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
庆元县屏都镇余村位于庆元县西南部,安溪与松源溪的三角洲,距县城11公里。北濒松源溪,南对余村畈,东临五都,西与八都毗连。
历史沿革
余村明清属荣庆乡,民国时期先后属安仁、安庆乡,1950年属八都乡,1961年属菊水人民公社,1984年属屏都乡,相传这里古代是一片黄竹丛生的小河洲,有大块沼泽地,后因河水改道,才逐步改造成良田。余村因余氏先祖于明代迁此肇基,故名。而今余姓已无孑遗,村民以范姓居多,吴、方、王诸姓其次。历经沧桑,今日的余村已是山清水秀、柑桔飘香、禽畜成群、稻米丰饶的新农村。
柑桔之村
余村南侧
马鞍山一带,属低山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黄壤土,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栽培柑桔得天独厚。6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疏林荒山,1972年开始垦地试种320株黄岩蜜桔,由于缺乏科学管理,成活率很低,只有零星结果,但品尝鲜果,甜美异常,经科学论证,认为有发展前途。村干部三顾黄岩,学习栽培技术,又请来黄岩师傅,精心培育,逐年发展,1982年已有桔园350亩。1984年顶住瓜分桔园的压力,坚持集体经营,发挥了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并相应建立分级承包,定工计酬,联产计奖的生产责任制,把桔山划为两个桔场,下设24个生产组,固定工78人,每年按时除草、修剪、摘花、防治病虫害,并规定年施土杂肥3次,由于果树吸收了大量的有机质肥料,使果实耐贮保鲜,营养益于人体。80年代初安装二级电力喷灌设备,装机2×45千瓦,扬程91米,喷灌桔园面积530亩,使桔园润湿,枝繁叶茂,四季如春。至1990年全村桔山发展至1000亩,其中集体620亩、村户联营127亩、户营253亩,投产350亩,年产382吨,亩产1085公斤,最高年产达500吨。独具特色的余村
温州蜜柑(山田系),1989年被选送到在山东烟台举办的全国水果质量评比会上,终于以个不大,而色橙黄、皮薄、瓤厚、汁多、味酸中多甜,获全国第一,受国家农牧渔业部嘉奖,成为全国水果市场的佼佼者,走俏上海、河北保定及浙江、福建、安徽、山东等省市,1991年中央电视台还专程来拍电视片,把余村柑桔搬上屏幕。
近年来又在桔山建造管理房及仓库,开通了5公里环山拖拉机路,以利于柑桔管理、贮藏和运输;还成立了柑桔研究所,使占全村总户数80%的桔农全面掌握科学种桔工艺;1993年屏都镇在余村柑桔盛誉影响下,已有6个柑桔重点村(五都、朱村、八都、三都、菊水)联合组成柑桔协会,实行产销协作,交流技术和信息,形成了拥有2000多亩柑桔种植面积的庆元县最大的优质高产水果基地。
畜禽基地
余村是庆元县的孵坊所在地,掌握了一整套人工孵化苗鸭、苗鸡的传统技术。自清光绪十三年(1887)方桂攀开办孵坊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最初孵化技术只在家族内相传,现村里已有孵坊5家,从春分到白露的12个孵期,每期收蛋1.40万只,年产雏鸭75.60万只,产值90万元,孵化率和成活率均在95%以上。1983年从福建龙岩引进产期早、产蛋率高的新品种,孵化技术也随着科技的普及,从谷孵到火孵进而实行电箱孵。除满足庆元县养户需要外,还远销福建省邻县及
丽水、缙云、
瑞安、
永嘉等地。全村养禽1.50万只,户均34只。
余村又是庆元县著名的仔猪产地,养母猪也是一项传统副业,所产黑猪皮薄肉嫩,母猪产仔率高。从清代以来每月逢丑(牛)、午(马)日,余村仔猪集中县城出售,形成传统集市,俗称猪儿期,庆元县各乡镇以至邻县养户都如期赶来购买,至今相沿不衰。1992年全村生猪饲养量2080头,户均4.7头,其中饲养母猪的有100户,年产仔猪2000多头,居庆元县之冠。
水利建设
余村地处余村畈。余村畈有耕地7000亩,土质肥沃,自古有庆元粮仓之称。1975年在平畴的田野上,开辟纵横交错的拖拉机路4条,总长11.30公里,实现了田园格子化,全村14辆拖拉机组成机耕队,为农户服务。近年推行吨粮田计划,垄畦栽培面积占水稻面积的56%,加上完善的水利设施和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的形成,1992年粮食总产量达151.53吨,亩产832公斤,其中吨粮田面积1400亩,占粮地面积的75%,全面实现吨粮田已为期不远。
