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富遗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
烟筒山镇余富村,遗址面积约42万平方米,是周代至汉代时期的古遗址。
历史沿革
1984年,吉林市博物馆对余富遗址进行了调查。
2008年,吉林市文物普查队、磐石市文物管理所、烟筒山镇文化站余富遗址进行了复查,大致确定了遗址分布范围。
2009年5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队员在余富遗址北侧山峰发现人工堆积土台,面积约400平方米,普查队初步推断该土台为人工烽燧。
遗址特点
综述
余富遗址是周代至汉代时期的古遗址,西南距烟筒山镇约2.5公里。遗址所在的南坡山脚下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当地人称小北河,在距遗址1.5公里左右的余富村南注入饮马河。河南沿为烟筒山林场,吉沈公路在林场门前穿过,路南地势平坦开阔。遗址东坡下是一条沟塘,隔沟为余富屯北山。遗址北、西面连接的是连绵的群山,其中北部的最高峰是七架山,西边的高山为望海楼山,望海楼山西面为开阔的饮马河冲积平原。余富遗址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适合古代人类劳动生息。
余富遗址遗址包括墓葬区、生活区和城址三部分,分布在余富西山的南坡、西南坡、山顶平岗以及平岗北端与另一个山包间的东南坡台地上。台地已成为耕地,其余的山坡均长满落叶松。南坡、西南坡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400米×300米),山顶平岗、东南坡面积约30万平方米(600米×500米),总面积约为42万平方米,为吉林省境内面积最大的西团山文化类型遗址。
房址、墓葬遗迹
遗址南坡、西南坡均有明显的阶梯状台地构造,在台地局部地段仍保有浅坑,可能是当时人们居住的半地穴房址的遗痕。东南坡台地,由于农耕破坏较严重,从遗址南坡暴露出的石棺看,石棺依山势作单行、横向排列,有三至四个墓区,均西南、东北向,墓主人头朝山顶。
土城遗迹
余富遗址最南端的一个略低于西山主峰圆形小山包上,山顶有平台,周围又有土城墙,当地群众称为“炮台山”,又戏称其为“薛礼征东点将台”。炮台山山顶呈平台状,山顶东面、南面都是开阔地,小北河由东而来,绕山南坡向西流入饮马河。山顶台地的直径约为25米,距山顶约6米有一道城墙绕山而行,城底(墙)为碎石堆砌而成,从靠墙的内侧就地取土堆成墙身,取土后在城墙内形成一条随城墙绕山走向的深沟。城的东边为悬崖,其他三面有城墙长为125米,现城墙残高为0.5米、墙底宽3米、顶宽1.3米。与墙结伴的沟深0.5米、宽1.5米。在城墙的南段有一边长为5米左右的正方形土台,可能是角楼一类的建筑。此城的城墙和内侧沟保存尚好,墙基底面局部段落有坍塌现象。
城的面积较小,不宜众人聚居。从其地理位置、形式和出土过的陶片及铁箭头推断,该城建筑年代为汉代。据此可以推出,余富西山遗址使用年代从西周沿用至汉代。
人工烽燧
2009年5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队员在余富遗址北侧山峰发现人工堆积土台,面积约400平方米,普查队初步推断该土台为人工烽燧,该处烽燧与遗址内的炮台山烽燧南北相对,遥相呼应。
文物遗存
综述
余富遗址范围内到处散布着
西团山文化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等。
陶器
陶器,均为红褐色夹砂陶,采集的文物标本有鼎足、鬲足,器耳、口沿和器底等,此外尚有一件带圈点纹的纺轮。鼎足有圆锥状和扁方夹足状两种,鬲足多为圆锥状。器耳有桥状耳、板状耳、乳状耳等,大小、宽窄、厚薄不一,既有大型的桥耳、板状横耳,也有很小很窄的桥状小耳和乳丁耳。从陶耳、鼎足、鬲足看,这里的陶器不但种类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物。器型主要有鼎、鬲、罐、盆、壶、钵、碗、杯等,均为素面、手制。
石器
余富遗址石器较多,尤其是石器半成品几乎随地可见。采集到的标本有石刀、石斧残段、敲砸器、石核和刮削器等,石器质地为黑色的页岩。石刀为半月形、直背或稍向内弯,双面弧刃。石斧中有4件类似半成品,打制粗糙,为磨制石器的雏形,平面作长方形,横剖面呈菱形或椭圆形。采集的几件敲砸器均呈不规则圆球形。
研究价值
余富遗址发掘出的陶器、石器种类繁多,证明了余富遗址在具备西团山文化特征的同时,又存在汉代遗址,为吉林地区所罕见,对东北地区古代种族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余富遗址南部发现有汉代烽燧,说明这一区域存在多个时期的考古学遗存,对建立和完善饮马河流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及这一区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余富遗址对进一步开展西团山文化属性、分布范围、族属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保护措施
2007年,余富遗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余富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驾:自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余富遗址,路程约48.4千米,用时约5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