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恕诚
著名学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余恕诚(1939年1月-2014年8月23日),男,汉族,安徽肥西人,无党派人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安徽省政协委员、第八届安徽省政协常委、原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名誉主任。
人物经历
1939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
1954年,毕业于肥西初级师范。
1957年,毕业于六安师范。
1961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
先后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78年,安徽师范大学唐宋文学专业获得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点,余恕诚是第一批硕士生导师。
1995年,中国古代文学成为安徽省首批重点学科,余恕诚是重点学科负责人。
1999年,领衔创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两年内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成功获批为教育部省属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为安徽师范大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高端平台。
1987年,晋升教授。
1991年,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被评为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院校教师奖二等奖。
2003年,担任博士生导师,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领衔成功申报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
2005年,精心策划和主编《诗情画意的安徽》《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书,业已成为安徽省对外宣传的重要文化名片和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2007年,领衔成功申报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8年,领衔成功申报中国古代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
2013年3月退休。
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安徽省政协委员、第八届安徽省政协常委、原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名誉主任。
2014年8月23日14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二炮总医院逝世,享年76岁。
社会任职
曾担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诗学分会会长等学术职务。
后世纪念
2014年8月25日上午10时,余恕诚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市东郊殡仪馆举行。
2014年9月2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在赭山校区就业指导中心报告厅举行余恕诚先生追思会。
2014年9月9日,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以《余恕诚 校训精神最佳注脚》为题播发专题节目。
2015年8月23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芜湖铁山宾馆召开余恕诚先生学术与教学成就研讨会。
2016年6月28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首届余恕诚奖学金颁发仪式。
学术成果
独著有《唐诗风貌》《唐诗风貌及其文化底蕴》《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诗家三李论集》等,合著有《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资料汇编》《李商隐诗选》《中国文学史》等,曾荣获国家图书奖两项、全国古籍图书奖两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两项;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两项;《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
著作
论文
出版图书
亲属成员
儿子:余云飞
女儿:余芸春
所获荣誉
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二等奖、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奖、全国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专著《李商隐诗歌集解》(合著)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三等奖、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合著)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中国文学史》(合著)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李商隐诗选》(合著)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唐诗风貌》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论文《李白与长江》获省社科一等奖、《文学评论》1997—2002年优秀论文奖;论文《论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人物轶事
1939年,余恕诚生于肥西县一个农家。余老师曾感慨地说,“改变生活的转机,是一张油印的告示”。1951年,还是十二岁孩童的余恕诚,挑着一担六七十斤重的稻把子,路过二三十户人家的小镇,无意中看到路旁土墙上新贴了一张油印告示:肥西初等师范学校招生,且注明“免费,全额享受人民助学金”。那时候家里很穷,虽然免费,但是穷困的家里需要人劳动,作为家庭重要的劳力之一,父母不同意他求学。直到开明的祖父说“小孩要上学就让他上吧”,才在哥哥的陪同下,经过五个小时的夜路奔波,走到五十里外的县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一举考中,从此走上师范学习和教书育人之路。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20:5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