:一是大基尾村的“明星影映”的《挂牌》《长锣》《碎锦》,一是茶基村何广义堂的《耍金钱》《合鼓引》《套鼓起》(又名《挂牌》)、《长锣》。行进演奏时队伍的排列与曲牌相适应。
演奏方式
佛山十番的特色,是轻薄小钹不按常规碰击,而是一手执钹冠,一手甩动穿上绳子的另一钹擦击,一、二十人同时表演“阳钹”“阴钹”“单飞”“双飞”“反手飞”“头上飞”等各种花式,故名“飞钹”。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佛山十番自成一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民俗学研究价值,同时还可以为苏南十番锣鼓的流变研究提供重要材料。以茶基村为代表的十番会至今仍沿用传统的“状声念谱法”,作为心传口授的依据,是民间锣鼓曲传承方法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应用功效和学术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佛山十番最为兴盛时,有二、三十个番会。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佛山,各十番会均停止了活动。抗战胜利后,只有茶基村、庆云村和夏教村恢复。此后的几十年,虽然大基尾村的“明星影映”有传人,但无固定组织;庆云村已后继无人;夏教村“苏镲锣鼓”的老艺人相继辞世,能传承这一传统技艺的继承者为数不多,现在的演奏者仅凭记忆一边演奏一边摸索,很不完整。唯一坚持至今,有一批老艺人健在并先后培养传承人的是茶基村“何广义堂”,但远未恢复原有水准,急需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何汉沛,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十番音乐(佛山十番)。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获得十番音乐(佛山十番)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0年12月,佛山十番传承基地在佛山市第六小学揭牌,通过传统文化课堂培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中开花结果。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9年11月,在祖庙街道城市基层党建竞投大赛敦厚片区成果展活动上,佛山市第六小学十番队上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