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背影
200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余秋雨的背影》是200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长勋。
内容简介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本书分为“面向先哲的洗礼”、“寻找文化的灵魂”和“为余秋雨辩护”三个部分,论述了余秋雨的文学生涯。
作者简介
杨长勋(1963.10—2006.1),广西田林县人,1985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曾任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广西艺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社科部副主任。主要著作有《骆越诗潮》、《文化的意象》、《艺术的群落》、《话语的边缘》、《艺术学》、《余秋雨的背影》等。
图书目录
自序我为什么写余秋雨
上篇面向先哲的洗礼
余姚文化的传递
一、河姆渡人的后裔
二、余姚的余氏人家
三、穷乡僻壤的童年
四、健全人格的萌芽
秋风秋雨的人生
一、少年秋雨的经历
二、特殊年代的挣扎
三、无法回避的纠缠
四、重情重义的人生
基本不变的身份
一、投考上戏的缘起
二、教师身份的确立
三、院长任期的改革
四、基本不变的身份
面向先哲的洗礼
一、面向先哲的洗礼
二、文化态度的选择
文化理论的成果
一、戏剧理论的历史
二、戏剧审美的心理
三、中国戏剧的源流
四、艺术创造的工程
中篇寻找文化的灵魂
走出书斋的双脚
文化苦旅的惊喜
寻找远年的灵魂
文明碎片的光泽
生命之乡的供奉
一个特殊的版本
一座散文的奇峰
散文格局的突进
国际比较的观念
城市意识的关怀
……
自序
我为什么写余秋雨
我是先读到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然后才返回去读他的《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和《中国戏剧文化史述》的。
80年代的前5年,我在念大学,1年预科4年中文。这5年的经验是杂乱地啃了很多书,从《西游记》读到《鲁迅全集》,甚至别人进入新潮的观念年的时候,我还在面对着几十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发呆。那几年,包括9个寒暑假我都没有回过家。母校的相思湖畔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这种杂乱的广泛,使我至今未能在一个领域走到当代的前沿,但这又使我在整体知识结构上远远超过很多现在已经走红的人。
而那5年的教训,是把太多的时间用在翻读很多层次不高的书籍上,把太多的时间用在很多层次不高的课题上。因此,这5年虽然发表了一些文章,还在离校以前出版了一本近20万字的书,但今天想来,不论是杂乱读的,还是杂乱写的,整体层次都不高。我现在常把这个教训告诉我的学生,大学这几年宝贵的时间,一定要花在经典著作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将来到底能走多远。
大学毕业的最初几年,不太顺,先在远郊的一所职工学校,接着在市内的一所子弟学校跟小学生和初中生打交道。这几年虽然做不成什么像样的事,但是有收获,业余时间读了很多的书。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这时我并不知道余秋雨是何许人。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去市里最大的书店,在书架上看到《艺术创造工程》,被这个书名吸引,翻翻便买了回来。一口气读下来, 留下三点深刻的印象。一是第一次读到口子开得这么小的艺术理论著作。这类著作大多有大而不深的毛病,《艺术创造工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二是那么多经典作品被余秋雨激活在《艺术创造工程》里,他把经典作品阐释得那么精彩,那么合理又合情。三是那么多刚刚诞生不久的各类艺术作品,也被余秋雨溶解在《艺术创造工程》里,记得不久前刚刚在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上读到陈敦德的《九万牛山》,没隔多久便在《艺术创造工程》里读到余秋雨对该作的阐释引证。可见,余秋雨熟悉经典,又关注当代。
读完《艺术创造工程》,便到处找余秋雨更早的三部史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和《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还是回到相思湖畔,在母校借到了这几本书。有几个月时间,白天跟初中生和小学生打交道,晚上则安静地读着余秋雨的这些大部头。这一次诚恳而仔细的阅读,对我产生了重要的触动和影响,使我从杂乱而宽泛的阅读慢慢走向有选择有层次的阅读,使我从单一的文学领域逐渐地延伸到整个艺术领域和文化领域。我藏书的目录开始变化,读书的计划开始变化,写作的内容也开始变化。当然,这前后我读得较多的还有罗素、朱光潜、李泽厚、刘再复、王元化等人的著作。
几乎就在读余秋雨史论著作的同时,又陆续从余秋雨在《收获》杂志上开设的“文化苦旅”专栏上读到的系列散文。不仅是“文化苦旅”这个栏目名称令人回味无究,而且他的散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使我感到目耳一新。
……
参考资料
余秋雨的背影.国家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30 16:2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