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琮(1922年11月18日-2022年4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化学工程专家,致力于化工基础理论研究,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天津大学教授、化工学院名誉院长、化学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
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人物生平
1922年11月18日,余国琮出生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县。
1939年秋,在香港考区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
1943年夏,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并获得工学士学位。随后,到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助理工程师。
1944年,考取自费留学赴美国
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就读。
1945年底,从密执安大学毕业,获得科学硕士学位,之后转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生院进修。
1947年秋,从匹兹堡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应邀留在该校化工系任教,同时继续进行科研工作。
1948年—1950年,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工系助理教授。曾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化工热力学、传质分离过程等多门课程,并与他原来的导师一起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在此期间他被吸收为Sigma Xi,Phi Lambda Upsilon,Research Society of America 3个荣誉学术组织的成员。
1950年,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录;8月,以到香港探亲为名,避开美国政府的注意,返回祖国,是首批归来的学者之一。回国后他应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的邀请,到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成立不久的化工系任教授并兼系主任。
1952年夏,唐山工学院化工系调往天津大学,余国琮随之调任天津大学任化工系教授。他负责筹建“化工机器与设备”专业。
1953年余国琮同志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
1979年起先后任民进天津市第四届、五届、六届委员会副主委,第七届委员会主委,第八届、九届委员会名誉主委,其间还担任民进中央第五届、六届、七届常委。
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天津大学建立化学工程研究所,由余国琮负责筹办。
1983年,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开始建所,余国琮担任所长。
1985年,创建了天津大学化工分离技术与新型填料开发中心,下设填料厂,从而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的格局。
1991年,由国家计委投资在天津大学成立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蒸馏实验室,由余国琮担任主任并向中国国内外开放;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1998年,余国琮同志担任政协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2022年4月6日12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余国琮在精馏理论和技术方面,如开拓过程与设备合一的模拟放大理论,多变参数动态精馏理论,气液界面现象以及高效填料塔新技术等均取得成果。
根据2021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显示,余国琮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先后主编《化学工程辞典》《化学工程手册》等专著7种。
1980年5月,余国琮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年会宣读了《大型蒸馏塔板的模拟》论文,文中提出的蒸馏塔板上二维定数混合池模型。
根据2021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显示,余国琮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共8次。
人才培养
余国琮作为国家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铺路人,先后主持了三次大规模的教改实验。余国琮经历过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体制,在美国深造并任教数年,回国后又接触到苏联教学模式,1990年代以后国际交流频繁,余国琮访问了欧洲多所大学,对欧洲大学的教学模式也很是熟悉,十分具有前瞻性。在教改过程中,余国琮最早提出把文学、艺术或者法律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加进教学计划,加强实习环节,取消一些专业课考试而改为撰写读书报告,实验室对高年级研究生开放等。余国琮主持的第一次教改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余国琮牵头制定了一个以素质为指导、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计划;最早提出了实行学分制;建立了化工实验、化工设计、化工仿真实习等几个化工样板基地;推行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组织编写了几十种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这次教改创立了中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明确了中国化工类高等教育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2000年和2006年,余国琮继续参与了后续第二次、第三次教改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成,构造了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培养化工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编写出一批不同风格的高水平化工基础与专业教材,开发了百余种化工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
余国琮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安排时减少上课学时,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余国琮在向鉴定专家汇报时说:“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核心。我们的创新人才一定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构建培养化工专业创新人才的框架。”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余国琮是中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60多年来他一直在为中国的化工事业耕耘不辍。他倾力科研,著作等身;他心系实业,惠国惠民;他倾情育人,桃李满天。尽管人生的长河几经起伏,但余国琮的船舵始终驶向真理,驶向祖国。(《中国科学报》评)
余国琮在教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天津大学评)
余国琮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严于律己、平易近人。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近百岁高龄依然工作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第一线,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天津这片热土上。他是民进天津市委会优秀的领导人,是受到天津市各界人士尊重的、有影响的民主党派代表人物。他的高尚品德和行为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天津日报》评)