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桥
位于武夷山的桥梁
在武夷山市区南郊,横卧着一座造型优美、结构精巧的宏伟古廊桥,它就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之一的馀庆桥。是古代崇安(今武夷山市)闽赣古道的枢纽,是五夫和万里茶路起点下梅等百姓商旅往来城关及江西的必由之路。
桥梁简介
一座廊桥,一个家族,凝结着古城崇安一段可歌可泣的近代历史。
简介
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崇安县缙绅朱敬熙(1852-1917)为母献寿捐建。“(崇安)南郊阻大河,行者病涉,敬熙秉母命,以三万金创馀庆、垂裕二桥,雄伟为闽北冠”(民国《崇安县新志》)。馀庆、垂裕二桥在崇阳溪的溪中洲(师姑洲,又名沙古洲)处相接,所构成的姐妹桥组合,曾经是闽赣古道上辉煌的交通巨构,著名的民生工程,也是当地百姓心中恒久的慈善丰碑。它雕塑般地屹立于古城南郊,让往来商旅对素有“闽邦邹鲁”与“金崇安”之称的古城,未临城池便仰止起敬。抗日战争时期,垂裕桥毁于火灾,桥墩也在文革期间拆毁,馀庆桥历经了百余年沧桑独存至今,尤为珍贵。她见证了崇安清朝、民国与共和国的风云,定格了武夷山一个豪门望族的曾经辉煌,浓缩了武夷山一段惨烈嬗变的近代历史。馀庆桥为伸臂斜撑木石结构虹梁拱形古厝桥,宏伟、古雅、庄重,极具工程美、艺术美与人文美等审美价值。在工程科学美上,该桥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木构虹拱桥梁的活化石。虽然我国东南地区木石廊桥仍存多处,但像馀庆桥构造如此科学,同时工程体量如此宏大,却绝无仅有。该桥两台、两墩、三孔,净长近80米,宽近7米,拱高近9米。当年馀庆、垂裕二桥同时建造,且垂裕桥更长。如此浩大的工程,所耗上等木材与石料均以万方计。如果说所用大量上好杉木作为林区的武夷山尚能自给,那么八座桥台及桥墩所用的巨量花岗岩石材来源于何处,如何运输,同样令人称奇。两座廊桥的台与墩均由青褐色花岗岩精工雕砌,其中大的条石每块重逾三吨。而据调查,崇安城区方圆十里并无这类石材矿源;这些石料至少要到崇溪上游20公里远的西溪采运。当年的崇溪上游,陆路为不能行车舆的鸟道,水路为急浅石攻舟的小溪,如此大块而巨量的石材怎样搬运,至今仍是当地百姓街谈巷议的谜团。至于其利用木结构斜撑悬臂分解传递受力原理制成虹形拱梁,用石板卵石作为桥面压镇以抗风抗震,用亭式长廊黛瓦披覆以防雨防腐等设计,也有极高的工艺技术和科研价值,在世界桥梁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倍受各界专家称赞。在建筑艺术美上,馀庆桥是江南风雨廊桥的经典。当年的朱敬熙也许将整个崇城南郊作为一座园林,馀庆及垂裕桥即是建于其中大气而精致的亭廊水榭。两廊桥如龙似蛟,追逐戏游于南郊河洲之上,给崇安古城增添了灵动与祥瑞。馀庆桥由长廊、中亭、门楼、虹拱、缓坡桥台、船形桥墩组合而成,“增一分嫌长,减一分嫌短”,很好地体现了和谐对称的传统审美意识,令人称绝。馀庆桥主体为西北—东南走向,而其东台坡道却忽折向正东,呈苍龙摆尾之形。这是该桥设计上的独运匠心,她在保持传统建筑对称美的同时,又打破绝对匀称的俗套。这一创意毫不逊色于“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之笔,使该桥骤然生动起来。该桥台的如此设计,还有诸多风水学上的奥妙,使其更加引人入胜。馀庆桥不仅自身美轮美奂,与周边环境也相得益彰。其东侧有两棵苍劲葱茏古樟的烘托,西端有一条青荇油油的古人工河缓缓穿流的映衬,当秋冬之季,夕阳徐降,光芒透射过桥上的木栅栏杆与暮归行人,便构成南门八景中最唯美绚烂的“馀庆夕辉”丽景;当春夏之交,空蒙烟雨迷漫于洲渚之上时,远远望去,馀庆桥组群又似“海市蜃楼”仙境。馀庆桥体量宏大但仍十分注重艺术细节,其中不乏精雕细刻之作。仅如四座台墩上的巨大鸟首,便极具文化匠心与艺术感染力。它雉喙凤眼,昂首雄立于台墩的迎水面上,船形的墩体自然地成为该鸟的身躯。据说这是一种叫鸢的水鸟,朱熹有“鸢飞月窟地,鱼跃水中天”联句。该鸟居月宫仙境,有制洪魔神力,常嬉浮于波峰浪表。将每座台墩设计雕琢成该鸟的形象,既寄托了“鸢飞月窟地”的高远情怀,也寄托了该桥骑在水鸟背上能“水涨桥高”不惧洪魔的虔诚祈愿。因此,馀庆桥不仅仅是一座古代交通工程,同时还是一座深涵民俗传统底蕴的建筑艺术巨构。
可惜的是,余庆桥因失火严重,于2011年5月28日下午倒塌。给人留下了惋惜......
桥梁修复
工程启动
2014年7月20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武夷山余庆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桥体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实施修复。此次修复工程工期约200天,将于2015年2月底前完工。
修护后的照片余庆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4:21
目录
概述
桥梁简介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