自古有余村之水不出溪之说。据《方氏宗谱》记载,清康熙四十年(1701),引水于
松源溪、五都堰的水渠--蛮澳开通,可灌溉朱村、五都、上淤的500亩农田。光绪三十二年(1906),余村方奇昌通过诉讼力争,并经知县涂道康亲自勘定,将水渠延伸到余村畈,使余村畈大片农田受益。广渠招禹殿,水泽仰涂公,后人特在招仙亭刻联,以彰显其功德。
蛮澳,经民国时期和1952年的大规模疏浚,现渠长9公里,受益农田3300亩,成为庆元县最大的水利工程。1992年又将蛮澳旧渠修成三面光水泥渠,长3460米。又新修排水渠1280米,将村区积水排入松源溪,从而改变了水不出溪的历史,使1000多亩烂糊田,得到改造,全村80%以上的农田旱涝保收。此外,还在松源溪傍村地段用块石砌成长1700米,高5米的防洪堤,使村庄农田免遭洪灾。
市场发展
余村,1949年前就以兜售八小(小猪、小狗、小猫、小鸡、小鸭、小鱼、小羊、小鹅)闻名遐迩,走村串户,足迹遍及全县。1949年前,全村有120户贩鱼苗,从江西九江、上饶和省内兰溪、湖州等地,长途贩运鱼苗,供庆元县农户稻田养鱼。现在除了清明前后外出贩鱼苗外,自己也挖塘养鱼种,自孵鱼苗出售。
80年代改革开放,村民商品意识进一步增强,全村80%的户投入商品流通大潮,放下鸭儿、鱼儿、猪儿担,又挑起香菇货郎担,走南闯北跑码头。全村有100来个
香菇个体经营户,还有在县城香菇市场设摊和在外省设店经营香菇的。50多位大小老板经营资金小的万把元,大的十万元。憨厚的村民思想开了窍,十分关注市场信息,投入制菇、养牛、养羊、种西瓜、种药材和粮食加工等行业,199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4.45万元(其中禽畜收入占47%),纯收入209.10万元,人均收入1485元。
工业发展
余村党支部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仍然坚持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600多亩桔山成了集体经济的支柱,每年集体收入20多万元;山林落户经营后又创办村林场,将2000多亩山林收归集体经营,有479亩已改造成杉木
速生丰产林,为集体储存了大量财富。1992年投资25.5万元,创办双印纸箱厂,仅试产期内就创产值40万元。供香菇、食品和百货包装用。还投资20万元创办鞭炮厂,建厂工程已上马。近10年累计投资近100万元。柑桔、杉木、企业三个项目的效益增长,将不断壮大
村级集体经济。此外,又投入建设防洪堤、排水沟等大工程和铺浇600米街道水泥路面;安装自来水管道1700米;电力并网;兴建613个座位的电影院和大会堂;新建小学校舍及厂房、桔山管理房与仓库;村广播室、电话总机室等,共有集体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累计集体固定资产112.5万元。文化娱乐也很活跃,有舞厅和青、老年活动室,置有电视机、
乒乓球、
台球、棋类、报刊等。全村76%的农户住进了新楼房,住房建筑总面积3.56万平方米。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已大有改善。
余村党支部团结务实,在领导村民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了核心作用,28名党员个个都站在第一线,从1982年起连续被评为县、地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在荣誉面前,党支部一班人仍然保持清醒头脑,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制订出八五期间的《十大建设规划》,其中包括建造一座通往白坎的跨溪大桥;开通一条从桔山至省道的公路,把柑桔亩产提高到2000公斤等;目前有些项目已完成,有的正在进行,这些规划实现之后,资源优势将变为经济优势,那时余村将以更新的面貌出现在浙南山区。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