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
浙江省宁波市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历史沿革
河姆渡遗址分为四个文化层,第四文化层约7000—6500年前,第三文化层约6500—6000年前,第二文化层约6000—5500年前,第一文化层约5500—5000年前。
1973年夏,当地农民建设排涝工程掘土时,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同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
1977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对河姆渡遗址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
遗址特点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木构建筑遗迹是沿小山坡旱扇形分形,很有规律。是幢干栏式的建筑一一底层架空带有前廊过道的长屋。约有数间,其中大的长23米左右,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该建筑是用一排排桩木打入土中为屋基,在木桩间架设地梁,上面铺设地板,距地约一米高;并由基座中间一根约3米的中柱,2.6米左右高的后檐和稍矮的前檐柱挑起屋架,屋架中的梁、枋、柱、檩等许多木构件均是用榫卯结点屋顶则是采用席箔等物盖在椽上而成。
文物遗存
综述
1973年和1977年,河姆渡遗址进行了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其中遗址带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之一。
第一文化层
该文化层遗迹有墓葬十一座,灰坑三个和一些坩埚状柱础。代表性文物有扁平穿孔石斧、长条形带脊石锛、鱼篰形釜、细颈盘口釜、折腹小罐、镂空圈足豆和象鼻形釜支架等。
第二文化层
该文化层遗迹有灰坑十个,零星柱洞,木构水井和墓葬三座。出土遗物有石、骨、木、陶器,长条形弧背石锛、石蝶形器、双孔骨耜和木耜、多角沿釜、钵形釜、圆锥和扁锥形足鼎、外红里黑喇叭形圈足豆、牛鼻耳罐、折腹盆和猪嘴形釜支架等。
第三文化层
该文化层发现残缺不全的房屋建筑遗迹,灰坑七个,墓葬十三座。出土遗物石、骨、木、陶器均有,石器仍为石斧、石锛等;骨器以骨耜、象牙蝶形器为主;木器中漆碗最为引人注目;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夹炭黑陶为次,少量泥质陶,主要器形有带肩脊敞口釜、双耳罐、盘形豆、垂囊盉、方柱状釜支架等。
第四文化层
该文化层发现大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灰坑五个。多数探坑发现稻谷堆积层,总厚度达100厘米以上,还有成堆成坑的麻栎果、橡子、酸枣、菱角等植物果实,以及随处可见的各种动物骨骸。出土遗物有石器、骨器、木器和陶器。石器多为小型石斧、石锛;骨器以骨耜、骨哨为典型;木器主要是纺织机构件和木桨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典型器为带肩脊敛口釜和敞口釜、双耳罐、唇沿起棱的浅腹盘、弧敛口钵和单把钵、尊形器、方柱状釜支架等。
研究价值
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河姆渡遗址是宁绍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是长江流域乃至整个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为重建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打开了一扇清晰的窗口,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前发现。作为蜚声中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因其广泛深远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文化遗产价值而备受关注。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2001至2014年间发现和发掘了河姆渡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田螺山聚落遗址。2013年河姆渡附近发现了中国已知最早、内涵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址——井头山遗址,可确定该遗址为河姆渡文化主要来源。
保护措施
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河姆渡遗址的有序保护与博物馆建设。
1988年,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总体规划》。
1994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
2011年,浙江省文物局《关于上报河姆渡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姚江江堤加高加固设计方案的请示》(浙文物发[2010]262号)获国家文物局批准。根据《河姆渡遗址保护规划》的有关规定和河姆渡遗址保护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该工程涉及河姆渡遗址堤段的占地规模及高度,并结合遗址的环境特点调整江堤外观、线型,减轻视觉干扰,避免对河姆渡遗址及其环境风貌造成干扰。
2021年10月12日,河姆渡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
重要展览
2023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在国博的这个新展“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上,7000年前的“江南水乡”原景重现。
历史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1978年,河姆渡遗址被正式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
所获荣誉
2021年10月,河姆渡遗址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北纬30°30′。
余姚市——南雷南路——古乍线——209县道——经河线——河姆渡遗址。
参考资料
河姆渡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8-11-04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3:4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